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三):常態科學是在典範中做解謎工作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三):常態科學是在典範中做解謎工作〉2024-12-22

 

  科學團體是為特定典範工作的人,於是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典範」是一個已經完成的科學理論或體系,那又為什麼需要科學團體為其工作?所以答案很簡單,典範不是那樣的東西,典範不只要具有足夠的解釋力,在相對的另外一面,它還需要有足夠多「可以被填充的空白」。

 

  什麼是可以被科學團體(或者說,領薪水的科學家們)長期去做(填補)的呢?孔恩認為,這些工作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那些已由典範指出來的,最能夠讓我們去了解事物本質的那些事實。譬如說,化學物質的成分、不同溶液的沸點等。典範為我們指出來了一些測量與紀錄數據的標準方式,只要我們用符合標準的方式去測量一切事物,就能豐富這些基於典範寫成的「表」。並將它們用作其他科學研究或應用的設計基礎。

 

  二、本身雖然沒有重大價值,但因為可以用來和理論的預測做比較所以重要的觀測或實驗。譬如說,在一些較少能夠直接觀測比較的領域中,有些主要以計算來論證出的理論,像是與廣義相對論相關預測的驗證,或一些天文上的預測。去發明設計出那些有辦法觀測相關現象的儀器,譬如特殊的天文望遠鏡、能夠用以觀測微觀尺度、特殊環境的儀器等。它們可以證明典範裡那些還未被證明過的部分,或讓其中一部分變得更精確、或提高應用性。

 

  第三種類型則是「精煉典範」,孔恩舉的是「熱液說」的例子,我對此不太熟悉,但大略的意思是,在面對同一個生熱的現象時,我們可以從化合生熱、摩擦生熱、壓縮或吸收氣體以生熱等不同的可能性去解讀它,這些可能性都符合「熱液說」這個大的理論架構。因此,去透過實驗、計算、思辨等方式找出最合理的解讀,也是常態科學填補典範的一個重要方式。

 

 

  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實驗要如何設計、觀察結果有意義與否等,都需要建立在一個已經存在著的典範。然而,隨著這些器材被發明出來、新的實驗結果被記錄下來,這個現存的典範又會被進一步修補。

 

  從典範發展一段時間之後再回頭看最初的「經典」,人們會發現,當初的經典有那麼多「不夠精準」甚至出錯的地方。在牛頓物理學典範中工作的研究生,專業領域上甚至比牛頓本人懂得更多,更知道如何應用。

 

  所以,他們才可以年復一年地,在實驗室裡面,解決一個又一個典範之下的「常態科學問題」。

 

 

  因此,有別於我們想像中的「科學總是在探究新事物」,孔恩指出,常態科學的本質毋寧說是一種解謎活動。典範就像習慣法的一個判例,它一方面對於特定的一個事情給出答案,但更重要的事情是,它蘊含了一套「應該要怎麼問、以及怎麼回答問題」的判準。

 

  典範底下的不同項目,就像一盒又一盒不同的拼圖。在拚任何一盒的時候,科學家都必須遵守這個典範的規定,譬如「每個小片都要用到」、「全部都必須是正面」、「要接縫剛好對齊才能拼在一起,不能硬塞」等。

 

  即便是尚未有人完成過的一套特定的拼圖(科學假設),只要它是按照典範規定的方式設計的,那麼,科學家就能確定它一定是個「有答案的問題」。

 

 

  這個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

 

  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隨機的、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可能設計實驗以及實驗所需的一切,以及,現實的事情是:必須根據典範,才能夠申請到夠他們做這些實驗的經費,包括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在第五節裡,孔恩還提到了另一個令人很有共鳴,又能有所反思的例子。他提到一個學習自然科學的學生,從他大一的課程到寫作博士論文的時候,他都一直在學習這一套「在典範中進行科學實作」的方法。

 

  從用紙本做習題、重複前人做過的實驗、到解決還沒有人真正解決過的問題(填補典範的空白),隨著這名學生逐步累積在這個典範中實作的經驗,他會被指派更難、且更缺乏前例可以直接援引的題目。但其本質都是解謎,就像顏色與形狀更難分辨的拼圖、或者起始數字線索更少的數獨。

 

  這稍稍緩解了我對於「有標準答案的基礎教育」的疑慮,因為在這些學習之中,雖然最終的「答案」可能是生硬且不那麼重要的死板知識。可是學習解題的那個過程,學生就已經開始在實踐性地練習科學解謎了。(當然,大部分的填鴨式教育還是值得警惕與批判的。這只是初步地為「有標準答案的基礎教育」保留了一點可能有意義的空間。)


  在科學實踐的過程中,不同的科學家可能會發展出自己不同的解謎技巧,譬如拼拼圖時,有些人可能會先將角和邊拼起來、另一些人可能會先把顏色相近的小片放在一堆。只要科學家們同意最終要在拼圖(典範)規定的主要規則下工作,他們仍舊擁有一定的自由與創造空間。

 

 

  這樣的常態科學工作會一直持續下去,貫穿大多數科學家的一生。但在某些時候,這些在常態科學之中,本來應當是基於典範所設計的、服務於典範中「謎題」的實驗或觀測卻給了探究者一些不能用當前的典範足夠好地處理的「異常現象」。在後續的篇章中,孔恩會開始討論這些異常現象出現的狀況,以及那足以挑戰常態科學的「科學危機」。




前篇:

〈(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二):科學活動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



延伸閱讀:

〈黑鴉鴉一片:「烏鴉悖論」的科學哲學啟發〉

〈他的故事:一次對「事實/詮釋」問題的現象學回應〉

〈「身體圖式」概念的發展:一塊身體現象學的敲門磚〉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論重複》讀書會(一):新的,但是重複〉

〈《記憶與救贖》讀書會(一):
 種族滅絕與大屠殺在歷史理性中的不可能(不可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5會員
880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科技,也因此科學普遍地、層層疊疊在日常生活中,同時創造出一種稀鬆正常卻又自然而然的氛圍,但是我們好像忽略了,其實這樣的現代日常是來自社會大眾對科學廣泛認知,並且信任科學。 而對於科學這兩個字,一般人好像一直停留在以前唸書的時候。就像閱讀總是為了應付考試一樣,我們總是忘記閱讀的樂趣。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科技,也因此科學普遍地、層層疊疊在日常生活中,同時創造出一種稀鬆正常卻又自然而然的氛圍,但是我們好像忽略了,其實這樣的現代日常是來自社會大眾對科學廣泛認知,並且信任科學。 而對於科學這兩個字,一般人好像一直停留在以前唸書的時候。就像閱讀總是為了應付考試一樣,我們總是忘記閱讀的樂趣。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面對這樣的情境:某個問題需要迅速解決,我們立刻尋求專家的建議,或者依賴過去的經驗來應對。但你是否想過,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究竟從哪裡來?它們是否真的可靠?這些問題看似遙遠,卻與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北京大學等高校的研究團隊徐淑英與李绪红撰寫的《科學研究的目的和使命》一文,正是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面對這樣的情境:某個問題需要迅速解決,我們立刻尋求專家的建議,或者依賴過去的經驗來應對。但你是否想過,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究竟從哪裡來?它們是否真的可靠?這些問題看似遙遠,卻與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北京大學等高校的研究團隊徐淑英與李绪红撰寫的《科學研究的目的和使命》一文,正是
Thumbnail
第一章   囈語   在科學力量為話語權的世界,誰能對研究的題目提出假設,並用科學的程序, 證明假設的成立,這樣子的流程結合了唯物與實證主義的雙重力量下, 將科學推展到了一個極為崇高的位子,絕大多數的人都學習著這個世界主流, 在科學數據下,有關人的研究也成為了一條一條可以鑑別、界定能力與範
Thumbnail
第一章   囈語   在科學力量為話語權的世界,誰能對研究的題目提出假設,並用科學的程序, 證明假設的成立,這樣子的流程結合了唯物與實證主義的雙重力量下, 將科學推展到了一個極為崇高的位子,絕大多數的人都學習著這個世界主流, 在科學數據下,有關人的研究也成為了一條一條可以鑑別、界定能力與範
Thumbnail
  對孔恩來說,常態科學研究本身雖然保守、且並不希望典範被改變。但是常態科學的研究反而可以透過「讓科學家發現更重要的異常現象」促進典範改變。透過常態科學的持續研究,科學研究的目標變得更深、更廣、更精確,也有更好的儀器去把事情研究得更精細。這時科學家將有機會發現一些過去的人沒有機會發現到的異常。
Thumbnail
  對孔恩來說,常態科學研究本身雖然保守、且並不希望典範被改變。但是常態科學的研究反而可以透過「讓科學家發現更重要的異常現象」促進典範改變。透過常態科學的持續研究,科學研究的目標變得更深、更廣、更精確,也有更好的儀器去把事情研究得更精細。這時科學家將有機會發現一些過去的人沒有機會發現到的異常。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解謎活動的性質一方面給予了科學家持續工作的熱情與動機,另一方面,它確保了人類將他們在科學上的智力更大程度應用在這些「已經被給定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科學家不會漫無邊際地觀測,不可能發明一個隨機的機器,探測不知怎麼應用的數據。必須根據典範才能設計實驗以及所需的一切,包括得到養活這些科學家的薪水。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就作者對科學演進的理解,他開宗明義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遇到異常現象時,並不會隨意認定它是典範的反例(證明典範為錯的案例),反之,他們會將它視為常態科學工作中必須要處理的「謎」。也就是說,科學家仍會在「相信典範為真」的狀況下,將這些異常現象作為能精煉典範的事件之一。
Thumbnail
就作者對科學演進的理解,他開宗明義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遇到異常現象時,並不會隨意認定它是典範的反例(證明典範為錯的案例),反之,他們會將它視為常態科學工作中必須要處理的「謎」。也就是說,科學家仍會在「相信典範為真」的狀況下,將這些異常現象作為能精煉典範的事件之一。
Thumbnail
科學家不會再亂槍打鳥的隨意研究各種問題,而能更聚焦在某些問題上;接著因為典範本來就用以描述某一群的現象,它用以解釋、甚至能夠預測,我們可以就理論去推估某某現象可能會如何運作。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去確認這套假設是否正確了…
Thumbnail
科學家不會再亂槍打鳥的隨意研究各種問題,而能更聚焦在某些問題上;接著因為典範本來就用以描述某一群的現象,它用以解釋、甚至能夠預測,我們可以就理論去推估某某現象可能會如何運作。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去確認這套假設是否正確了…
Thumbnail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Thumbnail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