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接觸(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其實是很古老的學問了,一開始是傳播領域的學者在研究,後來心理學家加入「認知不協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概念後,又更加吸引人注意(認知不協調會增加大腦負擔,所以人們會傾向避開認知不協調的資訊)。
「選擇性接觸」造成典範轉移,讓「弱媒體效應」(weak media effects)成為主流。不過,選擇性接觸的理論,並不是一直都被學界廣為接受,但有時風向又會轉回「強媒體效應」。比如說,是「中天創造韓流」,還是「韓流帶動中天」,兩個方向的論述,都可以找到各自的依據,學界或民間都可以辯很久。
在現今網路時代,主流媒體怎樣也強勢不起來了,影響讀者接收資訊的管道太多、變數太多,研究跟著難設計。古老的紙媒時代,影響讀者接收訊息的變項比較少;讀者的閱讀習慣,通常就是花錢買一份報紙,然後付出蠻長的時間成本把內容看完。這時,讀者如何決定對政治新聞要不要看、要不要看完,就可以窺探讀者對政治人物的喜好,會不會影響新聞資訊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