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續旅遊成為近兩年的主流議題之前,「原森旅行」早在2016年成立時,就以「永續生態旅遊領導品牌」為願景,「永續、生態、低碳、樂活」即是原森的核心價值,並且身體力行,成為全國第一家金級環保旅行業。
今年,原森推出了「EcoLife原森綠行動」計畫,首發團──雙溪散步、龍門外來種移除一日遊,即邀請社內員工及家屬、導遊群、台灣永續旅行協會、環境資訊中心、銘傳大學等合作夥伴共同參與。
雙溪散步,聽在地人說故事
首先,我們來到雙溪,它的地理位置有個口訣:「平溪再過去、貢寮還沒到」,就坐落在兩個知名的觀光勝地之間。當天由在地導覽員、雙溪國小退休老師簡秀妍帶我們散步雙溪,探訪這個曾經繁華、如今歸於寧靜的小鎮風采。
雙溪河由平林溪和牡丹溪匯流而成,是早年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
「雙溪」地名的由來,指的是牡丹溪與平林溪匯流之後成為雙溪河,早年雙溪渡船頭是淡蘭古道的貨物轉運站,貨物順河而下來到出海口,即如今的福隆海水浴場與「舊社」聚落,回程則有小船載著民生日用品撐篙而上,可以想像在還沒有陸運的年代,這條河有多麼重要!
簡老師帶我們以雙溪國小為起點一路散步,這也是她小時候上學的道路,火車不時從上方的雙溪隧道穿過,匡噹匡噹地,總是吸引小朋友注意。昔日最熱鬧的大同街,有馬偕落腳的雙溪教會、地方重要信仰三忠廟、殘存遺跡的東和戲院、依然熱鬧的雙溪市場。她說淹水改建以前,這裡還有中藥店、棉被店、理髮店,甚至酒家。
雙溪重要的信仰中心「三忠廟」,供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位忠臣。
渡船頭就位在與大同街交叉的長安街盡頭,這條老街,還保留著舊時氣息。「林益和藥房」是棟百年洋樓,已傳承到第四、第五代,老闆熱情地招待我們試吃自製的橄欖、八仙果養生零食;當時最豪華的「周家古厝」還屹立在渡船頭;挖掘出的淡蘭古道石塊也在這裡鋪設一段作為歷史的見證。
思古幽情引發了簡老師的詩興,她是雙溪知名的「貂山吟社」成員,隨口便吟唱了一首應景的〈雙溪懷古〉,伴著潺潺溪水,聽來別有興味。
創建於1874年的林益和藥房,至今仍屹立在長安老街上。
友善環境店家:蘇義興餐廳、海山餅店、信利打鐵舖
中午,原森選擇了有綠色餐廳認證的「蘇義興餐廳」,所謂綠色餐廳指的是符合友善環境的幾項指標,包括做好源頭減量、使用在地食材、推行惜食點餐,也就是力行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降低食物里程、不浪費食物等觀念。
蘇義興餐廳早年以辦桌宴席台菜料理享有名聲,招牌菜有龍蝦炒菜脯、酥炸三層肉,現在由第二代的女兒和女婿接掌,更運用在地農特產入菜,開發出粉皮蝦捲、山藥手捲等新菜色。如果運氣好,還能聽到身兼主廚、原是民歌手的二代老闆殷建勳現場live演出,為美味加菜!
二代老闆殷建勳若廚房有空就會出來現場演唱,令顧客驚喜。
中華路上的「海山餅店」,旅人愛來這裡選購有機米香、寒天布丁蛋糕當伴手。店裡的米香採用貢寮復育水梯田的有機米製作,古早味蛋糕則強調不添加小蘇打、膨發粉,單純以蛋白作為膨鬆劑,就是要給客人天然的好滋味。
往前走幾步的街邊轉角處,還有一間紅磚矮牆、低調的信利打鐵舖,每每看到一個地方有打鐵舖,就覺得還有一種匠人精神存在。遺憾的是聽簡老師說,一輩子打鐵的茂伯已在去年往生,所幸有兒子接手經營,為雙溪繼續留下這一頁人文風景。
龍門沙灘,認識保安林生態、移除外來種
順著雙溪河流域,我們來到出海口的龍門社區,這裡因為河流沖積,加上東北季風吹拂,形成一片沙洲,居民稱此地為「舊社」,很早以前就有平埔族聚居。龍門是個小漁村,自古捕魚為生,發展出特殊的牽罟文化,然而傳統漁業卻逐漸失傳,在保存漁村文化與生態保育的意識之下,居民開始推動社區再生。
原森在2023開春的第一場東北角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即選擇來到龍門社區,和長期深耕貢寮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進行沙灘外來種移除和淨灘活動。
我們從社區出發往海邊走,人禾的夥伴郭俊麟先帶我們認識保安林,別小看在村落和沙灘之間的這片樹林,它們可是擔負著防風固沙的重要任務。仔細觀察保安林會發現它們是有層次的,最高的是木麻黃,次高的有林投、血桐和黃槿。木麻黃以細長的針葉抵禦強風,林投有支撐根來穩固生長,隨手可得的血桐和黃槿葉則成為當地居民包裹食物的素材,小小一片樹林,充滿了自然界與人類的生存智慧。
龍門沙灘原本生長著海米、濱旋花、濱剪刀鼓等多種海濱植物,但後來受到外來種──裂葉月見草的強勢入侵,使得本土原生種植物受到威脅,沙灘上的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甚至海米還被列入「極危植物」,剩下的數量非常稀少。
這天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移除幾乎布滿沙灘的裂葉月見草,但要怎麼分辨這些海濱植物才不會拔錯呢?俊麟很貼心地準備了解說牌插在沙地上,為我們先上一門植物課。而要把裂葉月見草連根拔起也沒那麼容易,有些根系扎得很深,必須先挖開沙子才能找到它的根,不過這個不用太費體力的工作,倒是很適合親子一起做,只見現場的小朋友都挖得很有成就感。
淨灘接力賽,大小朋友一起來
當天另一個支援團隊是「海邊的接力賽」,他們是來自宜蘭的淨灘團隊,創辦人江昀蒨為了給孩子可以赤腳奔跑的乾淨海灘,展開宜蘭海段106公里的徒步環灘,大家稱她是瘋媽媽,但她的淨灘行動也感動了許多人共襄盛舉,舉辦的淨灘場次越來越多,這也是她首度「跨區辦案」來到東北角。
現場她擺滿一桌在海邊撿拾到的廢棄物,真的是琳瑯滿目什麼都有,她的夥伴,研究海廢、自稱是最廢研究生的陳彥翎,還帶來魨科魚類和牠咬過的塑膠吸管做比對,讓我們真實體會塑膠對海洋生物的傷害。
當天許多團員都是第一次淨灘,江昀蒨告訴我們可以把垃圾分成保利龍、寶特瓶、完整的塑膠、一般垃圾四大類,讓後續的清潔人員可以更容易處理這些廢棄物,接著我們分成兩組展開淨灘行動,以競賽的方式來激勵士氣。實際走到沙灘上,才知道垃圾超乎想像得多,最後,我們在短短半小時之內就清出117公斤的垃圾,雖然是攜家帶眷,有老有小,但是戰力十足!
江昀蒨介紹她一年來所撿拾的各種海洋廢棄物,有些還發揮巧思做成藝術品。
龍門社區,體驗漁村風情、吃牽罟飯
淨灘結束回到社區,居民已經暖心地準備好牽罟飯和石花凍,我們邊吃邊聽著牽罟飯的故事。原來這也是早年漁村留下來的文化,提供海邊工作的漁民方便食用的便飯,村裡的婦女先將豬肉、小魚乾、香菇等配料用豬油炒香,再放入生米一起拌炒後煨煮而成,最後用血桐或黃槿葉包裹,綁上也是在地可以採集到的鹹草做成的草繩,就成為最道地的牽罟飯糰。除了嘗到漁村特有的牽罟飯,更棒的是,他們利用天然植物來包裹,完美示範了無塑包裝,又為我們上了環保的一課。
旅遊兼做保育,這趟行程嘗試了一種不給地方帶來破壞、甚至可以為地球盡一份責任的方式,更深化生態旅遊的內容,原森綠行動要為永續旅遊持續努力!
體驗龍門漁村風情,民宅屋簷前面有一堵防風牆是這裡的建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