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軒
林宇軒,1999年生,臺師大社教系與國文系畢業,臺大臺文所與北藝大文跨所就讀。著有詩集《泥盆紀》、訪談集《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Podcast節目《房藝厝詩》。instagram:number053
林宇軒
林宇軒,1999年生,臺師大社教系與國文系畢業,臺大臺文所與北藝大文跨所就讀。著有詩集《泥盆紀》、訪談集《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Podcast節目《房藝厝詩》。instagram:number053
80
篇文章
0
專題
67
追蹤者
0
勳章
0
NFT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的詩──趨勢詩劇場《海鷗詩學》觀後
舞台中央的書桌是詩的基地,獨角以麥克風現場即時錄製,而後透過人聲效果器的循環播放,關於詩的種種聲響便在相同的時長內反覆疊加。這場獨角戲是詩人與時間的辯證,原先單一的聲響在循環樂句中,成為富有特色的樂段;而在樂段越來越豐富、終於進入高潮時,一切聲響卻戛然而止,被陳育虹的詩朗誦所取代。
發佈於
文學院手記
2023-09-22
2
不要為滅亡悲傷,要為世界祝福
看著收據上陌生的名字與年份,以及碎紙機上一次最多丟入三、四張的提醒──幾乎是燒金紙,這些我不曾經歷過的流金歲月,就如此接受命運般被捲入嗡嗡作響的碎紙機裡,直到塑膠殼下的鋼刀一視同仁地把它們絞碎。殺紅了眼,卻又彷彿是救贖。
發佈於
文學院手記
2023-09-14
5
無限互文:與ACG對話的文學宇宙
反思甚至反叛「詩意製造機制」的唐捐,在《金臂勾》到《噢,柯南》的四本詩集,開展出了新的風格。參照惹內特(Gérard Genette)的說法,唐捐可謂發明了一種現代詩的「互文傳統」──不只是過往的文學作品,連網路迷因、科技想像、動漫人物都盡數投入唐捐麾下,擺出陣法對詩意的國度發動總攻擊。
2023-09-06
3
新書講座|《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
隨著訪談集的出版,本計畫也即將告一段落,感謝所有關注「文學小屋」計畫的追蹤者。在9月16日(六),永樂座將舉辦這本訪談集的新書講座,有幸邀請前陣子剛出版詩集《隱於詩》、《台灣新詩史》的共同作者楊宗翰教授主持和與談。相信席間將會有精彩的觀點對話,邀請所有關注「文學小屋」的讀者一同參與。
發佈於
《文學小屋》
2023-09-01
4
文史轉譯:如何以詩辨析文明的脈絡?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2023-08-26
2
該怎麼選呢?學分和愛都在衰敗
只可惜,為了維持課程品質,每門課都會有名額限制。如果忘記在開放選課的時間上線「搶課」,許多課程馬上就會額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學分像〈選情〉當中的選票一樣「一張一張選擇離開」。「選票」的「孤獨」,為的是背後龐大的理想。手上握有選票的投票人是如此,我想,每個水深火熱的研究生也應當是如此。
發佈於
文學院手記
2023-08-25
2
如何讓你遇見我,透過時光膠囊
想起這一、兩年進入研究所後,創作與發表的詩作越來越少,能被老師記住該是多麼榮幸的事。我惶恐地應答,還沒說幾句話,不久前才見過的羅智成老師就拄著兩支枴杖進入了會議室──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發佈於
文學院手記
2023-08-13
4
有人問我畢業和快樂的問題
「學長什麼時候畢業?」話才出口,我就在同學們的尖叫聲中被拉出了研究室。
發佈於
文學院手記
2023-08-10
2
試論當代詩與千禧世代詩人──《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後記
如同白萩《現代詩散論》所說:「藝術所以能偉大的呈顯在我們眼裡,正是由於技巧的偉大。」只有理解、尊重當代文學場域中「詩意」的多元性,同時觀照其中的「藝術層次」,才能顯現當代詩超越時間的價值;而在這個所有文字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時代,「詩藝」便更顯難能,這也是這本書取名「『詩藝』的復興」的原因。
發佈於
《文學小屋》
2023-07-14
5
2023年6月底-7月初:聽見詩傳回來的聲響
2023年6月底至7月初,共有四本詩集出版,包含去年因〈一袋米要扛幾樓〉而受矚目的洪萬達(1997-)、中國青年詩人王徹之(1994-)、已有多本詩集的龍青,以及活躍於各詩社的靈歌(1951-)。
發佈於
臺灣詩集出版導覽
2023-06-30
4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