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課綱

含有「2030課綱」共 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民主多元時代,每個議題都認為自己很重要,都想進入學校課程彰顯其意義與價值,繼之則可帶起一長串師資、教材的供應鍊。 有朝一日再從「議題」變成「學習領域」、「學科」,那更能創造一個龐大的教育產業,造福許多人。 像「國文」這樣的「主科」,在我們讀臺師大時,每年都要招收四班,每班36人,簡直像獨大的「托
avatar-avatar
丁鸝瑩
原本「管理控制」的文化,可以轉型為「領導鼓勵」的氛圍,每個班級都成為「永續班級」的實踐基地,讓19大議題不再零碎切割到各領域、學科去「教與學」,而是統合在班級的日常生活中「行與思」。超激認同作者所言~
傳統「瀑布式」的優點是階段清楚(先車頭再車身再車尾),流程明確、期程好估算;但缺點則是動線過長、週期過久,且對於市場變化較難回應,因為越往下,疊加的成本越高,改變也就越難(像「不可逆」的瀑布),最後更可能變成「做完就好」。
半年為一個sprint(週期)太久了,會敏捷不起來;sprint太少,失去了調整的空間跟彈性,也會彈性不起來。Scrum在執行每個Sprint時,是即使發現規劃有問題,在Sprint期間也不進行調整,這點跟瀑布式開發也很不一樣。我不了解教育設計,我就是個軟體工程師,沒辦法針對如何針對最長一個月的Sprint設計目標提出想法,但「最小需求切割」也就是MVP的設計,應該是這個構想的關鍵,以架構面來說,我覺得也可以想成是重塑團隊分工的模式。建議老師也可以參考一下看板(KanBan)的方法論。
以108課綱來說,主要內容包括:修訂背景、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學習階段、課程架構(包括課程類型與領域/科目劃分、課程規劃及說明)及實施要點。 採用傳統「瀑布式」開發的話,就是一個好了再來一個。具體來說,就是由幾位教育學者按部就班,先論述「修訂背景」,然後對外(可能也是限於核心的教育工作者
「社會設計」簡單說,就是透過社會動員以達成目的的一種設計。而「課綱」基本上是想藉對教育現場的擾動,以及課發會、教學研究會等的組織動員來達成教育革新的目的,因此,「課綱」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設計」。 既然課綱是「社會設計」,那一開始就要讓社會學、設計學以及更多領域的人才參與進來,因為異質與多元更能促進
九年一貫開始把一些學科併為學習領域,一開始確實有出版商編出合科的課本,但立即因為市場考慮回到分科。教育部後來更順應民情,訂出「基本教材大綱」,做為各家教材及未來考試的「有所本」,此時「一綱多本」的精神已蕩然無存。 而108課綱對課本沒有作為,書商只是做了內容的增刪,於是教室的風景變化不大。 但既
avatar-avatar
傻剛
我是個體制外教育者,在參考課綱和課本的時候,也常有感於現在課綱想法有進步,但課本還無法跟上這個概念,更甚至,教育現場的老師們也很難跟上這些概念。我的志向還不在對體制做些什麼事上,而在於研究如何更貼近心目中理想課程的樣貌。所以很感謝有像你們這樣的推動者,有你們撐出來的空間,才有我能夠轉圜的餘地。分享我目前正在進行的教學設計,試圖以概念重新貫串課綱內容。但還有很長遠的路程。https://vocus.cc/article/65201b28fd8978000193ece8
課程標準的時代,在教材方面,全國定於一本,大家通通照國家編的來教、學、考。我們現在終於可以理解,只有共產國家才會這樣做。 九年一貫開始「一綱多本」,這是很大的突破,把原來掌握在國家機器手裡的知識權力和全民共享,每個教師可以自己編選教材,只要九年後達成十大能力指標即可。 這個政策也帶起教材產業勃興
關於影響2030課綱的趨勢與思潮,無可避免地我們需要關注UNESCO、OECD、World Economic Forum、歐盟的「歐洲綠色新政」、英國的永續政策白皮書、甚至麥肯錫 ​(McKinsey & Company)競相提出的「未來教育」訂單(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