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四):保守的常態科學如何為科學革命提供了基礎?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四):保守的常態科學如何為科學革命提供了基礎?〉2025-01-12

 

  在前面的章節裡,孔恩說明了常態科學的特徵,指出科學家們的主要工作並不是發現新現象或發明新理論,而是去填補現有科學典範的空缺,讓它更深、更廣、或更精細。然而,雖然常態科學本身具有這樣的保守特性,但孔恩卻指出,常態科學的存在卻恰恰是典範得以被改變、新現象得以被發現的關鍵。

 

  為了說明這一點,孔恩從「異常現象與科學發現」開始談起。孔恩指出「發明與發現,或者事實與理論的區分,根本就是人為的」。科學家首先會察覺到異常現象,但是,在典範理論經過調整,使異常現象成為可預期的常態現象之前,這些新發現的事實都不會被認為是科學事實。在後面的一些例子裡我們甚至會看到,在缺乏那顆「覺得有問題的心」之前,這些異常現象經常無法被真正看見。

 

 

  為了說明「發現」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孔恩首先舉了科學史上關於「發現氧氣的人是誰?」的爭議。孔恩指出,科學史上至少有席耳(C.W.Scheele)、卜利士力(Joseph Priestley)與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三個人可以正當地宣稱自己是第一個發現氧氣的人。

 

  對孔恩來說,這個第一人問題沒有答案,因為科學發現的過程其實並不適合我們問那種問題。而對於這個問題的探究卻有助於我們理解「科學發現」究竟是怎麼回事。事實上,雖然卜利士力和拉瓦錫都透過實驗得到了「純化的空氣」,但直到1775年前,他們沒有人認為自己得到的是「氧氣」。

 

  卜利士力一開始認為自己得到的是笑氣、後來認為那是「除去了燃素的空氣」;而拉瓦錫最初也只是認為那是「更純的空氣」,直到1777年以後的論文,他才得到了那個卜利士力終生反對的結論:「那種氣體是空氣的兩種主成分之一」。

 

  但是進一步來說,1777以後拉瓦錫論文的重要性並不只是在於它「發現了氧」,更重要的是,那是由別於燃素論的「氧的燃燒理論」。事實上,發想氧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化學理論變遷的肇因。之所以拉瓦錫可以在卜利士力做過的實驗中看見一種卜利士力自己無法看見的氣體,是因為在做這項實驗之前,拉瓦錫就已經深信燃素說有問題,並相信燃燒的過程中,物體吸收了空氣中的某些成分。

 

  而由於卜利士力仍處於燃素說的典範之中,所以雖然他比拉瓦錫更早「得到」氧氣,卻不可能真正地「發現」氧氣。這讓我想到《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中的皮耶司特伯爵,他曾在年輕的時候看見「完滿的金星」。然而,在那個時代的天文學典範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金星與太陽都是繞著地球轉,照射的角度也是固定的,所以金星永遠都會有缺角。如果能觀察到「完滿的金星」,就意味著「天動說」不成立。

 

  但皮耶司特伯爵沒有因此否認天動說,而是一輩子相信自己當天「看錯了」,甚至一度想要逃避天文學的大任。而隨著自己研究天文學的時間愈來愈長,他就更不可能再去「看見」那顆完滿的金星,即便他知道當前的天文學有問題,也只能在這個逐漸崩潰的典範中尋找亡羊補牢的辦法。

 

 

  而在X光的例子裡,當時的既存理論並未向燃素說排斥氧氣那樣排斥X光的存在。但科學家們仍就沒辦法「看見」X光,因為X光的存在違反了當時研究者們根深柢固的期望,以及他們使用儀器、設計實驗的方法。

 

  在倫琴之前,克魯克斯爵士(William Crookes)就已經注意到實驗室裡的感光片偶爾會有無法解釋的曝光,但他並未真正把握住這個「發現的機會」。甚至,倫琴使用的陰極射線管就是克魯克斯發明的。

 

  但即便「發現」在科學中應該是一件好事,當時的科學家們其實隱隱地不希望知道還有這樣一種光。因為這樣的光的發現,意味著過去完成的常態科學計畫現在都必須重做,過去一直使用的儀器必須用鉛板覆蓋,以免X光外洩。過去的研究從來沒有控制過X光變數,因為科學家們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過去的工具典範喪失了典範地位,就像氧氣的發現讓關於燃燒的理論典範失去效用一樣。

 


  為了讓這個「發現異常」的過程更好理解,孔恩還舉了一個科學史以外的例子。當時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關於認知的實驗:

 

  實驗者會快速地展示包含著「異常牌」(譬如黑心4)的撲克牌到受試者面前。一開始,受試者會毫不困惑地把異常牌誤認為典範中存在的牌(譬如紅心4或黑桃4)。隨著撲克牌暴露時間的增長,受試者會遲疑、困惑,但還是認錯。直到最後(有時非常突然),大部分受試者會毫不猶豫說出正確花色。並且,在認出兩三張異常牌後,受試者會變得能夠輕易辨認出其他異常牌。

 

  這樣的例子與科學家接受異常現象的情況十分相似。科學家一開始會「看不到異常現象」,或嘗試把它整併地當成某些常態現象。但隨著這些異常變多、變嚴重或長時間解決不了,科學社群最終會修正自己的典範(也就是說,撲克牌的花色可以不是原來的四種),讓這個異常現象變成新的常態現象。這個現象甚至會變得像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般地自然(因為它成為了新理論構成的基礎)。

 

  然而,在這個實驗中,有幾個受試者即便把暴露時間拉長到平均時常的四十倍時,還有超過百分之十的異常牌會認錯。並且,沒辦法便是異常牌的人,往往感到極為不適。或許,前面提到的皮耶司特伯爵就屬於這類的科學家。雖然非常不適,但沒有辦法就是沒有辦法。

 

 

  對孔恩來說,常態科學研究本身雖然保守、且並不希望典範被改變。但是常態科學的研究反而可以透過「讓科學家發現更重要的異常現象」促進典範改變。


  我們一般人也會發現很多異常,但就像撲克牌實驗中的人一樣,如果沒有真的花費夠長的時間心力盯著那些異常,我們就只會把它當成和它很像的正常。又或者,我們雖然發現一些異常,但那些異常早就是別人看見、研究過,並給出過解答的。它們只是常態科學中的某道「謎」,而非真正的異例。

 

  然而透過常態科學的持續研究,科學研究的目標變得更深、更廣、更精確,也有更好的儀器去把事情研究得更精細。這時科學家將有機會看向過去的人沒有關注的地方、發現一些過去的人沒有機會發現到的異常。

 

  而且因為他們對常態科學很熟,所以他們知道這些異常特別在哪,也知道什麼東西對理論核心是有衝擊的,並因此能夠辨識出那些最重要的異常。就像去正視夜裡那顆完滿的金星,正視科學遭遇的危機,開啟科學革命的道路。




前篇:

〈(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二):科學活動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

〈(三):常態科學是在典範中做解謎工作〉


延伸閱讀: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一個可能錯的、會動的世界,才存在平等與自由〉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他的故事:一次對「事實/詮釋」問題的現象學回應〉

〈黑鴉鴉一片:「烏鴉悖論」的科學哲學啟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9會員
986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7
  某種一神論般的浪漫腳本教育人將「愛」理解為一種獨佔的、極度排他的狂喜狀態。但那背後的代價或許是一步步斷絕掉你與其他關係的連結,由於只被允許從對方那裡得到滿足,在現實的無奈與身體性的疲憊之中,人終究必須失望、墜入自我懷疑、相互猜忌與存在主義式的無力悲哀。
2025/04/27
  某種一神論般的浪漫腳本教育人將「愛」理解為一種獨佔的、極度排他的狂喜狀態。但那背後的代價或許是一步步斷絕掉你與其他關係的連結,由於只被允許從對方那裡得到滿足,在現實的無奈與身體性的疲憊之中,人終究必須失望、墜入自我懷疑、相互猜忌與存在主義式的無力悲哀。
2025/04/22
  對我來說更有效與健康的作法,是以之為一個討論的對象。和它談論你初步的靈感,它會協助展開幾條可能的路徑、或提出某些在你盲點之中,你未曾想過的角度。又或者,它會如芬克那樣,用一種與你原出構想截然不同的方式形構串接你想法的新理路。但無論如何,你都能更加地釐清自己初步的點子其實是關於什麼、不關於什麼。
Thumbnail
2025/04/22
  對我來說更有效與健康的作法,是以之為一個討論的對象。和它談論你初步的靈感,它會協助展開幾條可能的路徑、或提出某些在你盲點之中,你未曾想過的角度。又或者,它會如芬克那樣,用一種與你原出構想截然不同的方式形構串接你想法的新理路。但無論如何,你都能更加地釐清自己初步的點子其實是關於什麼、不關於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或許是當今世上最「理性」的人吧,他很特別的一點是,全身上下都無法移動,卻有一顆活耀的大腦。霍金在本書提出了許多目前物理學界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導出宇宙是有可能自然生成的,而無須假設一個上帝的存在。對於那些複雜的物理學描述,我沒有
Thumbnail
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或許是當今世上最「理性」的人吧,他很特別的一點是,全身上下都無法移動,卻有一顆活耀的大腦。霍金在本書提出了許多目前物理學界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導出宇宙是有可能自然生成的,而無須假設一個上帝的存在。對於那些複雜的物理學描述,我沒有
Thumbnail
在量子力學中,觀察者是任何檢測到量子粒子的東西。物理學家說,觀察者測量量子粒子的特性。觀察也稱為“測量”。理解觀察者的作用取決於理解測量在量子力學中的特殊作用。 👣觀察需要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能量轉移。
Thumbnail
在量子力學中,觀察者是任何檢測到量子粒子的東西。物理學家說,觀察者測量量子粒子的特性。觀察也稱為“測量”。理解觀察者的作用取決於理解測量在量子力學中的特殊作用。 👣觀察需要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能量轉移。
Thumbnail
生命起源學說 自然發生論,或者說生命起源,指的是自然歷程中無生命物質如何演變為有機分子乃至生命的學說。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地球上從非生物到生物的過渡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前進演化的過程(即一個複雜性逐漸增加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宜居星球的形成、有機分子的前生物合成、可自我複製、自組裝、自催化的
Thumbnail
生命起源學說 自然發生論,或者說生命起源,指的是自然歷程中無生命物質如何演變為有機分子乃至生命的學說。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地球上從非生物到生物的過渡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前進演化的過程(即一個複雜性逐漸增加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宜居星球的形成、有機分子的前生物合成、可自我複製、自組裝、自催化的
Thumbnail
為什麼要有宇宙觀?換言之,科學知識越豐富,就越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而人只是宇宙中的萬物之一,實在沒有必要遇事便起心。
Thumbnail
為什麼要有宇宙觀?換言之,科學知識越豐富,就越了解宇宙萬物的運作,而人只是宇宙中的萬物之一,實在沒有必要遇事便起心。
Thumbnail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 尤迦南達認識一名天才科學家博斯,同時他也是傑出的植物學家 透過博斯的視角看世界 科學與宗教可以連接起來 東方和西方的智慧可以融合為一體......
Thumbnail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 尤迦南達認識一名天才科學家博斯,同時他也是傑出的植物學家 透過博斯的視角看世界 科學與宗教可以連接起來 東方和西方的智慧可以融合為一體......
Thumbnail
近代的生物學研究進展 在1665年,羅伯特·虎克第一次用顯微鏡發現植物細胞,但是當時細胞並沒有被認為是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僅僅是一個呼吸作用,就涉及到如此繁複的過程,且涉及粒線體內外的移動,況且呼吸作用只是眾多生化反應中的其中一個,生物體堪稱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工廠一點也不為過。
Thumbnail
近代的生物學研究進展 在1665年,羅伯特·虎克第一次用顯微鏡發現植物細胞,但是當時細胞並沒有被認為是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僅僅是一個呼吸作用,就涉及到如此繁複的過程,且涉及粒線體內外的移動,況且呼吸作用只是眾多生化反應中的其中一個,生物體堪稱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工廠一點也不為過。
Thumbnail
「所有事物都是兩極性;任何東西都有兩極;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像與不像是相同的;對立的事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物極必反;一切真理皆為半正確的真理;所有的矛盾觀點都可以被調和化解。」---《卡巴萊恩》 「一體兩面、物極必反、連真理也有兩極,唯有參透了兩面才知如何轉化調和。」-〈歐庫瑪〉
Thumbnail
「所有事物都是兩極性;任何東西都有兩極;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像與不像是相同的;對立的事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物極必反;一切真理皆為半正確的真理;所有的矛盾觀點都可以被調和化解。」---《卡巴萊恩》 「一體兩面、物極必反、連真理也有兩極,唯有參透了兩面才知如何轉化調和。」-〈歐庫瑪〉
Thumbnail
能量是什麼?生命體是什麼? 活著又是什麼? 本文從生命檢視熱力學出發,從生命能量學的角度討論病毒和生命的不凡之處。
Thumbnail
能量是什麼?生命體是什麼? 活著又是什麼? 本文從生命檢視熱力學出發,從生命能量學的角度討論病毒和生命的不凡之處。
Thumbnail
生命為何是今天的形式? DNA 是所有生命現象的答案嗎? 薛丁格這位物理學家又如何影響了生命科學的進展?請聽紅柿子導讀「生命的躍升」(貓頭鷹出版)。
Thumbnail
生命為何是今天的形式? DNA 是所有生命現象的答案嗎? 薛丁格這位物理學家又如何影響了生命科學的進展?請聽紅柿子導讀「生命的躍升」(貓頭鷹出版)。
Thumbnail
科學上對宇宙的研究已經非常的進步,科學文獻汗牛充棟,這篇文章不是學術討論,而是基於對現在科學的認識,提出最終極的假設推論,提出目前人類對宇宙認識之外的三個不知道,進而假設可能的宇宙實相。(這個研究屬於人性好玩的一環,人最終能不能破解,一點也不重要。) 宇宙的顯化   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 E=mc^
Thumbnail
科學上對宇宙的研究已經非常的進步,科學文獻汗牛充棟,這篇文章不是學術討論,而是基於對現在科學的認識,提出最終極的假設推論,提出目前人類對宇宙認識之外的三個不知道,進而假設可能的宇宙實相。(這個研究屬於人性好玩的一環,人最終能不能破解,一點也不重要。) 宇宙的顯化   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 E=mc^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