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

含有「北約」共 10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8位歐洲領導人─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芬蘭總統史塔布(Alexander Stubb)、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
Thumbnail
投票
主題看膩了要換嗎?
2 個選項 · 前往投票
本文探討印度長期奉行不結盟運動的歷史背景、策略考量及現今面臨的挑戰。從冷戰時期到美中競爭時代,印度如何巧妙地在強權之間取得平衡,以及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如何衝擊印度的策略,都將在文中深入分析。
Thumbnail
藍田-avatar-img
6 天前
印度無法繼續維持不結盟政策,因為印度國家解體危機已因人民黨莫迪政府的印度教至上政策大幅度惡化了,未來十年印度為了凝聚國家向心力在表面上會倒向美國而印度周邊國家(主要是巴基斯坦)為了制衡印度影響會偏向共黨中國,無法如同共黨中國統一國家語文的印度想阻止國家解體不容樂觀。
​這份懶人包精闢地解析了俄烏戰爭的根源。衝突的導火線是烏克蘭的地緣戰略位置,它是俄羅斯與北約間的關鍵緩衝區。2014 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更是因為該地對其黑海艦隊至關重要。國際社會不承認此舉,是為了避免「武力改變國界」成為危險先例。這場戰爭不僅是俄烏兩國的衝突,更是對二戰後國際秩序的一次嚴峻考驗。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8/15
燈下黑啊
路克日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5
宇牛 的確如此~
7月20日日本舉行參議院選舉,結果也在近日出爐:自民黨、公明黨組成的「自公執政聯盟」取得47席,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等在野勢力則取得78席,其中被認為立場極右的參政黨,席次更是上升到15席,引發了「日本版MAGA」的相關討論。
Thumbnail
臺北法式餐廳巴賽麗廳(La Brasserie)食記分享!復古優雅的用餐環境,經典法式料理令人驚艷,像是塞特式鑲小卷、焦糖肝醬布蕾、羅西尼牛排等都讓人印象深刻。雖然份量偏小,但美味程度和服務態度都值得推薦,適合三五好友聚餐。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誰不會愛面子 ? 可是愛面子的後果往往是害人不淺,〔人情世事陪到到,無鼎閣無灶〕的台語諺語就是最佳的證明,一般而言,婚喪喜慶,窮人包的紅包、白包都會比有錢人大包,恐怕被人看不起 ? 其實,只是一種自卑心在作祟,大部分的人都不認同,窮人背後卻遭到批評 : 無毛雞假大格,很不值得。 豁達的人認為面子算
5月9日,俄羅斯順利舉行勝利日閱兵,普京(Vladimir Putin)也在隔日提議重啟俄烏伊斯坦堡談判,兩國代表團於是從15日開始互動,結束了長達3年的零公開接觸。只是從目前的各方僵持來看,和平似乎還很遙遠。顯然,這是「特別軍事行動」下的第四次勝利日閱兵,卻未必就是最後一次。
Thumbnail
隨著美國總統改變軍援烏克蘭的政策,逼使俄羅斯與烏克蘭合談,還進一步要求歐洲國家強化自身的國防力量,威脅要退出北約,讓北約盟國對美國的安全保證產生動搖。許多的歐洲領導人紛紛質疑,美國的核保護傘是否依然有效,歐洲是否應該尋求別的安全保障?法國總統馬克宏則表示,一樣擁有核武的法國願意提供核保護傘給周邊國家
Thumbnail
藍田-avatar-img
2025/05/11
討論法國核武取代美國保護傘是以俄羅斯可能會侵略烏克蘭以外的歐洲國家為前提,以俄羅斯國力而論根本不可能再去侵略烏克蘭以外的歐洲國家(連前蘇聯波羅的海三國都不可能因為有北約存在),所謂專家學者們卻言之鑿鑿顯然背後有一股很龐大勢力想利用俄羅斯威脅論塑造國際新秩序(例如強化歐盟武力),俄羅斯併吞哈薩克或蒙古國遠比侵略波羅的海三國更容易,為何無人擔心哈薩克或蒙古國安危?因為俄羅斯威脅論只是宣傳洗腦並非真正的威脅。
本文針對烏俄戰爭中的親俄言論進行深度反思,強調支持烏克蘭不只是對抗侵略,更是為了維護國際秩序與小國主權。作者從歷史教訓出發,提醒讀者和平需靠堅定的防衛與集體意志,而非屈從與沉默。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烏克蘭#俄羅斯#北約
近百年過去,儘管在列強「絕不重道覆轍」的口頭承諾之下,同樣的事件卻一再發生;到底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出了什麼差錯?被稱為「世界警察」的美國,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Thumbnail
4/5地獄的難題:世界警察為何無法阻止種族滅絕?
普普文創-avatar-img
2025/04/05
現在大家都在玩,意識清洗。不認同我的意識,就滅了你。
職場讀書人-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5
普普文創 不知道繼續這樣下去會變成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