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開之後—關於哀傷經驗2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提要:這個系列談的是哀傷經驗,本文透過Shuchter(1993)對喪偶者的研究,提供6個面向來了解喪親者的哀傷過程。

健康—不健康、正常—不正常、普遍—特殊,都是很常被用在某特定概念下的分類標籤。分類最初的目的通常不是壞的,例如為了有效的管理、資源分配、溝通等等。我們也習慣從雜亂無章的現象中理出規則,即使有時候某些規則的適用範圍很有限,但似乎總讓我們有個指標可以去遵循。

Shuchter(1993)提到,如果哀傷是正常的人之常情,那什麼是正常的哀傷?當研究中提出這類問題,並嘗試回答,對於喪親者的正常哀傷過程是有助益的。因為某些哀傷的呈現,的確與個人在哀傷後遭受的身心症狀高度相關,如果能將會造成負面影響的哀傷歸類並適當處遇,就可能減緩或避免哀傷對個人造成的傷害。然而因為哀傷的呈現非常的個別化,難以純粹去區分類型或歷程,因此Shuchter(1993)就發展出一種多維度的觀察方法。

哀傷的階段

提出哀傷階段的概念之前,Shuchter(1993)特別提醒哀傷階段不是一段一段的線性過程,階段的重疊與流動很常見,只是某些大概,沒有所謂的「應該」。哀傷可能經歷(一)初始的震驚、懷疑與否認:死亡還未或還在被漸漸地接受中;(二)中期的急性身體情緒不適及社交退縮:死亡被認知和情感接受後,死者的形象佔據思考與情感,並帶來各方面強烈的不舒服;(三)後期的復原:開始明白「失去」了什麼,慢慢能注意到並重新回到周圍的世界。

哀傷的持續

不同研究中的哀傷持續時間各異,對某些喪親者來說,哀傷工作的某些部分可能永遠不會結束(Shuchter,1993)。

看到這個部分就會想,當我們在關心身邊喪親者的時候,帶著哀傷持續時間沒有一定的想法,才有機會更深的去理解與支持對方。真的有所謂太脆弱或不夠堅強嗎?每個人都希望看到自己關心的人從挫折與傷痛中復原,希望他們能再次擁抱生活與感到幸福,我也不例外。不過當他們還沒辦法那麼快走出來的時候,陪伴且不過度鼓勵,或許是自己最能表達關心的方式吧。

化解哀傷

這段雖名化解(resolving),但其實在討論未解(unresolved)的哀傷,未解的哀傷很可能導致個人的身心症狀,並且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名稱。喪親者與死者的關係緊密,喪親者缺乏社會支持、有憂鬱症病史、當前生活事件干擾、身體不佳、遭受生活劇變,或是死者突然死亡,都與未解的哀傷有關(Shuchter,1993)。

Shuchter(1993)認為未解的哀傷有很豐富的內涵,例如即使是復原正常的喪親者,大多數人在多年後仍會對逝者感到哀傷;喪親者已不再全神貫注在逝者身上,但喪親已影響了健康;喪偶者決定不再婚或希望再婚。喪親可能以許多形式對喪親者帶來變化,因此Shuchter(1993)嘗試以多維度來評估喪親事件帶來的複雜影響。

哀傷的多維度評估

Shuchter(1993)對350名喪偶者在喪偶兩個月後,持續2年多,共4次的問卷訪談內容,彙整並形成了6個維度,以下僅列出各維度被提到的概念,細節請參考文獻:

1.喪偶的情緒及認知回應

震驚(shock)、哀傷之苦(pain of grief)、失落感(sense of loss)、憤怒(anger)、羞愧(guilt)、懊悔(regrets)、焦慮與恐懼(anxiety and fearfulnes)、侵入的形象(intrusive images)、精神混亂(mental disorganizatio)、不知所措感(feeling overwhelmed)、寬慰(relief)、孤獨(loneliness)、正向感受(positive feelings)。

2.情感痛苦的因應

麻木與難以置信(numbness and disbelief)、情感控制(emotional control)、轉變觀點(altered perspectives)、信仰(faith)、迴避與面臨(avoidance and exposure)、活動(activity)、與他人互動(involvement with others)、被動分散注意力(passive distraction)、表達(expression)、放縱(indulgence)。

3.與過世配偶的關係延續

地點(location)、持續連結(continuing contact)、代表性象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s)、活生生的遺產(living legacies)、儀式(rituals)、(memories)、夢境(dreams)。

4.功能變化

健康(health)、社會與工作效能(social and work function)。

如果雙方在婚姻中的角色太過僵固,喪偶會造成角色變化的負面影響。

5.關係變化

家庭(family)、朋友(friends)、愛戀(romance)。

6.身份變化

關於身份認同方面的變化,包含自我形象、世界觀、生命觀或生活哲學等。

性別

女性較男性喪偶者有更多的健康衰退,感到更多無助,更認為配偶仍在保護她們;男性較女性喪偶者更難以接受配偶死亡,更快進入另一段感情,飲酒的比例更高(Shuchter,1993)。



看過這篇文獻之後,更擴展自己對於喪親的認識。喪親的影響會是全方位的,因為這個人的整體與你一同互動與生活過,因此在對方因死亡從喪親者的世界離開後,過去生活中每個有逝者的角落與片段都是一種衝擊、一種提醒。這個人不在了但我們還存在著,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生活與生命仍在延續。不過或許可以更精準地說,逝者仍然在和我們互動,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存在。逝者的離去提醒我們生命這回事,當遇到困難時我們或許可以想想逝者的堅韌,面對逝者留下的傷害我們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我們的生命仍受到他們的影響,他們仍在伴著我們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Shuchter, S. R., & Zisook, S. (1993). The course of normal grief.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說的沙龍
0會員
6內容數
文字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08
提要:這個系列談的是哀傷經驗,本篇來自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書中的第一章,Klass & Silverman(1996)檢視(哀傷的)主導模式,發現主導模型與實況的差異,也探討主導模式背後的世界觀。 本章在為全書的架構做鋪墊,而這裡
2022/10/08
提要:這個系列談的是哀傷經驗,本篇來自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書中的第一章,Klass & Silverman(1996)檢視(哀傷的)主導模式,發現主導模型與實況的差異,也探討主導模式背後的世界觀。 本章在為全書的架構做鋪墊,而這裡
2022/10/02
提要:Stroebe(1993)討論所謂「哀傷工作」的起源,以及在各項研究中的驗證情形,進一步對哀傷工作提出修正;研究中,「面對」與「迴避」哀傷不斷被比較與討論。自己的小小感想是: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介紹 喪親經驗是一種失去,當失去成為事實,因應方式可最粗略的分為面對或逃避。然而當前普遍的
2022/10/02
提要:Stroebe(1993)討論所謂「哀傷工作」的起源,以及在各項研究中的驗證情形,進一步對哀傷工作提出修正;研究中,「面對」與「迴避」哀傷不斷被比較與討論。自己的小小感想是: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介紹 喪親經驗是一種失去,當失去成為事實,因應方式可最粗略的分為面對或逃避。然而當前普遍的
2022/10/01
你知道嗎? 我想找存在的意義,是因為我不知道如何一個人直面這片荒蕪。有人說荒蕪是視角的問題,我信了也不一直直面它,但它仍穩坐在眼角餘光。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我在FB、LINE、IG上沒日沒夜的滑,是因為想找你說說話...但我現在不會這麼浪費時間了,因為我發現沒人會在那裡,早點睡或作正事,都比對著
2022/10/01
你知道嗎? 我想找存在的意義,是因為我不知道如何一個人直面這片荒蕪。有人說荒蕪是視角的問題,我信了也不一直直面它,但它仍穩坐在眼角餘光。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我在FB、LINE、IG上沒日沒夜的滑,是因為想找你說說話...但我現在不會這麼浪費時間了,因為我發現沒人會在那裡,早點睡或作正事,都比對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兩人之間總會有一人先走,家庭之下也總會有人先行離開…. 許多時候我們在送別的那一刻,大家哭著抱著彼此,哭的理由也許不再是與祂分離,而是…..為何是自己被留下? 某日儀式過後,有一位親屬詢問了我們服務人員:「請問要如何像你們一般看淡生死之事呢?」 其實沒有人能在生死之別時看淡一切….
Thumbnail
兩人之間總會有一人先走,家庭之下也總會有人先行離開…. 許多時候我們在送別的那一刻,大家哭著抱著彼此,哭的理由也許不再是與祂分離,而是…..為何是自己被留下? 某日儀式過後,有一位親屬詢問了我們服務人員:「請問要如何像你們一般看淡生死之事呢?」 其實沒有人能在生死之別時看淡一切….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Thumbnail
我們常稱伴侶為另一半,那麼失去一半的自己,該有多痛呢? 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彼此牽絆的伴侶,相信背後皆有著深厚的情誼與連結。在經歷另一半的自殺事件後,伴侶遺族必須承受比失戀劇烈百倍的孤獨與被遺棄感,而即便往後建立起新的關係,當初失去的痛亦未必隨之消散。 要重新適應伴侶缺席的生活,將會是一
Thumbnail
我們常稱伴侶為另一半,那麼失去一半的自己,該有多痛呢? 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彼此牽絆的伴侶,相信背後皆有著深厚的情誼與連結。在經歷另一半的自殺事件後,伴侶遺族必須承受比失戀劇烈百倍的孤獨與被遺棄感,而即便往後建立起新的關係,當初失去的痛亦未必隨之消散。 要重新適應伴侶缺席的生活,將會是一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