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

含有「憤怒」共 21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有沒有可能一個人十年都還在寫一樣的功課還沒寫完? 有。就是我,我還沒寫完。 我有關於憤怒和攻擊性的功課一直在寫,一直在寫。從小,我被教導成不能生氣的人,我的生氣表達最後都會被回以「忍耐」或不要計較不要生氣作結,這是我的家庭教會我的,我自己也很好面子,就想著要當一個很好的人,雖然不知道什麼
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別人怎麼看」似乎成為了許多人日常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們時時刻刻在意他人的眼光,害怕被批評,渴望被認同,這種心理狀態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更可能阻礙了我們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連結。透過《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一書的第一章,我們得以深入探討人類情緒和關係的複雜
Thumbnail
5/5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
謝謝您的分享❤️
從小我就很喜歡收禮物。 禮物的存在就像是帶著身邊的人對我的關注與在乎,不管禮物大小,我都很喜歡,幾乎沒有收過不喜歡的禮物。如果要說不喜歡,可能只有的是不喜歡禮物後面的意圖。
如果一個人本就相信您,根本不用辯解;如果一個人從未認可您,那又何需辯解。辯解的起因在於委屈、不滿與憤怒,本都是負面的情緒,拿著負面情緒為自己辯解怎麼可能獲得好的結果呢?如果您沒有錯,辯解無用;如果您有錯,辯解更無用;如果您根本不知道誰對、誰錯,那辯解一定會為您帶來更多的災禍。 "Justifi
Thumbnail
是的呀~辯解就有對立意味!無助於人事!👍🌟😇💛🌈
從偏差行為看童年創傷與情緒寄生:一個關於小李的故事,探討老師與學生互動中,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學生的情緒反應,以及一個理解與愛護的師長如何帶來轉變。
Thumbnail
好啦!作為歲末年初的文章,我來為這一整個列文章做個總結。 難得為了這麼短的一卷書寫那麼多篇文章,不過,我以前常寫超級長文,這次用短篇幅連續貼出來,總字數其實也沒比過去多太多啦!但分段貼文,其實也代表反覆修改文稿多次阿! 但來到結論,我想分享一下我認為約拿書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約拿書因為非常戲劇
Thumbnail
作者: 弗里茲.李曼 在閱讀<恐懼的原型>中有一段關於怒氣的形容: 唯有累積與自己的怒氣相處的經驗,才能學會妥善處理怒氣。 發洩怒氣是健康的,是自我價值、人格尊嚴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也是一種健康的自尊。 台灣社會對於怒氣大多是予以壓制的,環境的教育下讓發怒=不理智=不好的觀點深深的刻在許多人的
Thumbnail
5/5恐懼的原型
昨天跟人家聊天時,不知為何想到這件事。
我們都是凡人,有情緒很正常。痛苦、焦慮、生氣、悲傷、開心、無奈都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有些情緒妳明明知道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妳卻一再地隨意宣洩她,讓自己重複再重複地陷入相同的苦難,這才是不正常的。 We are all human and it is normal to have emoti
Thumbnail
谢谢分享。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本身无所谓对错,痛苦、焦虑、悲伤或愉悦,都是人类作为凡人不可避免的体验。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如果我们放任情绪不加节制地宣泄,反而可能成为自己痛苦的源头。一次次重复同样的错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让生活陷入恶性循环。这段话提醒我们,要学会与情绪共处,主动反思情绪背后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疏导。控制情绪,不是压抑,而是以成熟的态度化解它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让情绪成为生活的绊脚石,而让自己活得更加平和与自由。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我无法靠自己不去做。明明知道不好,可是偏偏去做。圣经罗马书 7:15-25中保罗说到:【 我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我想做的,我不去做;而我憎恨的,我偏偏去做! 如果我做我不想做的,我就承认律法是好的。 其实不再是我在做,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罪在做。 我也知道,在我里面,就是我的本性里面毫无良善,我有行善的心愿,却没有行善的力量。 我想行善,却不去行;我不想作恶,反倒去作。 如果我做我不想做的,就不再是我在做,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罪在做。】所以,我们需要回到上帝面前,靠着那加给我们力量的神来让情绪不要再泛滥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