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進攻,震撼全球。
這場戰爭至今已超過兩年,造成數十萬人傷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並推高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
許多人關心:俄烏衝突的火種,究竟是何時點燃的?一、地緣位置決定安全感
烏克蘭位於歐洲東部,東邊與俄羅斯有超過 2,000 公里的陸地邊界。
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是它與北約國家之間最後的一層「緩衝地帶」。
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成立,主要目的是為了集體防禦,特別是為了應對當時蘇聯的軍事威脅和擴張。
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意味著北約的軍事力量可以直接部署到俄羅斯家門口,導彈與部隊距離俄國核心城市不到幾百公里。
在俄國的安全戰略思維中,這等於「敵人搬到隔壁的陽台」,完全失去緩衝空間。
二、克里米亞事件的前情
原隸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約 60% 為俄裔,23% 烏克蘭裔,多數居民認同俄羅斯文化、語言與歷史。
2014 年,烏克蘭爆發「廣場革命」,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被推翻,新政府傾向與歐盟與北約靠攏。
俄羅斯迅速出兵控制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並在短時間內舉行「公投」,宣布克里米亞併入俄國。
但公投結果支持併入俄羅斯的比例高達 97% ,遠高於俄裔人口六成的比例。這點通常被西方國家用來質疑公投的合法性,認為並非所有居民都真正支持併入。
克里米亞的戰略價值極高:
• 俄黑海艦隊的母港「塞瓦斯托波爾」就在這裡 • 掌握黑海進出權,可以影響南歐、中東的海上交通與能源通道
對俄國而言,這是不能落入西方手裡的要地。
三、為何國際社會不承認公投後的克里米亞屬於俄國
多數國家認為,俄國此舉是武力改變國界,違反《聯合國憲章》。
如果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國,就等於承認「只要軍事佔領並舉行公投,就能合法獲得他國領土」。
這會成為危險的國際先例,鼓勵其他有擴張意圖的國家仿效。
四、誰在觀察這場戲
許多有領土爭議或軍事擴張意圖的國家,都在密切觀察美國與北約的反應:
• 中國:關注這會否影響台灣問題 • 北韓:衡量在朝鮮半島挑釁的風險與成本 • 伊朗:考慮在中東地區擴大影響力的可能性 • 土耳其與敘利亞:在地緣衝突中也會試探西方底線
因為一旦西方的反應被認為「軟弱」,將可能被視為默許,以後發生類似行動的成本就會更低。
總結
俄烏戰爭不是突然爆發的,它是一連串地緣安全、戰略資源、國際秩序博弈的累積結果。
烏克蘭是棋盤上的一格,但背後牽動的是全球力量平衡。
理解這些背景,你會發現——這不只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也是二戰後國際規則能否繼續存在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