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開之後—關於哀傷經驗1

更新於 2024/09/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提要:這個系列談的是哀傷經驗,本文是從Freud(1917)的文獻出發,將內容摘要、延伸,並揉合自己的經驗與體會。此次的文獻是以喪親者的狀態對應憂鬱症患者的狀態,重點在於對憂鬱症的分析與發現。
※特別聲明:就醫是對憂鬱症患者最關鍵的協助,人際支持是有效憂鬱症治療的重要促進因素。不應該以過往文獻的視角以及個人觀點,對身邊的憂鬱症患者作不負責任的詮釋或自以為是的協助!
Freud從精神分析視角豐富了心理治療的世界,他發現憂鬱症症狀與人面對親人離世的症狀有許多相似之處,並且提到刻意去干預哀傷過程可能有害(Freud,1917)。
最近有位朋友的朋友的家人自殺了,他成為自殺者遺族並陷入低迷,也和朋友提到因為情緒不夠穩定,正在考慮是否要參加家人的告別式,自己當下的第一個反應是:「如果可能,就去吧!去表達對逝者的情感,去釋放來自事件的能量。」
人類的心靈世界似乎也適用「能量守恆定律」,生命事件的衝擊以及生活的壓力,可能都在不知不覺中積累、醞釀。當能量沒有機會被釋放,可能會在心靈間流轉,並在身心上滲漏,乃至爆發。突然產生的身心症狀,讓人不知所措也摸不著頭緒,但或許遠因需溯及若干年前某個事件或某段時期。雖然面對當前的身心症狀時,不是所有心理治療方式都會從過去經驗下手,但重要的是,當下處理事情之後如果還有餘力,也試著關注及處理心情。逃避不可恥,有時也很有用,但逃開不代表傷口不在,小病逃成大病也是相同的道理,或許多一點這樣的思考,當未來的自己更強壯時,會記得回過頭來處理當時被擱置一旁的流轉能量。
回到文獻,哀傷和憂鬱症相似的是:痛苦沮喪、人際退縮、對外界失去興趣而形成孤立。哀傷是失去—失去與逝者的連結,Freud(1917)認為憂鬱症也有失去的成分,可以是具體的失去,也有很難說清楚是什麼的失去,甚至發生在無意識中。對喪親者來說,逝者離開後的世界變得沒有意義;對憂鬱者患者來說,沒有意義的是自我,一般人會試著為自己說話,捍衛自我,但他們卻不斷攻擊和詆毀自我,並且認為自己就該被如此懲罰與對待,這或許就是憂鬱症患者失去的核心。這個攻擊的遠因似乎就是防衛機轉中,將無法對對象表達的憤怒轉向自我的過程。Freud(1917)發現憂鬱症患者對自己的攻擊,更適用於患者過往或現在正遭遇的某些人事物,扭曲在自己身上的攻擊,其實是對某個對象的感受;憂鬱症的症狀對身旁他人造成影響,似乎也是一種間接的對身旁他人的攻擊。文獻裡還提到許多自我攻擊的延伸,但有些概念可能很容易曲解,想深入了解可再查閱文獻。
當看到這裡,自己就想到黃帝內經中的一句:「怒勝思。」怒氣能抑製思慮,好像正好與本篇觀點契合,憂鬱來自於某種怒氣與不滿未能釋放,若能認識到憂鬱的某些責任不在自己,然後將憤怒情緒對準正確的對象,或許是能產生效果的。
憂鬱症患者具有自殺傾向,自己獲得能毀滅自己的能力是強大的能量。文獻提到許多主體客體的關係,自己的理解是主體是施予方,客體為接收方。Freud(1917)以兩個自殺與最強烈的愛來揭示客體力量的強大。自己的理解是,我(主)殺了我(客),媽媽(主)救了孩子(客),例子中客體都有能力讓主體甘願放棄生命。
死亡將喪親者與逝者的連結切斷了,當喪親者抽回依附轉移到其他對象,或是轉移到沒有逝者的這個世界之後,就能度過哀傷(Freud,1917)。憂鬱症患者與攻擊對象的連結似乎也是抽回的,但他沒有對外找尋依附。自己會想到當患者有意無意再向外連結時,常常所獲得的經驗,使他對世界負面的理解得到證實,然後變得更內縮,更自我貶抑。後續文獻中,Freud(1917)嘗試說明憂鬱症如何演變為躁鬱症,似乎也試著說明與憂鬱症相似的哀傷,為何不會出現躁期症狀。
客體對於自我有重大意義,才會產生哀傷與憂鬱(Freud,1917)。自己的理解是,逝者(客體)之於生者(自我)的關係斷裂產生哀傷,無法直接攻擊對象(客體)之於自我的依附斷裂產生憂鬱、自我價值(客體)低落之於自我產生憂鬱。哀傷的度過來自對逝者放下,憂鬱症最糟糕的終結,則是自我對自己的放下(自殺)(Freud,1917)。
自己並沒有深厚的精神分析基礎,因此在吸收這篇的過程蠻難以消化,有時會在文獻的字句中想到日常生活的情境,然而我想的我認為的,真的是Freud文字所形容的嗎?這個想法會提醒自己,此僅為自己的理解,也透過文字紀錄這些理解。這篇似乎是哀傷概念早期的文獻,對精神分析或哀傷有興趣,可找來詳讀。
Freud, 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14(1914–1916), 237-258.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字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了,看著許多人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轉發這個重大消息,我也會覺得好奇,得知這件事的大家,有什麼感覺? 記得前不久和親戚朋友一起聚餐,和自己同輩的親友帶著小孩參加,我就和我弟感嘆,不知不覺我們有了晚輩,我們世代後的下個世代。 參考資料: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了,看著許多人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轉發這個重大消息,我也會覺得好奇,得知這件事的大家,有什麼感覺? 記得前不久和親戚朋友一起聚餐,和自己同輩的親友帶著小孩參加,我就和我弟感嘆,不知不覺我們有了晚輩,我們世代後的下個世代。 參考資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繼上一篇第一次諮商, 時間過超快,馬上迎來第二次, 由於我沒有其他諮商經驗, 所以以下就是一個很單純的市井小民心得哈哈哈哈哈, 正文開始! 第二次去其實本來會以為諮商師可以給我更多的反饋, 但我覺得真的就很像面試的感覺了, 他問我答,有些問題我不太想回答甚至有點難回答, 我相信諮商師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破碎的感情回憶故事,描述了一段曾經的感情經歷和往事回憶。通過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對過去感情的反思和成長。
  我們的存活方式與我們的所處環境息息相關。譬如你每天從同一條路回到家,脫了鞋子之後,把鑰匙放在你放鑰匙的地方,然後(或許有記得要先去洗手)抵達某個你房間中最常待的椅子,用差不多的姿勢坐下,開始滑手機或使用電腦。
Thumbnail
生活總會失去一些關係和人 不管是愛情、友情甚至親情 雖然離開了,卻還存在我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每當夜深人靜,ㄧ次次的想起 再一次次的上演離別。
Thumbnail
從小對分離的焦慮到媽媽離世,總是希望有人能告訴我該如何做,多年後看《我離開之後》,發現沒有一定的的解答,只能持續生活下去。
Thumbnail
「跨越距離和你我之間的時空,你已到來告訴我依然與我一起,你再一次打開我的心門,你在這裡,在我的心裡,我對你的心將永恆不變。」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繼上一篇第一次諮商, 時間過超快,馬上迎來第二次, 由於我沒有其他諮商經驗, 所以以下就是一個很單純的市井小民心得哈哈哈哈哈, 正文開始! 第二次去其實本來會以為諮商師可以給我更多的反饋, 但我覺得真的就很像面試的感覺了, 他問我答,有些問題我不太想回答甚至有點難回答, 我相信諮商師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破碎的感情回憶故事,描述了一段曾經的感情經歷和往事回憶。通過這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對過去感情的反思和成長。
  我們的存活方式與我們的所處環境息息相關。譬如你每天從同一條路回到家,脫了鞋子之後,把鑰匙放在你放鑰匙的地方,然後(或許有記得要先去洗手)抵達某個你房間中最常待的椅子,用差不多的姿勢坐下,開始滑手機或使用電腦。
Thumbnail
生活總會失去一些關係和人 不管是愛情、友情甚至親情 雖然離開了,卻還存在我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每當夜深人靜,ㄧ次次的想起 再一次次的上演離別。
Thumbnail
從小對分離的焦慮到媽媽離世,總是希望有人能告訴我該如何做,多年後看《我離開之後》,發現沒有一定的的解答,只能持續生活下去。
Thumbnail
「跨越距離和你我之間的時空,你已到來告訴我依然與我一起,你再一次打開我的心門,你在這裡,在我的心裡,我對你的心將永恆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