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對立

含有「二元對立」共 4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假設我永遠都是「錯」的,而他人永遠都是「對」的,我一定會非常痛苦。 倘若我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可是遭受懲罰的卻是我,我一樣會非常的痛苦。 又或者,假如我有權力決定對錯,而且極有可能「我永遠都是對的」,那種絕對不能夠犯錯的心情,同樣令人折磨。 無論是對的一方,還是錯的一方,原來都這麼痛苦。
Thumbnail
今天突然浮現一本名為【自性大圓滿】的書,很快的翻開,讀見其中一段: 各道皆具同一目標,即欲克服眾生「進入二元狀態後」產生的種種問題。 所謂「二元狀態」就是產生了一個「主觀的自我」,去經驗一個「非我的外在世界」,然後「不斷地企圖操縱」那個世界以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 但是以這種方式我們絕對無法獲得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2025/07/12
這位不傻的媽咪,是不是應該是「置身事外」,而不是「世外」。「事外」的話,整篇論述就通了。好比對劇情的感受,想歸想,別把自己入得太深,再怎麼樣,也改變不了已經拍好或寫好的劇情。「置身事外」英文就一目了然,叫做「Stay out of it」, 意思是別陷入,得保持距離。說故事,是最佳詮釋,是保持了距離,卻實質的重新編寫劇情,重新操控,這也正是寫作的魅力,可以恣意揮灑乾坤。同意嗎?😊 後話,「世外」的話,這就應歸屬玄學領域,像是「通靈」,「觀落陰」等等,好可怕耶!
♊傻媽咪𓇻-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12
安立格 嘿嘿,我這邊是刻意選擇的「世外」🤣。安大哥是一個世界,我也是一個世界,我在你的世界之外。 以這個立場角度來說的話,我們經常站在自己的世界想去干涉另一個世界。但其實,我們始終無法真正干涉到另一個世界。這部分最難的就是與自己最親近的另一個世界,例如父母對孩子,父(世界)母(世界)很容易不小心踏入試圖操縱孩子(世界)的狀況。 所以當我們真心希望對方好的時候,其實能做的就是「說故事」了!但也要對方願意聽才行。所以,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是說故事的人,尤其是各位創作者們(做電影、小說、漫畫等等的作品)。 好的故事可以為心帶來洗禮,也有人聽了悲傷的故事、音樂而更加憂鬱的。用間接的方式給予訊息,會比直接給予訊息更令人容易接受。(沒辦華~我們天生有傲性嘛~除非傲性已經清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可以接受直接給予訊息~通常大多數人只能接受“間接式給予”訊息~) 我的分享就像是一則小故事,然後大家的分享就是屬於自己的思考觀點,觀點越多越好。大家都有不同見解才好玩!
在接觸熊仁謙的哲學內容後,有個對我很有幫助的思維在於 —— 突破二元對立的框架。 「二元論」起源於希臘,主張「一件事有絕對的兩個對立面向」。
Thumbnail
「愛是甚麼,這輩子為什麼來?」一場真實的奇幻旅程,揭示答案...
Thumbnail
有時候非黑即白的思維讓人看不清真相,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該活在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而是學習在矛盾之間找到真實的平衡。我們始終活在自己的想像裡,當我們選擇以受害者的角度看待
Thumbnail
我們的任務不是去超越生活本身而是向生活的土壤中紮根 尼采曾經說過:『這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視角。』 所有我們聽見的都只是觀點,而不是事實,所有我們看見的都只是視角,而不是真相,立場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當站在那個立場持相應的觀點而不是事實,當站在那個立場都會站在那個視角看不到真相,就如同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4/12/17
謝謝您的分享❤️
muzi-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17
旅人小萌 謝謝你留言分享給𝑚𝑢𝑧𝑖,『看見真相、接納變動。』✨
你看不慣的事,是否就一定是「錯的」或「不好的」呢?是否我們也活在別人的批判中呢?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你真正感到開心的嗎?本篇分享學習放下二元對立的角度,看待生命中的每件事物,或許你的心能更加寧靜。取自書籍《給總是太努力的你:與真實的自己相遇,找回平靜喜悅的人生_第10章》之摘要。
Thumbnail
5/5給總是太努力的你
每件事,一定只能用「對」或「錯」的方式來看待嗎?如果跳脫二元對立的視角,是不是會生出不同的見解呢?本篇分享如何以高層次意識來看待事物,取自書籍《給總是太努力的你:與真實的自己相遇,找回平靜喜悅的人生_第10章》之摘要。
Thumbnail
5/5給總是太努力的你:與真實的自己相遇,找回平靜喜悅的人生
這篇文章旨在深入分析安溥的歌曲《最好的時光》,探討其歌詞中二元對立關係的意義,以及在時間流逝中人對過往的情感和思考。作者通過細讀和文本分析,發現歌曲表達的情感在於對過去美好的懷念,以及對當下掙扎的反思。透過分析,讀者能更深入理解這首歌所傳遞的深刻意義。
Thumbnail
作為粉絲引頸期盼的影像化作品,2003年首演的Wicked 所探討的議題仍舊深刻而重要。大體上本文相信電影單憑主題跟演員就能吸引很多觀眾,但同時也看到了父權遺毒以好萊塢老梗的方式跑到了電影裡。其惡俗之甚,不吐不快。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