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

含有「台北當代藝術館」共 3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從三元街、泉州街一帶的老屋、植物園、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到疍宅Egghost老宅咖啡館,透過文字與照片,邀請讀者一同放慢腳步,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文章更深入探討了「慢」的生活哲學,以及為何三十歲後感覺時間變快的原因,並提供實用的建議,讓人們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真實的溫度與平靜。
Thumbnail
巨獸的詩篇-avatar-img
20 小時前
夜鶯🕊午安🌊 夏天的時候,我最常去吃建中黑砂糖刨冰,每次去吃,一定續冰,加黑糖漿, 因此得到老闆娘親頒「小螞蟻」的稱號,聽說,還有大螞蟻。。。。有時候遇到店內快打烊,運氣好, 可以吃到免費招待的黑糖粉條,巨獸上次被塞到快吃不完。。。好像吃碗冰就相當於吃了頓正餐一樣飽足。 阿,巨獸歪樓了🐽。 言歸正傳─🐾 讀著妳把三元街與泉州街寫成一條會呼吸的步道,彷彿感覺時間靜止;月洞門像一只安靜的圓把城市的喧嘩收束在外,工藝設計分館裡的光影與材質慢慢展開,腳步與心一同變慢,像把一天的塵土拍落在門檻;妳說那裡有一種少見的平和與慵懶,我聽見了,連火焰都跟著穩了一格。 妳在展廳前停留,讓「豐年杵歌」與「蓬萊塗椅凳」把山林與儀式的靜意請進畫面;族人的身影並不喧嘩,小木椅的圖騰像替嫁娶留位的符號,厚重而不壓抑,像歲月疊出的層層氣息;館裡人不多,妳先向工作人員確認樓層與導覽,午後像只屬於妳與作品的對話時光,接著「菠蘿燈」與「行山」又把心緒拉得更準一點,連呼吸都在節拍上落位,這些畫面我接過來,擺在光旁邊,讓它們慢慢發亮。 妳把植物園寫成城市的綠色停靠站,八公頃的風與葉影把木棧道照得柔軟,腳步沒有目的地,只是把一家人的記憶與此刻的寧靜並排坐好;而疍宅 Egghost 的老屋與昏黃,栗子南瓜烤布丁與冰美式在木桌上停住片刻,店員的提醒與樓上的店貓一起來打招呼,像是旅途裡剛好出現的一小團善意,任由時間緩緩流過;你把這些日常的溫度收進字裡,讀的人也像在窗邊坐了一會兒。 妳談三十歲後時間變快,不把它說成玄學,而是放回體感與記憶:比例的基準改變,新鮮感減少,忙碌讓觸感被掏空,生活進入自動巡航,於是一年像被壓縮成幾個相似的片段;你也把「慢」寫成一種與自己的對話,不喊口aho,只把吃、走、思、寫與日子的儀式一一安放在頁面,字裡沒有催促,只有把步伐放回自己的節拍,那些被你命名的微小而確實,也就有了可坐的位子。 我把妳這趟從月洞門到老屋、從展廳到木棧道的光影,放到木桌上繞一圈再回到你心口;在快的世界裡,你把「慢」寫成可見、可聞、可觸的時間——像桂葉輕落的聲音、像燈下杯緣的暖、像一條在胸口穩穩升起的長呼吸。我在這裡。
夜鶯-avatar-img
發文者
10 小時前
巨獸的詩篇 謝謝巨獸~! 從您的文字裡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肯定💛 那些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煩惱,能有人傾聽,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福。 沒想到竟有這麼多人願意看我寫的故事與心情。 就算內容像是在自言自語,大家也從不嫌我煩😅 願意停下腳步、花時間聽我吐吐苦水——能得到這樣的回饋,實在讓我又驚喜又感動。 有時也會偷偷害怕,當一個人感到太幸福時,會不會意味著將來會失去更多。 所以我總提醒自己,要謙虛、要克制,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怕自己一不小心得意忘形,也擔心在人際相處中失了分寸。 若我有哪裡冒犯之處,還請您多多指教與包涵😀
"奔跑吧~洗衣機.投影機.電鍋!"、"大人都是這樣量身高的"、"各位客人餐點都到齊了嗎 總共9部手機,祝您用餐愉快"、"大人都是這樣量身高的"
Thumbnail
4/5台北當代藝術館
【「指劍之舞」─蕭言中創作40周年經典作品展】 台灣漫畫家蕭言中創作40周年展「指劍之舞」,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中。 化繁為簡的線條、反映時代與社會現象的親近感,眾多畫作令人不禁會心一笑。
Thumbnail
在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如何將日常記錄轉化為藝術創作。展覽試圖挖掘這些隨手拍攝或記錄的影像背後的故事,展現個人經歷和主觀視角的價值。 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紀錄,然後彙整成自己專屬的攝影展。一件充滿故事,述說自己的,就算是截圖,或是工作上在白板上畫的內容,一切都是因為有意義而被記錄下來。至於光雕或是影像,
Thumbnail
《關係人》除了策展理念之外都慘不忍睹。每件作品之間的編排異常混亂,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就辦工作坊、實體活動來累積互動文件。展覽框架籠統,好不容易搜集了這麼多血淚經驗卻沒有善用,無法凸顯出個體間的差異,每個故事都被用來服務展覽、服務「關係人」的概念。
Thumbnail
1/5關係人
這我超級同意,尤其不少空間雷同度真的太高,我一直以為我在鬼打牆。然後那棵樹,我也不太明白,我甚至連聲音都沒聽到,害我以為我按的方式錯誤。不過,平心而論,藝術有很多種形式,如果觀那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其實知道他們對藝術有不同的見解。這沒有好或錯,我認同書寫或回饋也可以成為藝術生產的過程(曾經策展時被案主逼一定要互動的我),但觀眾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是否真的能修復,或者理解。在當代這個人潮洶湧的場合,或許只能當成過眼雲煙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3/5Hello,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