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
含有「科學革命的結構」共 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2/02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五):科學革命是整體性的、世界觀的改變
經過了前面的鋪陳之後,孔恩從第九章開始正式進入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為什麼這種典範的變遷要被稱為「革命」?孔恩從政治發展中的「革命」與科學革命的相似之處開始談起。
#
前圖紙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讀書會
7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1/12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四):保守的常態科學如何為科學革命提供了基礎?
對孔恩來說,常態科學研究本身雖然保守、且並不希望典範被改變。但是常態科學的研究反而可以透過「讓科學家發現更重要的異常現象」促進典範改變。透過常態科學的持續研究,科學研究的目標變得更深、更廣、更精確,也有更好的儀器去把事情研究得更精細。這時科學家將有機會發現一些過去的人沒有機會發現到的異常。
#
前圖紙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讀書會
4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4/12/22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三):常態科學是在典範中做解謎工作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
前圖紙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讀書會
23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4/12/01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二):科學活動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
孔恩認為,各個時代的科學中都有像這樣的一些佔據核心地位的「武斷元素」。譬如我們都知道,地星說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被推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對古希臘流傳的某些自然哲學之篤信都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並非科學一定會發展成那樣,就像我們知道的,後來日星說取代了當時的地星說典範。
#
前圖紙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讀書會
18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4/11/10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但他感到不解的問題是: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在生物學、政治學、哲學等各項領域都有長足建樹的人,他的聰明才智為什麼碰到物理問題就完全發揮不出來?為什麼他對物體運動的理解可以如此荒謬且錯誤百出?而且,尤其令人困惑的是,這種荒謬的觀點為什麼可以支配人心長達兩千年之久?
#
前圖紙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讀書會
2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