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機構

含有「安養機構」共 2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一間安養機構裡,一位外省伯伯因為偷偷藏酒,被照服員好心勸導:「喝酒會讓血壓升高,為了健康著想,還是別再喝了。」 伯伯沉默片刻,低聲嘟囔:「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活著有什麼意思?乾脆死一死算了。」 這段看似日常的對話,卻道出了許多長輩的心聲。對於逐漸失去自主權的老人來說,醫療規範下的一再限制,不
「不要送我去大醫院,我侄子不願意。」養護機構的護理師回憶,臥病在床的阿忠伯(化名)用微弱的眼神,表達著自己的處境。 阿忠伯年輕時漂泊四海,一生未婚,對侄子情同己出,甚至立下遺願要將財產留給他。晚年,為了不麻煩家人,他選擇入住安養機構,成為院內的「老帥哥」,健康、幽默、愛聊天。 然而,一場意外跌倒改
我弟又匆匆回去了。 這次回來看醫生,拿藥,停留沒幾天,又為生活所迫,必須走了。   這次回來,聊到從前的事,我說, 從前,常在山上外公家後面的鐵皮屋,和親戚聚會那幾年, 那時阿公還在, 三舅、三妗,小阿姨,二舅公,阿陽舅公,秀子阿姨、姨丈, 麻糬仔,福仔,基隆的阿姨,阿斌表哥、阿惠表姐
結婚,會讓人走向佛法。原來如此。   上面這句,出自河合大師《人生這門學問》中專談婚姻的一段。 這本,就是我之前為了湊免運,和《卡皮巴拉不煩惱》一起買的, 本意只想買《人生這門學問》, 誰知道先把《卡皮巴拉不煩惱》看完了……反正都很好看,不虧錢。   是這樣的,「婚姻能夠治癒人受傷的心
月理二十歲嫁給前夫,二十一歲生兒子,二十五歲離婚。兒子判給前夫,月理一個人跑到彰化重新開始。三年後,月理認識第二任丈夫,兩人交往一年步入禮堂,隔年生下女兒,一家三口的日子很幸福和平靜。 天有不測風雲,月理的第二任丈夫在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中風,月理為了賺錢和照顧女兒,只能將先生送到安養機構,每天
Thumbnail
最近,家中的長輩身體狀況開始出現警訊,讓我開始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面對父母老去的現實? 這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議題,而是潛伏在生活中的未爆彈,直到某一天,它突然炸開,迫使我們直視現實。 時間的痕跡,悄然無聲 曾幾何時,父母是我們的避風港,是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能提供解方的存在
Thumbnail
我在樓下大廳候著,長者一個個推了出來,家屬們興高采烈的拍照, 義工們親切招呼著,像幼稚園的孩子要去遠足郊遊般。 ---XX阿嬤在找兒子囉! 是阿母,她目巡著人群在盼著家人。 社工指揮著一組組直行,赤日高照,阿母戴著遮陽帽,可知今日活動的內容否? 我推著輪椅看不到她的表情,數百公尺迂迴曲折,
Thumbnail
我急需一口酒,驟然風雨飄搖夜更迷離。 暑假的公路,擋不住青春堵塞,車水馬龍依然躍動,吃喝玩樂餵飽懵懂激情年華。 華燈七彩閃爍,店招引進客途驛站,卻不能抖去一路風塵,吆喝著來瓶酒,來盤肉, 狼吞虎嚥填滿空虛。 想飲一口酒也得有個家,飢渴的歸途只想著一口酒一口肉,不是梁山泊與滿江紅, 是如父討
Thumbnail
大樹下春風春日清新暖和,婦人執澆水器涕泗縱橫交流於新葬母的思念中不能自己, 她忙著接手母親於圖書館旁側認養公有土地上的一片長青菜園花草, 她又說父親中風後,任她如何敦請再也不肯走出家門一步,她一再哽咽淚流複述母親於 過年前後生前之種種,也一再抱歉對我這個陌生人說了那麼多家事。 我大都默默傾聽
Thumbnail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正忙著張羅年夜飯的準備,期待著闔家歡聚的溫馨時刻。然而,您是否曾想過,還有一些人無法擁有這份幸福?那些生活在公益機構的老人與孩子,也渴望著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新年。捐出一份愛心,或許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的擁抱。回想我過去在北京工作時,有一年因事業低潮,內心迷茫,卻因一次善行旅程而找回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