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說-avatar-img

文字說

0 位追蹤者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提要:這個系列談的是哀傷經驗,本篇來自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書中的第一章,Klass & Silverman(1996)檢視(哀傷的)主導模式,發現主導模型與實況的差異,也探討主導模式背後的世界觀。 本章在為全書的架構做鋪墊,而這裡
提要:Stroebe(1993)討論所謂「哀傷工作」的起源,以及在各項研究中的驗證情形,進一步對哀傷工作提出修正;研究中,「面對」與「迴避」哀傷不斷被比較與討論。自己的小小感想是: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介紹 喪親經驗是一種失去,當失去成為事實,因應方式可最粗略的分為面對或逃避。然而當前普遍的
你知道嗎? 我想找存在的意義,是因為我不知道如何一個人直面這片荒蕪。有人說荒蕪是視角的問題,我信了也不一直直面它,但它仍穩坐在眼角餘光。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我在FB、LINE、IG上沒日沒夜的滑,是因為想找你說說話...但我現在不會這麼浪費時間了,因為我發現沒人會在那裡,早點睡或作正事,都比對著
提要:這個系列談的是哀傷經驗,本文透過Shuchter(1993)對喪偶者的研究,提供6個面向來了解喪親者的哀傷過程。 健康—不健康、正常—不正常、普遍—特殊,都是很常被用於特定概念下的分類標籤。分類最初的目的通常不是壞的,例如為了有效的管理、資源分配、溝通等等。我們也喜歡從雜亂無章的現象中理出規則
提要:這個系列談的是哀傷經驗,本文是從Freud(1917)的文獻出發,將內容摘要、延伸,並揉合自己的經驗與體會。此次的文獻是以喪親者的狀態對應憂鬱症患者的狀態,重點在於對憂鬱症的分析與發現。 ※特別聲明:就醫是對憂鬱症患者最關鍵的協助,人際支持是有效憂鬱症治療的重要促進因素。不應該以過往文獻的視角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了,看著許多人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轉發這個重大消息,我也會覺得好奇,得知這件事的大家,有什麼感覺? 記得前不久和親戚朋友一起聚餐,和自己同輩的親友帶著小孩參加,我就和我弟感嘆,不知不覺我們有了晚輩,我們世代後的下個世代。 參考資料: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