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發明一種語言:讀曹疏影詩集《石榴海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曹疏影詩集《石榴海難》(聯合文學,2025))

曹疏影詩集《石榴海難》(聯合文學,2025))

太多事情讓我們無法專注,唯一的解法是繼續書寫、繼續閱讀。曹疏影在獲得楊牧詩獎的《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之後,推出了最新詩集《石榴海難》;而以詩寫成的後記當中,曹疏影除了闡釋「為何寫詩」,也以「我需要發明一種語言」展示敘事者我和對話者你的關係。

在詩集的介紹中可以得知,這是一部「在紊亂與夢魘中誕生的詩集」,也是關於「如何留下來,如何繼續」的作品。詩集名稱來自詩作〈血石榴〉,首節寫道:

雞蛋與高牆,站在雞蛋這邊。
人民與政權,站在人民這邊。
弱勢者與強盜(即使再端莊秀麗),站在弱勢者這邊。
藝術與商人,站在藝術這邊。
創造與官僚,站在創造這邊。

如此可預測的選擇進入到下一個詩節,開始變奏而更富思辨性。整首詩的最後,則收束於我對你的宣告,賦予前面種種的選擇一種指向性:

我想畫一拳血石榴,在這青白色的清晨
拼好每粒心肉,晶瑩的,我想偷走你的海灘,
讓你在我的身體上遭遇
 
一場甜美的海難

撥開石榴的果實,就是一顆顆剔透如同寶石的果肉。這樣的意象搭配「偷走海灘」的想像,成為了整本詩集背後的巨大象徵。

在《石榴海難》書中,諸多詩作在開篇就直接吸引閱讀的目光:〈春藥祭〉的「我賣給死神一塊豆腐」、〈腐〉的「我喜歡畫一顆擺放日久的果子」、〈分解雕塑〉的「我認識一個人,用四十年模仿菌絲的生長」等。我特別喜歡詩集裡關於人際情感的部分,無論是對讀〈給女兒〉的「爬上一架梯/就只有天」和〈春麗〉的「她的春麗飲了我的春麗的血」,又或者是〈信〉的舉重若輕和〈棄兒〉的驚心動魄,都讓懷揣的思緒被牽引得張力十足。

除了人際情感,曹疏影也以〈AI史〉觸及最新的議題,甚至將自我加入詩作發揮,以下節錄:

好了 我發明了一副
叫做曹疏影的機器
獻給你們,體塊狀
皮膚色,我發明了
就把她從我自己身上
摘下來了。

從微軟小冰(2014)、ChatGPT(2022)到Deepseek(2025),人工智慧在近年被大量討論。曹疏影以己身為器,以「越來越聰明」和「越來越放棄智慧」的辯證,最後連結到個人深處的情感探問,在這類書寫當中展現出獨特的自我定位。

在詩集的自序,曹疏影問道:「時代的深刻裂變確定無疑發生之後,再提起筆來的時刻,是變得艱難,抑或容易了呢?」作為被留下的人,也許只有繼續書寫才能不再離開,才能超越「能否書寫」的大哉問,同時解決更深一層「如何書寫」的論題。對於這些精神層次的撞擊,曹疏影發揮其擅長的技藝,用這本語言上具有挑釁意味的詩集來回答。


原文刊於《中華日報》副刊專欄「文學院手記」(2025.2.11)

avatar-img
80會員
109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宇軒 的其他內容
更精確的說,我以為扈嘉仁最擅長的並非敘事,而是從一閃的意象聯想所延伸闡發的畫面。又如〈言之鑿鑿〉的「我聽見蛋殼破裂,而殼中/安排好了什麼」,可以和蕭宇翔「倒地的神木在我眼中,船已成型」以及曹馭博「一名石頭裡沉默的巨僧」對讀,這些實則都包納於楊牧「『朝向』一首詩的完成」的意向之中。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綜覽蘇家立的散文詩,會發現其句法連貫且敘事流暢,適合以不分行的散文流式呈現,形式與內容緊密扣合。我特別喜歡某些聯想的精巧運用,如:將「我」寫為「獨存的遺孤」、將「淹水」寫為「飢渴的流寇」等,在散文的句式中不偏廢個別字詞的內在質地。
文體即身體,陳柏煜正對著讀者把玩自己的器官──揉捏中心化的「行句關係」、綑綁被寫爛的「敘事視角」,試圖在麻木的體感之外變出一些新東西。在愛與死的間隙,也許正如馬翊航在詩集附錄的精彩詮釋:愛的藝術是不舉、是男男片,是主奴等待連體。翻開《決鬥那天》,裡頭迎接讀者的是一個只能觀看和苦思、只能屏息忍住蹂躪慾
這個「整體性」除了來自書籍藝術品般的物質感官體驗,更揭櫫於詩作的文字表現。書中的調性統一、安排亦有承續性,甚至有些詩題就潛藏了敘事,自帶引人入勝的氛圍(如〈陽台的一半〉、〈飛行的猶豫〉、〈後視鏡死了一隻貓〉、〈你快樂得叮叮噹噹〉等);位於書中前半部的〈我沒答應過你要一起抽菸〉與後半部的〈你沒答應過我
更精確的說,我以為扈嘉仁最擅長的並非敘事,而是從一閃的意象聯想所延伸闡發的畫面。又如〈言之鑿鑿〉的「我聽見蛋殼破裂,而殼中/安排好了什麼」,可以和蕭宇翔「倒地的神木在我眼中,船已成型」以及曹馭博「一名石頭裡沉默的巨僧」對讀,這些實則都包納於楊牧「『朝向』一首詩的完成」的意向之中。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綜覽蘇家立的散文詩,會發現其句法連貫且敘事流暢,適合以不分行的散文流式呈現,形式與內容緊密扣合。我特別喜歡某些聯想的精巧運用,如:將「我」寫為「獨存的遺孤」、將「淹水」寫為「飢渴的流寇」等,在散文的句式中不偏廢個別字詞的內在質地。
文體即身體,陳柏煜正對著讀者把玩自己的器官──揉捏中心化的「行句關係」、綑綁被寫爛的「敘事視角」,試圖在麻木的體感之外變出一些新東西。在愛與死的間隙,也許正如馬翊航在詩集附錄的精彩詮釋:愛的藝術是不舉、是男男片,是主奴等待連體。翻開《決鬥那天》,裡頭迎接讀者的是一個只能觀看和苦思、只能屏息忍住蹂躪慾
這個「整體性」除了來自書籍藝術品般的物質感官體驗,更揭櫫於詩作的文字表現。書中的調性統一、安排亦有承續性,甚至有些詩題就潛藏了敘事,自帶引人入勝的氛圍(如〈陽台的一半〉、〈飛行的猶豫〉、〈後視鏡死了一隻貓〉、〈你快樂得叮叮噹噹〉等);位於書中前半部的〈我沒答應過你要一起抽菸〉與後半部的〈你沒答應過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詩人的天賦 還有洞察時代的慧眼 一定給自己帶來好運嗎? 我看未必   你善於分辨光明 陰暗 一眼看出真與假 卻直言賈禍 失業和坐牢接踵而至   緊接著 痛苦串成了大片荒涼 有關情感記憶變得脆弱   可以確知的是 在官方政治意識型態中 你依然是個社會寄生蟲   (附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IDMNEQAAQBAJ 佩佩在2020年就想寫信問梭羅 佩佩在2020年,就想寫信問梭羅大師一些關於他著作中所提到的思想、哲學。經過十九世紀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時間的變革,有許多的思想,在梭羅當時的
Thumbnail
本文考察五四以來現代文學系統中的抒情散文,探詢它的主體預設、作為「抒情傳統」的現代子裔本身蘊含的倫理預設等等。
Thumbnail
綜覽蘇家立的散文詩,會發現其句法連貫且敘事流暢,適合以不分行的散文流式呈現,形式與內容緊密扣合。我特別喜歡某些聯想的精巧運用,如:將「我」寫為「獨存的遺孤」、將「淹水」寫為「飢渴的流寇」等,在散文的句式中不偏廢個別字詞的內在質地。
Thumbnail
斑鳩在文學出現的比率並不少,但資料一多就麻煩了,不知道如何入手開始寫作。於是就用了很原始的方法,用了直覺法,腦中想起最有印象的一句,就用那一句作爲開始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詩經·關雎》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詩人的天賦 還有洞察時代的慧眼 一定給自己帶來好運嗎? 我看未必   你善於分辨光明 陰暗 一眼看出真與假 卻直言賈禍 失業和坐牢接踵而至   緊接著 痛苦串成了大片荒涼 有關情感記憶變得脆弱   可以確知的是 在官方政治意識型態中 你依然是個社會寄生蟲   (附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IDMNEQAAQBAJ 佩佩在2020年就想寫信問梭羅 佩佩在2020年,就想寫信問梭羅大師一些關於他著作中所提到的思想、哲學。經過十九世紀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時間的變革,有許多的思想,在梭羅當時的
Thumbnail
本文考察五四以來現代文學系統中的抒情散文,探詢它的主體預設、作為「抒情傳統」的現代子裔本身蘊含的倫理預設等等。
Thumbnail
綜覽蘇家立的散文詩,會發現其句法連貫且敘事流暢,適合以不分行的散文流式呈現,形式與內容緊密扣合。我特別喜歡某些聯想的精巧運用,如:將「我」寫為「獨存的遺孤」、將「淹水」寫為「飢渴的流寇」等,在散文的句式中不偏廢個別字詞的內在質地。
Thumbnail
斑鳩在文學出現的比率並不少,但資料一多就麻煩了,不知道如何入手開始寫作。於是就用了很原始的方法,用了直覺法,腦中想起最有印象的一句,就用那一句作爲開始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詩經·關雎》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