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五):科學革命是整體性的、世界觀的改變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五):科學革命是整體性的、世界觀的改變〉2025-02-02

 

  經過了前面的鋪陳之後,孔恩從第九章開始正式進入關於「科學革命」的討論。為什麼這種典範的變遷要被稱為「革命」?孔恩從政治發展中的「革命」與科學革命的相似之處開始談起。

 

  對孔恩而言,第一個明顯的相似之處在於,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科學的,首先都是因為社群中有一群人感覺到「現存制度已經無法有效應付當前環境中的問題」而引發。並且,在這兩種情況裡面,這個制度(或典範)也是當前環境的其中一部份。也就是,能導致前面章節討論之危機的某種「不對勁感」會首先出現。

 

  而這些被稱為革命的行為,它們的目的與手段是「以現有政治制度本身所不允許的方式,來改變現有政治制度」。在這一點上,科學革命也是如此。那些有創見的科學家希望能夠用以取代現有科學典範的,是一些不見容於現有科學典範的方法與結果。如果革命成功,現有的制度一定會至少有一部分被廢除,並由一個不同的新政府取而代之。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各式各樣的替代方案(其中也包括了維持原制度典範的方案),但由於當前制度已經很大程度失能,所以並沒有任何政治上的共同判准可以獨立於每一個個別的制度架構進行最終裁決,換句話說,已經沒有「制度內的政治手段可以解決危機」,所以才需要以其他喚醒民眾的技巧(經常還包含武力)來做根本性的改變。

 

  而這種改變,類比到科學革命上,我們會知道,那個判准是狹義科學之外的,不可能單以邏輯或理性決斷。我們能注意到,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科學,在這些維護典範辯論之中,那些典範都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每一個學派所做的,皆是用自己的典範來為其典範辯護--像極了當前極化的政治衝突。

 

 

  如同政治上的革命,雖然在革命後的制度中,有人依然會試圖為已經被推翻的制度辯護,然而,它們終究不可能共存。一些(來自邏輯實證論之後繼者的)反對意見會認為,只要給出夠好、夠精確的限制,許多舊理論依然可以和新理論並存。

 

  譬如最容易被人們想到的,是牛頓力學典範。即便是在2025年的現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有大量的情境可以用牛頓力學典範來說明。甚至物理學與工程學,也都有很多能夠使用牛頓力學典範進行計算的場景。

 

  這些人認為,只要我們把物體的相對速度做出限制、或給出其他相應的條件,牛頓力學仍然能夠給出相當精確的答案。我們也能用愛因斯坦的理論重新闡釋牛頓力學,讓它成為前者的一個特例。

 


  孔恩完全沒有打算反對牛頓理論仍然有用,也同意我們依然有一些有效的證據可以支持牛頓理論。但對孔恩來說,這樣的論證可以用來拯救科學史上每一個曾經成立過的科學理論,使其免於受到一切攻擊。我們同樣可以去做出任意的限定,來挽救燃素說、以太說、熱液說等在種種科學變遷中被淘汰掉的理論,因為它們就如同牛頓理論一樣,在某個限定的範圍有很好的解釋力。

 

  然而,如果我們同意去把科學理論僅限定在那些它可以成立的範圍,那將會使得理論「沒有謎題可解」,成為一個死的理論,無法應付任何新的現象,不可能再成立任何的常態科學。同時,這樣的說法其實相當於是說「它是對的,只要我們把它限定在它是對的的範圍中」,就邏輯而言,這句話當然對,但在實踐上卻是慘不忍睹地無用。

 

  而如果我們真的進入到邏輯的討論,我們會知道,像前述那種「牛頓力學可以做為愛因斯坦相對論動力學之特例」的說法其實就已經宣告對牛頓力學的放棄了。雖然我們可以用相對論的陳述去試圖還原牛頓力學中想要表達的內容,但在這個過程裡,時間、空間、質量等概念都早就已經是愛因斯坦式的概念了。

 

  這裡的質量是那個可以轉換成能量的質量,而不是永遠恆定的那個質量。但如果我們將其修改為牛頓典範中的定義,就又和前面那種相容的、可導衍(derive)的說法相衝突了。對於一個汽車司機而言,牛頓力學是有用的、對於一個土地測量員而言,我們使用地球為中心的天文學也無傷大雅;但對一個科學家而言,去同時接受新舊典範,將使他無法繼續進行常態科學研究,會讓他的觀察,得到混沌不明的無意義結果。

 

 

  在第十章中,孔恩進一步去說明了不同的兩種典範其實給出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就像格式塔轉換一樣,經歷轉換的人或許會從看到鴨子,一下子變成看到兔子。但對於沒有經歷典範轉移的人,他會像前面「異常撲克牌」實驗中那些執迷不悟的人一樣,雖然感到不適,但永遠看不見「黑心」。

 

  孔恩使用的一個主要例子是「單擺」,從古代到今日,許許多多的人都看過單擺左右搖晃到靜止的過程。然而,對於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信徒來說,他們永遠沒有機會看到伽利略看到的東西。這不是因為他們的視力有任何問題,而是,在他們接受的典範裡,根本沒有所謂的「單擺」。

 

  對於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來說,單擺是「落體」的一種,只是它不是「自由落體」,而是受限制的落體。一顆石頭本來應該要按照它的本性往低處落下,但由於它被繩子綁住了,所以需要一直去處理那個繩子將其向上拉的力,才會反覆晃動直到把力消耗完才停止於最低處。

 

  然而,這種從「它終究要回復靜止」出發的觀察,永遠不可能看見「本該不會停止的單擺」。伽利略並不是擁有更好的視力,可以看見常人看不見的空氣阻力,但「推力理論」的訓練讓他有機會去思考「單擺被什麼影響才導致最後停下來」,而不會一開始就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典範與典範之間之所以「不可共量」,是因為支持不同典範的科學家基本上已經處於不同世界,從觀察、或者說設定觀察方法與對象開始,他們就注定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既然理論處理的對象、謎題都不同,我們就無法輕易地去說哪個理論更優秀,而只能去說什麼理論最能夠解決或回應當前時代的危機。在最後,孔恩想要回應的問題是:這些革命最終如何解決,以及,透過革命,我們的科學是否達成了,或達成了怎樣的進步?能如何給予當前與未來的科學家繼續從事科學的行為指引?





前篇:

〈(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二):科學活動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

〈(三):常態科學是在典範中做解謎工作〉

〈(四):保守的常態科學如何為科學革命提供了基礎?〉


延伸閱讀: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一個可能錯的、會動的世界,才存在平等與自由〉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他的故事:一次對「事實/詮釋」問題的現象學回應〉

〈黑鴉鴉一片:「烏鴉悖論」的科學哲學啟發〉

avatar-img
87會員
76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幾天去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看了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的紀念特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出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私人收藏、甚至平時遠在日本,能集結在這裡展出並不容易。而策展人規劃的角度也比較少見,用台灣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貫穿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畫作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在進階的玩法裡,玩家改用輪抽的方式組隊。對於策略玩家來說,這要求我們在維持隊伍平衡的同時、規劃如何提高不同情況中的上下限,讓遊戲多了一層思考搭配的樂趣;對原作粉絲來說,想像這些不同隊伍的角色搭配在一起的情況,也是相當好玩的事情。
  最近在BGA上學了一個新的骰子遊戲--2024推出的《Dicy Cards》。這款遊戲玩起來的感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經典遊戲《Yahtzee》(快艇骰子),但節奏更快、且因為有不同的得分目標卡,擁有老派骰寫遊戲容易缺乏的重複遊玩變化性。
  小機器人的移動方式也很單純,它可以朝上下左右任意一個方向移動。然而,因為它們的剎車系統全都壞掉了(噢不!),所以一定要撞到障礙物(牆壁或其他小機器人)才會停下來。遊戲的目標就是在時間之內,盡可能想出最少的步數讓對應的小機器人順利「回家」。
  雖然他的暴虐和恐怖統治手段依然使其無法擺脫「惡人」的形象,但在這次的遊戲裡面,他還擁有著宛如「第一個認知到天下格局」的先行者形象。其實袁紹、袁術等人又何嘗不想職掌大權?只是他們這樣想的同時,卻同時想保有世族美名。相較起來,董卓不過是更加實際,且「沒那麼貪心」。
  當我們閱讀時,除了讀上面的文句,我們也將書本的內容與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觀察到的社會現象、我們關注的議題相互連結。這是閱讀的重要意義,它觸發了一種更加積極的「漫遊」。相較於網路上那種透過關鍵字來直接獲取資訊的方式,閱讀書本要求我們一字一句邊想邊看,更能激發我們主動在思想的空間中來回遊歷。
  前幾天去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看了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的紀念特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出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私人收藏、甚至平時遠在日本,能集結在這裡展出並不容易。而策展人規劃的角度也比較少見,用台灣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貫穿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畫作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在進階的玩法裡,玩家改用輪抽的方式組隊。對於策略玩家來說,這要求我們在維持隊伍平衡的同時、規劃如何提高不同情況中的上下限,讓遊戲多了一層思考搭配的樂趣;對原作粉絲來說,想像這些不同隊伍的角色搭配在一起的情況,也是相當好玩的事情。
  最近在BGA上學了一個新的骰子遊戲--2024推出的《Dicy Cards》。這款遊戲玩起來的感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經典遊戲《Yahtzee》(快艇骰子),但節奏更快、且因為有不同的得分目標卡,擁有老派骰寫遊戲容易缺乏的重複遊玩變化性。
  小機器人的移動方式也很單純,它可以朝上下左右任意一個方向移動。然而,因為它們的剎車系統全都壞掉了(噢不!),所以一定要撞到障礙物(牆壁或其他小機器人)才會停下來。遊戲的目標就是在時間之內,盡可能想出最少的步數讓對應的小機器人順利「回家」。
  雖然他的暴虐和恐怖統治手段依然使其無法擺脫「惡人」的形象,但在這次的遊戲裡面,他還擁有著宛如「第一個認知到天下格局」的先行者形象。其實袁紹、袁術等人又何嘗不想職掌大權?只是他們這樣想的同時,卻同時想保有世族美名。相較起來,董卓不過是更加實際,且「沒那麼貪心」。
  當我們閱讀時,除了讀上面的文句,我們也將書本的內容與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觀察到的社會現象、我們關注的議題相互連結。這是閱讀的重要意義,它觸發了一種更加積極的「漫遊」。相較於網路上那種透過關鍵字來直接獲取資訊的方式,閱讀書本要求我們一字一句邊想邊看,更能激發我們主動在思想的空間中來回遊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參加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舉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聆聽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的精彩講座,深入探討新人文精神、人文的創造性,還有科學革命的誕生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活動心得分享在下方文章內容中。
Thumbnail
歐麗娟:「文學史有重新撰寫的需要,每個時代都對文學有不同的理解。」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這幾天除了被家裡的人評價為「無用的廢人」專門讀「無用的書」因此陷入漫長的爭吵之外。我因為心靈被俗務所困,又回到《論語集註》的旅程中。 每每想起我這個讀者跟兩千年前的編者群間的落差,還有連文字本身可能都不是這樣的楷書,讀起書來不免覺得自己只是在閱讀自己的幻想。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參加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舉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聆聽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的精彩講座,深入探討新人文精神、人文的創造性,還有科學革命的誕生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活動心得分享在下方文章內容中。
Thumbnail
歐麗娟:「文學史有重新撰寫的需要,每個時代都對文學有不同的理解。」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這幾天除了被家裡的人評價為「無用的廢人」專門讀「無用的書」因此陷入漫長的爭吵之外。我因為心靈被俗務所困,又回到《論語集註》的旅程中。 每每想起我這個讀者跟兩千年前的編者群間的落差,還有連文字本身可能都不是這樣的楷書,讀起書來不免覺得自己只是在閱讀自己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