在研究生涯裡,時間從來不是你最大的問題,
而是節奏。
能穩定地推進、同時保有內容類型的變化,才能讓你走得久、走得深。
「三課制」就是為這個目的設計的時間區塊化策略。
▋早課:輸入型任務,打開大腦的感官雷達
這段時間大腦還沒沾染雜訊、手機通知還沒轟炸,
最適合進行需要吸收與感受的任務。
像是閱讀 paper、看課程影片、聽專業 Podcast。
你只需要讀進來、聽進去、記下來,
目的是:讓腦袋開始「接觸訊號」。
▋午課:整合與產出,轉換輸入成行動
中午過後,是意志力轉強的時間段。
這時候適合寫筆記、改寫摘要、整合架構、推進模型實作。
不一定要產出完整成果,但要有明確的進展紀錄。
這也是研究最關鍵的階段:
從「別人的世界」回到「自己的問題」。
▋晚課:反思與規劃,讓知識沉澱為理解
到了晚上,精力有限,但心智會變得敏感。
這段時間適合寫日誌、整理今天建立的連結、設定明天的目標。
不是為了多產出,而是為了「避免遺忘」。
你越能在這個時間段聽見自己的聲音,
越能知道明天該怎麼繼續前進。
—
這三課制不是鐵律,
而是一種設計你的日常節奏的「思維工具」。
讓你知道每一段時間,不只是要做事,
而是要做「對的事」,讓進展真正持續累積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