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2024-11-10

 

  在孔恩的最後書寫《世界是複數的》中譯本出版之際,我們這次讀書會選擇了孔恩的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作為讀物。在今天讀完了譯者之一傅大為老師纂寫的導讀之後,預計於12月1日討論序以及正文的前兩章。如果是對這本書有興趣,想一同參與讀書會的人,目前還有增加一到兩個參與者的空間,可以私訊或留言跟我說。以下,便來先聊聊這份導論的內容。

 

 

  在最開始,導讀的作者首先為讀者梳理了孔恩開展其思想前的時代背景。在十九世紀末的歐洲,黑格爾傳統逐漸退去,科學的典範轉向數學、邏輯等「形式化」、「公理化」的計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圍繞著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出現了一批以「邏輯與經驗研究」為核心的理論科學家與科學哲學研究者。

 

  這些促進了後世「邏輯實證主義」流行的學者有一個基本的主張,他們認為一個語句(或命題),要嘛要是分析的、要嘛要可以透過經驗來驗證,否則就沒有意義。他們拒絕無法滿足前述條件的形上學與神學宣稱,也認為當時過於曖昧的物理語言需要進一步澄清與定義。

 

  然而,這樣的規範與實際的科學實踐愈來愈脫節。繼承為維也納學派思想的科學哲學研究者更像是帶著「改進科學」的角度在做推展科學哲學,而不見得真正了解時下的科學究竟在做些什麼。甚至,如果他們得知當前的科學實踐和他們要求的有所不同,給出的回應有可能不是去修正自己的科學哲學理論,而是認為應該用這些「更嚴謹的規範」糾正科學家的工作。

 

 

  而有別於這種「規範性」的科學哲學研究,另一種角度則是從科學史的研究進入。科學史的研究者發現,實際的科學史發展,往往不是如同人們想像的那樣「啟蒙」與「進步」。科學社群在發展新的科學時,並沒有明確地基於所謂的「簡約原則」、也不常基於「決斷實驗」去改變。

 

  實際的情況經常是同一時間有兩種或以上的科學群體相互競爭,失敗的一方被打成舊勢力、成功的一方則被視作新科學。而所謂的「實驗方法」或「邏輯論證」,很多時候並沒有在獲勝的那一方那裡扮演更多角色。新的科學典範往往關聯到若干不同的形上學預設,甚至依賴於宣傳性的語言。而這是未借助科學史研究的傳統科學哲學家經常沒有注意到的。

 

 

  從上面兩種路徑來說,孔恩的研究偏向科學史的路徑。但他本來並不是一個歷史學家或哲學家,而是一名物理學的博士。之所以他會走向科學史以及科學哲學的研究,是由於其研究生階段,一次頗為特殊的讀書經歷。

 

  當時,為了講授十七世紀物理學起源,年輕的孔恩讀了許多十七世紀以前的物理學著作(尤其是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他發現這些物理學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錯誤的,幾乎不能為現代的物理學提供任何價值,在青年孔恩看來,科學革命幾乎純粹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創造。

 

  但他感到不解的問題是: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在生物學、政治學、哲學等各項領域都有長足建樹的人,他的聰明才智為什麼碰到物理問題就完全發揮不出來?為什麼他對物體運動的理解可以如此荒謬且錯誤百出?而且,尤其令人困惑的是,這種荒謬的觀點為什麼可以支配人心長達兩千年之久?

 

  帶著這種困惑,孔恩反覆閱讀這部對他而言幾乎全錯的《物理學》,但在其中一次閱讀的時候,他彷彿突然開竅,一下子感覺自己能夠「讀懂」了。他學會了一種從「亞里斯多德典範」觀看物理運動現象的方法,那些對現代物理學視角而言全錯的語句,瞬間通通都變成合理的。

 

  孔恩意識到,不同的科學理論有時其實並不是「某一個比另一個更對」,不是「新的理論比舊的理論更進步」,而是,他們是「不同的」。不同理論中的概念之間具有「不可共量性」,他們屬於不同的科學典範,概念的意涵不同,所指的對象也不一樣。而這成為了孔恩理論當中特別重要,也特別具有爭議的關鍵環節。

 

 

  在這篇導論裡面,作者也簡略介紹了三組對《科學革命的結構》以及孔恩思想的批評。一個是從語言哲學的角度,指出一個詞彙雖然在不同理論中扮演不同的「觀念角色」,卻仍具有部份不受理論影響的「本質意義」。

 

  譬如對於中世紀巫師和現代科學家而言,「水」的概念會有些許的不同,但他們所指稱的對象應該都是「H2O」。如果我們終究能夠理解古代研究者的說法,那其中一定要有某些共同關注的東西,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對於孔恩本人,或同情孔恩說法的人來說。上述「一定還是有某種共同點或交集」的說法並不足以反駁「不可共量性」。ABC三種理論或三種典範中的概念可以有某種共通點X,但那樣的共通點很可能過於空泛,或者與理論的核心關係遙遠。對孔恩派的研究者來說,只要有ABC這些典範存在,「不可共量性」這個想法就沒有被推翻。

 

  同時,就孔恩自己的想法來說,設想那種共通的東西並不是理解古代科學的最重要工作。更重要的部分其實是:忘掉既有的、對現代科學而言理所當然的觀念,投入過去時代學習他們研究的方式。去用亞里斯多德時代的人研究運動的方式思考,才能讀懂那個時代、那個典範中的科學概念。

 

 

  其他如拉卡透(Lakatos)--研究者有時可以在不同的研究方略(典範)間轉換、有些研究方略優於其他研究方略--的批評;費若本(Feyerabend)--孔恩的「常態科學」思想是有問題的權威主義,科學史上的大科學家也根本沒有遵循所謂「常態科學的邏輯方法或方法論」--的批評,或者當代英美哲學語言與意義理論進展對孔恩理論的影響等,作者比較沒有給出明確的回應,這裡也就不做細節的展開。

 

  總體來說,導論用簡單清楚的方式幫助我們梳理了孔恩開展其理論之前與之後,主流科學哲學的大致樣貌。幫助我們更好地在後續的閱讀中定位孔恩思想的位置與影響力。至於孔恩究竟如何推展他的科學哲學/科學史研究路徑,則有待在後續的閱讀中一一明晰了。





延伸閱讀:

〈完整的人與現代人的處境:關於前圖紙〉

〈黑鴉鴉一片:「烏鴉悖論」的科學哲學啟發〉

〈「同情的理解」與「反思的實作」:具活生生性的他者〉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論重複》讀書會(一):新的,但是重複〉

〈《記憶與救贖》讀書會(一):
種族滅絕與大屠殺在歷史理性中的不可能(不可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愛因斯坦能夠同時成為哲學家和物理學家,並非單純因為他在科學領域的天才,而是因為他深刻地理解了哲學與物理之間的內在聯繫。表面上,哲學和物理似乎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一個偏重抽象思辨,探討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另一個則專注於實驗和數學,試圖用精確的方式解釋自然現象。然而,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哲學與物理學
Thumbnail
愛因斯坦能夠同時成為哲學家和物理學家,並非單純因為他在科學領域的天才,而是因為他深刻地理解了哲學與物理之間的內在聯繫。表面上,哲學和物理似乎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一個偏重抽象思辨,探討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另一個則專注於實驗和數學,試圖用精確的方式解釋自然現象。然而,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哲學與物理學
Thumbnail
  孔恩認為,各個時代的科學中都有像這樣的一些佔據核心地位的「武斷元素」。譬如我們都知道,地星說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被推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對古希臘流傳的某些自然哲學之篤信都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並非科學一定會發展成那樣,就像我們知道的,後來日星說取代了當時的地星說典範。
Thumbnail
  孔恩認為,各個時代的科學中都有像這樣的一些佔據核心地位的「武斷元素」。譬如我們都知道,地星說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被推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對古希臘流傳的某些自然哲學之篤信都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並非科學一定會發展成那樣,就像我們知道的,後來日星說取代了當時的地星說典範。
Thumbnail
  但他感到不解的問題是: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在生物學、政治學、哲學等各項領域都有長足建樹的人,他的聰明才智為什麼碰到物理問題就完全發揮不出來?為什麼他對物體運動的理解可以如此荒謬且錯誤百出?而且,尤其令人困惑的是,這種荒謬的觀點為什麼可以支配人心長達兩千年之久?
Thumbnail
  但他感到不解的問題是: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在生物學、政治學、哲學等各項領域都有長足建樹的人,他的聰明才智為什麼碰到物理問題就完全發揮不出來?為什麼他對物體運動的理解可以如此荒謬且錯誤百出?而且,尤其令人困惑的是,這種荒謬的觀點為什麼可以支配人心長達兩千年之久?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Thumbnail
亞里斯多德思想很能夠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亞里斯多德思想很能夠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
Thumbnail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
Thumbnail
難道鸚鵡分不清楚愛因斯坦跟愛迪生嗎?
Thumbnail
難道鸚鵡分不清楚愛因斯坦跟愛迪生嗎?
Thumbnail
此篇文章簡短介紹史賓格勒對於科學的看法,包括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最後的終結。
Thumbnail
此篇文章簡短介紹史賓格勒對於科學的看法,包括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最後的終結。
Thumbnail
這是繼之前的「超譯教學領導力」之後,第二個長期的讀書與反思寫作計畫。起因於過去一年因工作需求重新認識地球科學的歷史發展(西方為主),很強烈感受到過去所學的地科知識終於串接起來;同時,我也發現到所謂科學革命以前與之後的思維非常不同,無法用現在的觀點去理解過去,這讓我更感好奇。
Thumbnail
這是繼之前的「超譯教學領導力」之後,第二個長期的讀書與反思寫作計畫。起因於過去一年因工作需求重新認識地球科學的歷史發展(西方為主),很強烈感受到過去所學的地科知識終於串接起來;同時,我也發現到所謂科學革命以前與之後的思維非常不同,無法用現在的觀點去理解過去,這讓我更感好奇。
Thumbnail
沒有任何科學家像愛因斯坦這樣深受大眾歡迎,他的相對論明明沒多少人真的弄懂,大家卻都耳熟能詳,而且大量進入流行文化。關於他的傳言軼事比誰都多,他的名字經常被當成天才的代名詞,經常被廣告商引用。他五次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被封為最有影響力的世紀人物之一。
Thumbnail
沒有任何科學家像愛因斯坦這樣深受大眾歡迎,他的相對論明明沒多少人真的弄懂,大家卻都耳熟能詳,而且大量進入流行文化。關於他的傳言軼事比誰都多,他的名字經常被當成天才的代名詞,經常被廣告商引用。他五次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被封為最有影響力的世紀人物之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