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熱影像 Image Fever》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個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如何將日常記錄轉化為藝術創作。展覽試圖挖掘這些隨手拍攝或記錄的影像背後的故事,展現個人經歷和主觀視角的價值。

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紀錄,然後彙整成自己專屬的攝影展。一件充滿故事,述說自己的,就算是截圖,或是工作上在白板上畫的內容,一切都是因為有意義而被記錄下來。至於光雕或是影像,是服務美感吧。希望藝術能傳達更多的想法概念。

程式隨著時間,越來越容易上手,不再是專屬於工程師的技能。只要簡單的呼叫生成式 AI,什麼都可以做得到。藝術家,除了過去單純的機械呈現,現在反而是討論什麼才是藝術?該如何呈現?或者是從現在生成式 ai 爆炸的世代,資訊爆炸的焦慮,藝術家觀察到了什麼?是現在,是未來,將面臨的可能會是什麼,是真正的焦慮,還是伴隨我們成長。

迷因,新聞,影像的氾濫,傳播有效。每個人都是相手,每個人也都是評論家,但真正懂內行的人,會不會被排擠在外。介面的轉變,從書籍、電視、手機,從主動閱讀、被動接收、主動滑動,究竟這個「主動滑動」是不是我們真正的自由意志,或只是被豢養的廣告兒童,隨意將注意力幣賣掉的我們。

靜下來。

▌作品摘錄

raw-image
raw-image

圖一 ~ 圖二:吳宜曄《Generative Data》 / 網路、機器學習應用程式、顯示螢幕 / 2024

藝術家從 IG 將貼文照片抓下來,再利用圖形轉文字描述內容,最後再用此文字描述做圖形生成,但似乎用得模型沒有很好,所以產生了許多奇特的影像。

以現在的技術來講,影像生成已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連影片、音樂都不再是難以生成的技術,未來觀看的資訊中,不再只有單純人們生成的雜訊,會多出難以辨認的生成物件。物件是真是假,繪畫是否由人工繪製,影片音樂都只需要下指令即可,也不知道會是有趣,還是兩極。

就像相機的出現,有人會說是促使印象派畫風的出現,但我覺得反而是消滅了原本的肖象畫市場而已,印象派只不過是剛好在繪畫史的演進所促生的。就連相機出現後,另一種「超寫實主義」也反而出現,我個人覺得藝術是種呈現,或許以後會走向兩個類別,如何擅用工具與不用工具,都會有非常不錯的藝術。

只要有人因此感動到,不論是單純的美,或是被作品產生的理念感動,那對我來說,就是不錯的藝術作品。

想到《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一書提到,「我們何時下藝術判斷?到底是我們先有這些感受,然後將這些具有感受的對象視為藝術?還是我們先有了面對藝術的準備心態,才出現對作品的感受呢?」

raw-image

圖三:佈展者的導覽

剛好遇到佈展者的導覽介紹,還有提到在找藝術家的一些小趣事

raw-image
raw-image

圖四 ~ 圖五:從當代藝術館內拍攝出去 (拍攝時間分別是 16:40 與 17:55)

二樓窗戶貼了濾光片,整體非常像是暗房,氛圍上彷彿進到異世界,吸血鬼準備出現的時刻

▌展覽資訊

熱影像 Image Fever

  • Duration: 2024.09.28–2024.12.29
  • Location: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 Open: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在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如何將日常記錄轉化為藝術創作。展覽試圖挖掘這些隨手拍攝或記錄的影像背後的故事,展現個人經歷和主觀視角的價值。

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紀錄,然後彙整成自己專屬的攝影展。一件充滿故事,述說自己的,就算是截圖,或是工作上在白板上畫的內容,一切都是因為有意義而被記錄下來。至於光雕或是影像,是服務美感吧。希望藝術能傳達更多的想法概念。

程式隨著時間,越來越容易上手,不再是專屬於工程師的技能。只要簡單的呼叫生成式 AI,什麼都可以做得到。藝術家,除了過去單純的機械呈現,現在反而是討論什麼才是藝術?該如何呈現?或者是從現在生成式 ai 爆炸的世代,資訊爆炸的焦慮,藝術家觀察到了什麼?是現在,是未來,將面臨的可能會是什麼,是真正的焦慮,還是伴隨我們成長。

迷因,新聞,影像的氾濫,傳播有效。每個人都是相手,每個人也都是評論家,但真正懂內行的人,會不會被排擠在外。介面的轉變,從書籍、電視、手機,從主動閱讀、被動接收、主動滑動,究竟這個「主動滑動」是不是我們真正的自由意志,或只是被豢養的廣告兒童,隨意將注意力幣賣掉的我們。

靜下來。

▌作品摘錄


raw-image
raw-image

圖一 ~ 圖二:吳宜曄《Generative Data》 / 網路、機器學習應用程式、顯示螢幕 / 2024

藝術家從 IG 將貼文照片抓下來,再利用圖形轉文字描述內容,最後再用此文字描述做圖形生成,但似乎用得模型沒有很好,所以產生了許多奇特的影像。

以現在的技術來講,影像生成已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連影片、音樂都不再是難以生成的技術,未來觀看的資訊中,不再只有單純人們生成的雜訊,會多出難以辨認的生成物件。物件是真是假,繪畫是否由人工繪製,影片音樂都只需要下指令即可,也不知道會是有趣,還是兩極。

就像相機的出現,有人會說是促使印象派畫風的出現,但我覺得反而是消滅了原本的肖象畫市場而已,印象派只不過是剛好在繪畫史的演進所促生的。就連相機出現後,另一種「超寫實主義」也反而出現,我個人覺得藝術是種呈現,或許以後會走向兩個類別,如何擅用工具與不用工具,都會有非常不錯的藝術。

只要有人因此感動到,不論是單純的美,或是被作品產生的理念感動,那對我來說,就是不錯的藝術作品。

想到《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一書提到,「我們何時下藝術判斷?到底是我們先有這些感受,然後將這些具有感受的對象視為藝術?還是我們先有了面對藝術的準備心態,才出現對作品的感受呢?」

raw-image

圖三:佈展者的導覽

剛好遇到佈展者的導覽介紹,還有提到在找藝術家的一些小趣事

raw-image
raw-image

圖四 ~ 圖五:從當代藝術館內拍攝出去 (拍攝時間分別是 16:40 與 17:55)

二樓窗戶貼了濾光片,整體非常像是暗房,氛圍上彷彿進到異世界,吸血鬼準備出現的時刻

▌展覽資訊

熱影像 Image Fever

raw-image
  • Duration: 2024.09.28–2024.12.29
  • Location: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 Open: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iwi-walk
0會員
6內容數
跟著 kiwi 一起漫遊在藝術世界裡
kiwi-walk的其他內容
2024/12/20
台灣膠彩歷史的演進與其對應風格的轉變,從中看到各時代的縮影
Thumbnail
2024/12/20
台灣膠彩歷史的演進與其對應風格的轉變,從中看到各時代的縮影
Thumbnail
2024/10/27
在2024年的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分享了參觀中喜愛的作品。雖然因時間緊迫,只能挑選部分作品進行欣賞,像是晴山藝術中心的可愛雕塑和多位藝術家的創意作品。文章記錄這次逛展時吸引住我的。希望明年能與藝術家交流,並且帶走一幅畫!
Thumbnail
2024/10/27
在2024年的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分享了參觀中喜愛的作品。雖然因時間緊迫,只能挑選部分作品進行欣賞,像是晴山藝術中心的可愛雕塑和多位藝術家的創意作品。文章記錄這次逛展時吸引住我的。希望明年能與藝術家交流,並且帶走一幅畫!
Thumbnail
2024/10/21
[08/24–11/11]「在梵谷的藝術與靈魂中洞察到光的人文美學」看到色彩的極緻、筆觸的魔術,與豐沛的情感。
Thumbnail
2024/10/21
[08/24–11/11]「在梵谷的藝術與靈魂中洞察到光的人文美學」看到色彩的極緻、筆觸的魔術,與豐沛的情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整理的過程像看人生的倒帶,各個時期生命中「重量演出」的人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亦如是。一張照片在手,世界就停留在那張照片的時空。藉著靜止的時刻,我端詳某些場景與人物。
Thumbnail
整理的過程像看人生的倒帶,各個時期生命中「重量演出」的人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亦如是。一張照片在手,世界就停留在那張照片的時空。藉著靜止的時刻,我端詳某些場景與人物。
Thumbnail
「圖像+文字」的創作形式是一種融合視覺與語言的表現方式,廣泛應用於藝術、設計和媒體領域。它利用圖像的直觀性和文字的敘事性,傳遞多層次的意義與情感,彰顯高度的創造力與實用性。
Thumbnail
「圖像+文字」的創作形式是一種融合視覺與語言的表現方式,廣泛應用於藝術、設計和媒體領域。它利用圖像的直觀性和文字的敘事性,傳遞多層次的意義與情感,彰顯高度的創造力與實用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近年臺灣當代藝術展覽趨勢,特別著重錄像作品與空間再現的結合。作者以國美館雙年展與北美館北美獎為例,分析藝術家如何利用空間佈置、傢俱擺設等方式,強化觀影體驗並融入作品主題,進而引發對當代藝術創作手法與大眾審美關係的省思。
Thumbnail
本文探討近年臺灣當代藝術展覽趨勢,特別著重錄像作品與空間再現的結合。作者以國美館雙年展與北美館北美獎為例,分析藝術家如何利用空間佈置、傢俱擺設等方式,強化觀影體驗並融入作品主題,進而引發對當代藝術創作手法與大眾審美關係的省思。
Thumbnail
在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如何將日常記錄轉化為藝術創作。展覽試圖挖掘這些隨手拍攝或記錄的影像背後的故事,展現個人經歷和主觀視角的價值。 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紀錄,然後彙整成自己專屬的攝影展。一件充滿故事,述說自己的,就算是截圖,或是工作上在白板上畫的內容,一切都是因為有意義而被記錄下來。至於光雕或是影像,
Thumbnail
在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如何將日常記錄轉化為藝術創作。展覽試圖挖掘這些隨手拍攝或記錄的影像背後的故事,展現個人經歷和主觀視角的價值。 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紀錄,然後彙整成自己專屬的攝影展。一件充滿故事,述說自己的,就算是截圖,或是工作上在白板上畫的內容,一切都是因為有意義而被記錄下來。至於光雕或是影像,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常說,美麗就藏在細節裡,而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事物,也能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美感。許多攝影師的靈感都來自於平時生活中會見到的事物。然而,許多人在拍攝時會感到困惑,無法把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間捕捉下來。要養成拍攝習慣,記錄生活的美好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常說,美麗就藏在細節裡,而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事物,也能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美感。許多攝影師的靈感都來自於平時生活中會見到的事物。然而,許多人在拍攝時會感到困惑,無法把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間捕捉下來。要養成拍攝習慣,記錄生活的美好
Thumbnail
想要重新好好地整理,過往拍攝的照片,不論是傳統的幻燈片,抑或是近幾年的數位照片,更想要將拍攝過程的點滴記錄下來。這一系列的書寫,希望可以不受限,就看哪張照片、哪個故事在腦海裡跳出來,若是幻燈片那就想辦法將照片數位化,然後透過文字說出屬於他們的故事。
Thumbnail
想要重新好好地整理,過往拍攝的照片,不論是傳統的幻燈片,抑或是近幾年的數位照片,更想要將拍攝過程的點滴記錄下來。這一系列的書寫,希望可以不受限,就看哪張照片、哪個故事在腦海裡跳出來,若是幻燈片那就想辦法將照片數位化,然後透過文字說出屬於他們的故事。
Thumbnail
編按:本文為 2022 年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系列文章之一,主要談及紀錄片組參賽作品《洞》、《跳飛機》、《站到站》、《舊橋戀人》、《貓男》、《忠情的凝視》。
Thumbnail
編按:本文為 2022 年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系列文章之一,主要談及紀錄片組參賽作品《洞》、《跳飛機》、《站到站》、《舊橋戀人》、《貓男》、《忠情的凝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