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二):科學活動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二):科學活動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2024-12-01

 

  這一次的閱讀範圍裡面,我們正式進入到了孔恩的文本。從第一節的第一句話,孔恩就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自己對於素樸科學觀的不同看法,他說:「要是我們不把歷史看成只是軼事或年表的堆棧,歷史便能對我們所深信不疑的科學形象,造成決定性的變化。」

 

  為了說明我們一般理解的科學的誤導性,孔恩用了一個生動的譬喻:他認為就像我們不能從旅遊指南裡掌握一國的形象一樣。教科書有它特有的目的(說服與教學),所以它會指引我們用一個特定的面向去認識科學概念。但很顯然的,這種作法所提供出來的科學形象,與科學的實況將截然不同。

 

  換句話說,我們一般而言對科學的那種「標準、客觀、始終如一」的想像是有問題的。而要打破這種過於美好的印象,只消我們確實地、除魅地檢視歷史。

 

 

  那麼,教科書式的科學史是怎麼樣的呢?孔恩指出,這種史觀簡單地將科學界定為由「觀察」、「定律」及「理論」等內涵構成的對象,彷彿科學方法就只是某種蒐集上述這些教科書資訊的操作技術。而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去不斷地按照這套「標準方法」將知識一點一點加入進來。

 

  在這種科學史觀下,科學史的任務有兩個:一、去弄清楚這些科學理論是「由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發現或發明出來;二、去描述並且這現代科學曾經受過哪些錯誤或迷信的壓抑與阻礙,導致發展受到延緩。

 

  而這種被孔恩稱之為「累積發展史觀」的科學史在上述這兩個任務上都遭遇到了問題,其一,隨著研究越來越多,他們發現如「氧氣是什麼時候發現的?誰第一個想出了能量守恆的概念?」這類問題根本難以回答。因為科學好像根本就不是這樣「由一個一個個別的(可辨識的)發現堆積出來」。

 

  同時,現代科學信念與前輩科學家的「失誤」和「迷信」之間的區別也是困難的。研究者們發現,那些過時的信念其發展的過程並沒有比現在的科學信念來得「不科學」。如果我們把它稱為神話或迷信,那我們也沒有什麼好理由不把現代科學的信念稱為神話或迷信。可是我們又不能把這些科學信念加進現代科學裡,否則我們的科學中將有一大堆彼此無法相容的科學信念。

 

 

  這兩個難題都直接挑戰了那種「累積發展史觀」。這也引發了一種--在孔恩之前以侉黑為代表的--新史學理論。以孔恩的推展方向來說,他認為第一個重要的核心在於:

 

  科學方法論本身其實並不足以決定某個獨一無二的獨立結論。一個科學研究者或社群究竟會得出怎樣的科學結論,其實取決於非常多被一般的科學史書寫(或科學宣傳)有意無意忽略的其他因素。譬如科學家的個人氣質,或他的形上學觀點、甚至對神祕學的興趣中相信的事。

 

  孔恩認為,各個時代的科學中都有像這樣的一些佔據核心地位的「武斷元素」。譬如我們都知道,地星說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被推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對古希臘流傳的某些自然哲學之篤信都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並非科學一定會發展成那樣,就像我們知道的,後來日星說取代了當時的地星說典範。

 

 

  然而,孔恩在這裡並不是要因此去說這些武斷元素是不好的。與之相反,孔恩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這些武斷元素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因為,恰恰是由於有一整個科學社群共同接受這一特定的主流信念,他們才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進行深入研究,讓理論繼續推進。而這,便讓孔恩所謂的「常態科學」成為可能。

 

  在後續的章節裡面,我們將接著談論「常態科學」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前典範時期與後典範時期間,科學實踐活動會有怎樣的不同。





延伸閱讀: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黑鴉鴉一片:「烏鴉悖論」的科學哲學啟發〉

〈他的故事:一次對「事實/詮釋」問題的現象學回應〉

〈「身體圖式」概念的發展:一塊身體現象學的敲門磚〉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avatar-img
84會員
734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小紅帽為例,他提及小紅帽去給奶奶送水果不是因為奶奶不健康、也不是因為小紅帽是女生應該去送東西服務別人,而是因為大方贈與是一件給人社會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好事。而另一方面,比起在種族與生理原因之下想要吃掉小紅帽與奶奶的大野狼,高舉武器擅闖奶奶家的「原木燃料採伐技術員」其舉動與其父權思想更加令小紅帽反感。
  每個人都因為自己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在心中抱持著悔恨。他們努力用他們心中正確的方式去彌補遺憾與守護家人,但在這個冷酷的世界裡,「好意」做出來的行為一個接一個偏斜,讓每個人不知不覺一步步滑向深淵。到最後,即便親耳聽見對方說著與自己相似的「為了家人」,但你的家人終究不是我的家人,彼此諒解終究不可能。
  前線的士兵一個個在戰場上被無人機擊斃。而作為他們親朋好友的百姓,則自主地集結在一起,生產更多的無人機。試圖讓另一端的、同樣是活生生的、有自己親朋好友的、非自願被徵召的年輕人死去。   「它的問題是,」數年後的歐巴馬反思當年的無人機計畫時說:「它會開始給你『這不是戰爭』的錯覺」。
  這副牌組令人有成就感的地方有幾點:一是在椰蛋樹的一能輸出、綠毛蟲的抽濾和莉佳的補血下,可以穩定打出主要戰術;二是要駕馭好這套牌,要求大量的前後牌調度,尤其在做出巴大蝶後,如果你有辦法讓兩到三隻寶可夢輪流扛傷害,就能讓巴大蝶的特性發揮更大效益;此外在些微落後的情況下,甚至有機會靠硬幣結果逆轉戰局。
  就像有寫作能力的人即便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GPT,也不會直接把GPT生成出來的文章當作最終結果。繪圖AI在這些對於繪畫、對於藝術創作有更多想法與技藝的人眼裡與手中,不會是一種「AI繪圖」與「人類繪圖」的二元選擇。而是,雖然它要求了一種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握持方式,但它還是一種「畫筆」。
  在2020年的《經濟學人》特刊中沒有新冠疫情、2022年的特刊中也沒有烏俄戰爭。這顯然不是《經濟學人》的問題,因為《經濟學人》的編輯者們不可能在特刊籌備的期間就提前知道未來將會發生的重大災難與事件。但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那些真正對經濟造成決定性影響的,恰恰是這些無法被預知的突發大事件。
以小紅帽為例,他提及小紅帽去給奶奶送水果不是因為奶奶不健康、也不是因為小紅帽是女生應該去送東西服務別人,而是因為大方贈與是一件給人社會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好事。而另一方面,比起在種族與生理原因之下想要吃掉小紅帽與奶奶的大野狼,高舉武器擅闖奶奶家的「原木燃料採伐技術員」其舉動與其父權思想更加令小紅帽反感。
  每個人都因為自己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在心中抱持著悔恨。他們努力用他們心中正確的方式去彌補遺憾與守護家人,但在這個冷酷的世界裡,「好意」做出來的行為一個接一個偏斜,讓每個人不知不覺一步步滑向深淵。到最後,即便親耳聽見對方說著與自己相似的「為了家人」,但你的家人終究不是我的家人,彼此諒解終究不可能。
  前線的士兵一個個在戰場上被無人機擊斃。而作為他們親朋好友的百姓,則自主地集結在一起,生產更多的無人機。試圖讓另一端的、同樣是活生生的、有自己親朋好友的、非自願被徵召的年輕人死去。   「它的問題是,」數年後的歐巴馬反思當年的無人機計畫時說:「它會開始給你『這不是戰爭』的錯覺」。
  這副牌組令人有成就感的地方有幾點:一是在椰蛋樹的一能輸出、綠毛蟲的抽濾和莉佳的補血下,可以穩定打出主要戰術;二是要駕馭好這套牌,要求大量的前後牌調度,尤其在做出巴大蝶後,如果你有辦法讓兩到三隻寶可夢輪流扛傷害,就能讓巴大蝶的特性發揮更大效益;此外在些微落後的情況下,甚至有機會靠硬幣結果逆轉戰局。
  就像有寫作能力的人即便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GPT,也不會直接把GPT生成出來的文章當作最終結果。繪圖AI在這些對於繪畫、對於藝術創作有更多想法與技藝的人眼裡與手中,不會是一種「AI繪圖」與「人類繪圖」的二元選擇。而是,雖然它要求了一種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握持方式,但它還是一種「畫筆」。
  在2020年的《經濟學人》特刊中沒有新冠疫情、2022年的特刊中也沒有烏俄戰爭。這顯然不是《經濟學人》的問題,因為《經濟學人》的編輯者們不可能在特刊籌備的期間就提前知道未來將會發生的重大災難與事件。但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那些真正對經濟造成決定性影響的,恰恰是這些無法被預知的突發大事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天心:又回到一開始,經學有沒有死,就是信不信的問題。 黃生:對咯,你終於搞清了。沒有行為的信德就是死的。
Thumbnail
在哥白尼提倡地動說之前,便有一小群人承繼彼此的夢想與信念,他們秘密研究天文,躲避教會的異端審查,即使生命危在旦夕,他們仍奮不顧身矢言推動地球轉動,幾世代人共同見證地動說的完成。這段充滿傷痕與熱血的歷史,成為火苗,再次燃放在所有人心中。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自人類古老文明開始,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存在的意義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的奧妙和真理是許多哲學、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中探索的核心主題。然而,在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宇宙。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世界是科學理性的,抑或是非科學感性的,我得不出一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答案,對理性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的確如今的科學配合全球化,傷害了許多較為弱勢的同胞,遠古的信仰被剝奪,邁向使人不知所措的進步主義,對保守主義的朋友們我想說,人類若沒有科學是無法從史前的山洞中走出來的,會走在遠古時期就走向滅絕,所以雙
Thumbnail
天心:又回到一開始,經學有沒有死,就是信不信的問題。 黃生:對咯,你終於搞清了。沒有行為的信德就是死的。
Thumbnail
在哥白尼提倡地動說之前,便有一小群人承繼彼此的夢想與信念,他們秘密研究天文,躲避教會的異端審查,即使生命危在旦夕,他們仍奮不顧身矢言推動地球轉動,幾世代人共同見證地動說的完成。這段充滿傷痕與熱血的歷史,成為火苗,再次燃放在所有人心中。
Thumbnail
2080年,在這個AI掌控一切的時代,學術逐漸式微,眾人只注重享樂,但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年輕科學家依然對學術還抱有熱情,他們決定開啟一項巨大的研究專案:「文明起源」,科學家藉由虛擬世界,帶領各自的部落重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完全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拓展文明。 活到最後沒被摧毀的部落,才能堪稱文明之最。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Thumbnail
自人類古老文明開始,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存在的意義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的奧妙和真理是許多哲學、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中探索的核心主題。然而,在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宇宙。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