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更新於 2024/11/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2024-11-10

 

  在孔恩的最後書寫《世界是複數的》中譯本出版之際,我們這次讀書會選擇了孔恩的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作為讀物。在今天讀完了譯者之一傅大為老師纂寫的導讀之後,預計於12月1日討論序以及正文的前兩章。如果是對這本書有興趣,想一同參與讀書會的人,目前還有增加一到兩個參與者的空間,可以私訊或留言跟我說。以下,便來先聊聊這份導論的內容。

 

 

  在最開始,導讀的作者首先為讀者梳理了孔恩開展其思想前的時代背景。在十九世紀末的歐洲,黑格爾傳統逐漸退去,科學的典範轉向數學、邏輯等「形式化」、「公理化」的計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圍繞著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出現了一批以「邏輯與經驗研究」為核心的理論科學家與科學哲學研究者。

 

  這些促進了後世「邏輯實證主義」流行的學者有一個基本的主張,他們認為一個語句(或命題),要嘛要是分析的、要嘛要可以透過經驗來驗證,否則就沒有意義。他們拒絕無法滿足前述條件的形上學與神學宣稱,也認為當時過於曖昧的物理語言需要進一步澄清與定義。

 

  然而,這樣的規範與實際的科學實踐愈來愈脫節。繼承為維也納學派思想的科學哲學研究者更像是帶著「改進科學」的角度在做推展科學哲學,而不見得真正了解時下的科學究竟在做些什麼。甚至,如果他們得知當前的科學實踐和他們要求的有所不同,給出的回應有可能不是去修正自己的科學哲學理論,而是認為應該用這些「更嚴謹的規範」糾正科學家的工作。

 

 

  而有別於這種「規範性」的科學哲學研究,另一種角度則是從科學史的研究進入。科學史的研究者發現,實際的科學史發展,往往不是如同人們想像的那樣「啟蒙」與「進步」。科學社群在發展新的科學時,並沒有明確地基於所謂的「簡約原則」、也不常基於「決斷實驗」去改變。

 

  實際的情況經常是同一時間有兩種或以上的科學群體相互競爭,失敗的一方被打成舊勢力、成功的一方則被視作新科學。而所謂的「實驗方法」或「邏輯論證」,很多時候並沒有在獲勝的那一方那裡扮演更多角色。新的科學典範往往關聯到若干不同的形上學預設,甚至依賴於宣傳性的語言。而這是未借助科學史研究的傳統科學哲學家經常沒有注意到的。

 

 

  從上面兩種路徑來說,孔恩的研究偏向科學史的路徑。但他本來並不是一個歷史學家或哲學家,而是一名物理學的博士。之所以他會走向科學史以及科學哲學的研究,是由於其研究生階段,一次頗為特殊的讀書經歷。

 

  當時,為了講授十七世紀物理學起源,年輕的孔恩讀了許多十七世紀以前的物理學著作(尤其是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他發現這些物理學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錯誤的,幾乎不能為現代的物理學提供任何價值,在青年孔恩看來,科學革命幾乎純粹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創造。

 

  但他感到不解的問題是: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在生物學、政治學、哲學等各項領域都有長足建樹的人,他的聰明才智為什麼碰到物理問題就完全發揮不出來?為什麼他對物體運動的理解可以如此荒謬且錯誤百出?而且,尤其令人困惑的是,這種荒謬的觀點為什麼可以支配人心長達兩千年之久?

 

  帶著這種困惑,孔恩反覆閱讀這部對他而言幾乎全錯的《物理學》,但在其中一次閱讀的時候,他彷彿突然開竅,一下子感覺自己能夠「讀懂」了。他學會了一種從「亞里斯多德典範」觀看物理運動現象的方法,那些對現代物理學視角而言全錯的語句,瞬間通通都變成合理的。

 

  孔恩意識到,不同的科學理論有時其實並不是「某一個比另一個更對」,不是「新的理論比舊的理論更進步」,而是,他們是「不同的」。不同理論中的概念之間具有「不可共量性」,他們屬於不同的科學典範,概念的意涵不同,所指的對象也不一樣。而這成為了孔恩理論當中特別重要,也特別具有爭議的關鍵環節。

 

 

  在這篇導論裡面,作者也簡略介紹了三組對《科學革命的結構》以及孔恩思想的批評。一個是從語言哲學的角度,指出一個詞彙雖然在不同理論中扮演不同的「觀念角色」,卻仍具有部份不受理論影響的「本質意義」。

 

  譬如對於中世紀巫師和現代科學家而言,「水」的概念會有些許的不同,但他們所指稱的對象應該都是「H2O」。如果我們終究能夠理解古代研究者的說法,那其中一定要有某些共同關注的東西,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對於孔恩本人,或同情孔恩說法的人來說。上述「一定還是有某種共同點或交集」的說法並不足以反駁「不可共量性」。ABC三種理論或三種典範中的概念可以有某種共通點X,但那樣的共通點很可能過於空泛,或者與理論的核心關係遙遠。對孔恩派的研究者來說,只要有ABC這些典範存在,「不可共量性」這個想法就沒有被推翻。

 

  同時,就孔恩自己的想法來說,設想那種共通的東西並不是理解古代科學的最重要工作。更重要的部分其實是:忘掉既有的、對現代科學而言理所當然的觀念,投入過去時代學習他們研究的方式。去用亞里斯多德時代的人研究運動的方式思考,才能讀懂那個時代、那個典範中的科學概念。

 

 

  其他如拉卡透(Lakatos)--研究者有時可以在不同的研究方略(典範)間轉換、有些研究方略優於其他研究方略--的批評;費若本(Feyerabend)--孔恩的「常態科學」思想是有問題的權威主義,科學史上的大科學家也根本沒有遵循所謂「常態科學的邏輯方法或方法論」--的批評,或者當代英美哲學語言與意義理論進展對孔恩理論的影響等,作者比較沒有給出明確的回應,這裡也就不做細節的展開。

 

  總體來說,導論用簡單清楚的方式幫助我們梳理了孔恩開展其理論之前與之後,主流科學哲學的大致樣貌。幫助我們更好地在後續的閱讀中定位孔恩思想的位置與影響力。至於孔恩究竟如何推展他的科學哲學/科學史研究路徑,則有待在後續的閱讀中一一明晰了。





延伸閱讀:

〈完整的人與現代人的處境:關於前圖紙〉

〈黑鴉鴉一片:「烏鴉悖論」的科學哲學啟發〉

〈「同情的理解」與「反思的實作」:具活生生性的他者〉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論重複》讀書會(一):新的,但是重複〉

〈《記憶與救贖》讀書會(一):
種族滅絕與大屠殺在歷史理性中的不可能(不可以)〉


avatar-img
77會員
71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安妮解釋到,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種種決策,包括財務的使用、生活方式的選擇和人際關係上的各項決定,都比下棋更符合馮諾伊曼的「真實賽局」。這些決策涉及不確定性、風險、和偶爾的欺騙行為--從前職業牌手安妮的角度看來,這顯然都是撲克遊戲中經常出現的元素。
  尤米爾與米卡莎象徵的愛的兩面性,也呼應了艾連與阿爾敏童年夢想的兩面性。艾連夢想中的「走出牆外」是自由、是對壓抑與囚禁的抵抗,阿爾敏夢想中的「走出牆外」則是希望、是「還有很多美好與有趣的東西我們沒有見過」。
  當人過早地「知道」,卻未曾「親歷」那些本來應該要在屬我的經驗中一一被揭露的世界真相時,個體性的意義消散了,經驗的通常本性被破壞,「個體經驗」不再可能。這時,人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是不可理解的,但作為故事主角,不可理解很可能會破壞讀者/觀眾體驗。
  在經濟轉型與西方教育與人權觀念的引進之下,在千禧年後陸續為人父母的新一代家長,一方面對於記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缺失有所反思,希望能在與下一代相處時做出改變;另一方面,卻也在新的、科學化的、受更多國家介入與外界檢視的「親職專業」面前,感到無比的焦慮、沮喪與不確定。
  但實際體驗下來,目前遊戲在對戰以外的內容過於單薄。無論是開卡包還是「得卡挑戰」,都需要大量的CD恢復時間。同時,與電腦牌組對戰的PvE模式會贈送大量用以縮短等待時間的「開包沙漏」。蒐集玩家如果想要更快多開幾包,就變得不得不去玩對戰模式。前面提到的「對戰不是核心玩法」的設計理念也就很難站得住腳了。
  對安妮來說,這名老闆就像報導超級盃的那些體育記者一樣,其實是將「壞的結果」與「壞的決策」混為一談了。根據當時毫無起色的業績狀況,以及他們對於可替代人選的評估,決策會議上沒有人會認為那個決策是一個很糟糕的決策。事實上,如果相似的情況再次出現,理智上或許還是應該要做相同的決定。
  安妮解釋到,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種種決策,包括財務的使用、生活方式的選擇和人際關係上的各項決定,都比下棋更符合馮諾伊曼的「真實賽局」。這些決策涉及不確定性、風險、和偶爾的欺騙行為--從前職業牌手安妮的角度看來,這顯然都是撲克遊戲中經常出現的元素。
  尤米爾與米卡莎象徵的愛的兩面性,也呼應了艾連與阿爾敏童年夢想的兩面性。艾連夢想中的「走出牆外」是自由、是對壓抑與囚禁的抵抗,阿爾敏夢想中的「走出牆外」則是希望、是「還有很多美好與有趣的東西我們沒有見過」。
  當人過早地「知道」,卻未曾「親歷」那些本來應該要在屬我的經驗中一一被揭露的世界真相時,個體性的意義消散了,經驗的通常本性被破壞,「個體經驗」不再可能。這時,人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是不可理解的,但作為故事主角,不可理解很可能會破壞讀者/觀眾體驗。
  在經濟轉型與西方教育與人權觀念的引進之下,在千禧年後陸續為人父母的新一代家長,一方面對於記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缺失有所反思,希望能在與下一代相處時做出改變;另一方面,卻也在新的、科學化的、受更多國家介入與外界檢視的「親職專業」面前,感到無比的焦慮、沮喪與不確定。
  但實際體驗下來,目前遊戲在對戰以外的內容過於單薄。無論是開卡包還是「得卡挑戰」,都需要大量的CD恢復時間。同時,與電腦牌組對戰的PvE模式會贈送大量用以縮短等待時間的「開包沙漏」。蒐集玩家如果想要更快多開幾包,就變得不得不去玩對戰模式。前面提到的「對戰不是核心玩法」的設計理念也就很難站得住腳了。
  對安妮來說,這名老闆就像報導超級盃的那些體育記者一樣,其實是將「壞的結果」與「壞的決策」混為一談了。根據當時毫無起色的業績狀況,以及他們對於可替代人選的評估,決策會議上沒有人會認為那個決策是一個很糟糕的決策。事實上,如果相似的情況再次出現,理智上或許還是應該要做相同的決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愛因斯坦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崇拜的偶像(至少我這個世代),不少學生應該都曾有嚮往成為像他一樣的科學家,直到長大認清現實後。 近現代科學家大概沒有人可以像愛因斯坦一樣享有如此巨星般的地位,圍繞他的神話迷思傳說更是多不盛舉。尤其是愛因斯坦與愛迪生有關”知識”的對立看法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愛因斯坦: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邏輯會帶你從A點到達B點,想像力將把你帶到任何地方。”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成果需要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 …….. 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曾一度提昌過想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愛因斯坦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崇拜的偶像(至少我這個世代),不少學生應該都曾有嚮往成為像他一樣的科學家,直到長大認清現實後。 近現代科學家大概沒有人可以像愛因斯坦一樣享有如此巨星般的地位,圍繞他的神話迷思傳說更是多不盛舉。尤其是愛因斯坦與愛迪生有關”知識”的對立看法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愛因斯坦: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邏輯會帶你從A點到達B點,想像力將把你帶到任何地方。”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成果需要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 …….. 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曾一度提昌過想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