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檢舉內容

從《投奔怒海》到《詩》,鍾愛有許鞍華的香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zoomabl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如果回想,我也是經歷過周星馳時代的一輩人,同時期見證了四大天王,抓到一點張國榮、梅艷芳的尾巴,謝霆鋒以星二代小鮮肉之姿出道的時候,也跟風追過一陣。那時的香港幾乎是襲捲的,從電影、音樂、明星、文化,典範式的覆蓋整個華語地區,甚至日韓。像蓋一層暖被,大概誰都有幾個想著就暖心的香港偶像,都咬得出幾句鼈腳的粵語,去KTV還能拉出一排粵語歌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那時候看香港電影還不太認導演,只看類型和演員是誰。長大一點,才回頭補了許多不那麼主流卻經典的港片。許鞍華的「越南三部曲」,是其中之一。

越南三部曲之前。我不曾知道越南、越戰和香港之間有什麼聯繫。好像看了王家衛拍重慶大廈,才窺見香港不在主流電影裡的一隅,還有如此多膚色各異的外籍商人,勞工,窩居在城市角落合法或不合法的勉力維生。當時香港也接收了為數眾多的,戰後逃離家園的越南人,收容人數居亞洲之冠。作為中繼站,或最終的落腳之地,三十多年間,有二十萬的越南難民在這裡靠岸。第二部《胡越的故事》,主角周潤發就是飾演打過越戰的越南華人,抵港和繆騫人隔著鐵絲網相望的一幕,看起來這麼近,實則卻是難以跨越的距離。

第三部《投奔怒海》,則把故事拉回越南本土(拍攝地在中國),從一個外國記者的視角,呈現共黨統治下越南人民的生活。現在的觀眾已經很明白「樣板」是怎麼回事,孤兒院的孩子齊唱著和諧歌曲,歌頌國家領導人的偉岸,離開記者的鏡頭,卻是一副副空洞眼神,一被擁抱就如攀上浮木再不肯鬆手。但在1982年,《投奔怒海》還是挑戰性的,不僅批判共產主義,在刑場邊如禿鷹利著眼搜刮死人財物的孩子,為養活孩子不得不出賣肉體的母親,賭上萬分之一機率的逃亡,焚身的烈焰。不只震撼片中的角色,同樣震撼著觀眾。

那是放在現在,不會再有的香港電影。

Elegies,翻成中文是哀歌、輓歌,是許鞍華紀錄片《詩》的英文片名,也是詩人黃燦然的組詩。很難想像從《投奔怒海》到《詩》,已經過了四十二年。兩、三代的人,卻依然面對同樣的課題,甚至更嚴峻。許鞍華從前輩詩人淮遠、西西、飲江、也斯、鄧阿藍、馬若等人,到主角黃燦然和廖偉棠兩位詩人的生活切面,和年輕詩人黃潤宇的對話,想探討「詩」是什麼。這是她自述的本意。

然而我們卻無法不看到更多,詩句之內,詩句之外,人浮於世的轉變,與不得不變。黃燦然戲稱自己是「經濟流亡」,從香港移居深圳,逃離看不到天花板的高房價、物價。廖偉棠則在2018年舉家移居台灣。

跟著拍攝廖偉棠的鏡頭,2006年曾以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的社運現場影像,就出現在畫面裡。廖偉棠既是社運人、詩人,也是攝影師,他用他的身體,親身感受了人民與當權者之間,絲毫不存在浪漫的衝撞。他以寫實攝影紀錄,再用他的筆,寫下07年的《皇后碼頭歌謠》、08年的《灰心謠》。


「一切就像十年前,但你更左了!」
不,他的右在吃著他的左,
他的左又吃著他的右。
還有那些曾一起在雪地裡走失的人,
被紛飛雪球打得暈頭轉向,
以後再也見不到的人。
他們在蒙昧中虛構著這一個他,
他們用大麻葉蘸著虛空,
草草的回憶起他。
在海風中撿回他的鼻子,
在電波中撈出他的耳朵,
在月光中描繪出他的眼睛……
然而他曾經用這些東西一起說:
我愛。他曾經把地球點燃,
看它燒成一个薔薇花蕾。
就讓打鐘的打鐘,看雲的看雲,
他一寸寸埋葬自己,
至今已三十三年。


離散至香港的人,自香港離散的人。「越南三部曲」和《詩》的兩種狀態,恰似替香港近半世紀的歲月,立下註腳。


走在台北街頭。《詩》劇照
zoomable

走在台北街頭。《詩》劇照

許鞍華大學唸文學時主修詩歌,她仍謙虛的說,自己不懂詩。但曾經感受過的撫慰、力量,從幼時的記憶保留至今,陪著走過每一次低潮,卻是真實的,始終不變的。如同李滄東的《生命之詩》,詩,可以純粹的美,可以與物事對話,也可以是面對現實和困窘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是一種救贖,或者,抵抗。

《詩》裡收錄的作品,無論是黃燦然、廖偉棠寫的,還是課堂上讀的,都是導演所選所收錄。廖偉棠曾笑說,他不太滿意導演只選他十幾年前寫的作品。作為一個「入世」詩人,廖偉棠的詩一直呼應當代,近年住台灣,就尤其多關於台灣的詩,還有疫情。但,或許對留在香港的許鞍華來說,2006到2019,再到2024,只是時間的推移。所有,都還是當下的,沒有遠去,也沒有距離。所以她讓我們跟著辛波絲卡的《種種可能》,感受有權利偏愛什麼的自由;又跟著策蘭的《一片葉子》,不無感慨的思索,沉默,何以在當下成為一種必然。


這算是什麼時代,
當一次談話,
幾乎就是犯罪,
因為它包含,
如此多說過的?


當尋常的話語,也成了罪過。當字句出口,百次千次,還是改變不了任何事。說些什麼,還有意義和價值嗎?在這個時代,溝通還具有可行性嗎?

黃燦然曾經說:「她拍的題材,是所有香港事物中最沒人知道的,就像在黑暗的廣場上,一盞聚光燈聚焦於一棵小樹下的幾株青草。」

我想完全是的。越南三部曲如此,天水圍的故事如此,《桃姐》和《詩》也是如此。從導演生涯的最初,到年歲得以從心所欲的現在。許鞍華始終是許鞍華。身為觀影者的我們何其有幸,得以見到她以遮蔽在眼鏡後的笑眼,既溫和世間的戾氣,又得以像針尖,扎入人心。沒有慷慨激昂,只有如涓流的腳蹤緩步,堅毅。即便前路難行。

金馬事件之後,許多港星、大牌導演迫於現實,推辭金馬邀約,即便有作品,也傾向不冒險,不投獎。唯許鞍華逆勢接下2022年的評審團主席,走上紅毯,成為2018之後,第一位非台灣人的金馬評審團主席,《詩》也在2023年入圍金馬最佳紀錄片。

無論在作品選題,還是現實生活,她都代表了當下香港,最勇敢的力量。

問題的答案我想還是肯定的。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的灰心。無論是香港詩人們,還是許鞍華,又或者,策蘭。所以他們仍然拿起筆,拿起攝影機。寫點什麼,拍點什麼。仍然記錄、傳遞著他們所處的時代。仍然,愛。

即使激不起立即、廣泛的共鳴和改變,能在某個時刻,在如深暗小窗的眼睛裡,投入一絲光,蒐集,曾經的一個世界。那就是值得的。


raw-image
zoomable
陳重年-avatar-img
陳重年和其他 3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61會員
56內容數
留言15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蘿娜自語-avatar-img
2024/08/31
5
曾幾何時,香港是一個真正的國際城市,有其獨特的文化和藝術成就,可惜現在光輝不再,東方之珠已經黯淡無光。謝謝林倚這篇文章帶我回到那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但最後卻又把我帶回噤聲的現實😔 話說香港的報紙業全盛時期,有不少著名專欄作家,也斯是其中之一,我很喜歡讀他的散文。
5
林倚-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03
2
蘿娜自語 謝謝蘿娜!我還沒看過也斯的散文呢,經你這麼推薦,之後要來找找😊
2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4/08/31
4
咦,我也不知道越南、越戰和香港之間有什麼聯繫耶,多謝林倚介紹。但知道許多共產國家的人一開始自以為幸福,後來才慢慢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 覺得林倚寫電影很厲害,讀起來不像一般的觀影心得,像是身為影圈人,喃喃訴說自己圈子的故事?❤️
4
林倚-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31
1
陽台觀察者 謝謝觀察者每次都給很溫暖的回饋。可惜目前我只是草民一枚,還有很多要學習^^
1
bookarchery-avatar-img
2024/08/31
3
謝謝你的分享,非常精彩的說明了香港電影的美麗與哀愁。
3
林倚-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31
1
bookarchery 謝謝❤️
1
許鞍華是個非常誠實的導演,她的《傾城之戀》拍得一團亂,不過後來她在接受訪問時直言「當時沒讀懂張愛玲」,有氣魄!我喜歡她拍的《女人四十》
2
林倚-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31
2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她很可愛啊。廖偉棠抗議她選的詩,跟他的偏好不同,許鞍華也很誠實地說:對不起,因為我是導演,要是不明白,我不能拍啊~ XD 改編一流的文學作品還蠻容易失敗的,村上春樹的也是慘案很多.....
2
迪麥-avatar-img
2024/09/09
1

就算我沒那麼偏好文藝電影,我也好喜歡許鞍華,尤其看完《好好拍電影》後。

1
林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必將可憎汙穢之物拋在你身上,辱沒你,為眾目所觀。」──《那鴻書》3:6 參與美國情境喜劇的猩猩演員,在演出中突然失控,暴怒攻擊。觀眾席從歡笑到尖叫四起,逃竄。沒有人知道猩猩為什麼突然發狂?還有現場為什麼有一隻鞋子毫無支撐的直立著,始終不倒?
除了「懂吃」,《迷宮飯》也回到人體,或者說生命,最最核心的本質。在吃喝之間,在人與人的關係之間,寫實多過虛幻。他們在迷宮裡共構出完整的生態系統,在外面世界作為掠食者頂端的「人類」,入迷宮就像入山林,回到最原始的姿態。每一次的挑戰都是一場哲思。
在魏書鈞的鏡頭底下,人不是作為一種理想而存在。他的角色不為詮釋什麼,不為意識形態服務,他們就只是人,一個有慾望,沒有太多道德包袱的人。他的角色在生活,在做些什麼,也許有目的也許沒有,也許很認真也許沒有,結局也許不盡如人意,但又不是那麼悲。不如意歸不如意吧,愁一陣,惱一陣,也就完了,日子還是繼續的。
「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想這段《聖經》裡的話,是完美之所在,也是真正的自由之所在。
關於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的名字,早已得名在影迷之間。隨便從哪一部作品開始,要不欣賞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能夠把在體制、社會、集體、家庭下,各種「人」的「變形」像滑手機一樣用兩指指尖靈巧地向外延伸,拉大再拉大的標記給你看。絲毫不在意面對這些極度清晰,觀眾心裡究竟舒坦不舒坦。
看李炳憲飾演的金煐卓/毛世範,會想到松本清張寫在《砂之器》裡,本名本浦秀夫的音樂家和賀英良。當人們因為戰爭、災難,失去原有生活所依,流離,恐慌時,有些人卻像一手爛牌打到最後,以為就要輸得精光,卻突然抽到全體重洗的卡牌,原有的,沒有的,甚至欠負的,都砍掉重練。一切歸回原點。
「我必將可憎汙穢之物拋在你身上,辱沒你,為眾目所觀。」──《那鴻書》3:6 參與美國情境喜劇的猩猩演員,在演出中突然失控,暴怒攻擊。觀眾席從歡笑到尖叫四起,逃竄。沒有人知道猩猩為什麼突然發狂?還有現場為什麼有一隻鞋子毫無支撐的直立著,始終不倒?
除了「懂吃」,《迷宮飯》也回到人體,或者說生命,最最核心的本質。在吃喝之間,在人與人的關係之間,寫實多過虛幻。他們在迷宮裡共構出完整的生態系統,在外面世界作為掠食者頂端的「人類」,入迷宮就像入山林,回到最原始的姿態。每一次的挑戰都是一場哲思。
在魏書鈞的鏡頭底下,人不是作為一種理想而存在。他的角色不為詮釋什麼,不為意識形態服務,他們就只是人,一個有慾望,沒有太多道德包袱的人。他的角色在生活,在做些什麼,也許有目的也許沒有,也許很認真也許沒有,結局也許不盡如人意,但又不是那麼悲。不如意歸不如意吧,愁一陣,惱一陣,也就完了,日子還是繼續的。
「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想這段《聖經》裡的話,是完美之所在,也是真正的自由之所在。
關於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的名字,早已得名在影迷之間。隨便從哪一部作品開始,要不欣賞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能夠把在體制、社會、集體、家庭下,各種「人」的「變形」像滑手機一樣用兩指指尖靈巧地向外延伸,拉大再拉大的標記給你看。絲毫不在意面對這些極度清晰,觀眾心裡究竟舒坦不舒坦。
看李炳憲飾演的金煐卓/毛世範,會想到松本清張寫在《砂之器》裡,本名本浦秀夫的音樂家和賀英良。當人們因為戰爭、災難,失去原有生活所依,流離,恐慌時,有些人卻像一手爛牌打到最後,以為就要輸得精光,卻突然抽到全體重洗的卡牌,原有的,沒有的,甚至欠負的,都砍掉重練。一切歸回原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化憤怒為悲願 從願也將身捨 時也過境已遷 死生無一不得

一直思考這篇是否要放自己的版面,但後來覺得這篇跟演化之聲本身的調性不太一樣,加上這似乎可以扯到點媒體識讀,所以就想直接寫在這邊,給大家看一下這種似是而非的創作、文案、影片是怎麼一回事。


傳統上為了給生物分門別類,因此建立了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幾個分類層級來包含並分類所有的生物,後來隨著演化學盛行,最一開始以外觀形態為依據的分類系統逐漸不敷使用,因此學界開始增加更多的分類層級,來準確的說明各個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而族 Tribus 便是其中一個夾在科與屬之間的層級。

以暴龍族舉例來說,同屬暴龍族的暴龍、特暴龍、諸城暴龍等之間的演化關係必然是比非暴龍族的蛇髮女妖龍、白熊龍等物種要來的近的多,因此「族」毫無疑問的是一個具有其重要意義的的分類層級。


而我在不久前意外被yt推了一部影片,內容大概是講大部分鮪魚罐頭其實內容物不是鮪魚而是鰹魚,前面都講的蠻好的,但到後面影片提到其中一個廠牌的鮪魚罐頭成分列表上面寫道《成分:正鰹(鮪族)》影片對此質疑到鮪族是不存在的,是罐頭業者為了魚目混珠所寫的,並提到這樣是否可以說《鮪魚、鰹魚都是鯖科所以應叫鯖族》到這邊為止其實都還好,畢竟對方並不是生物學專業,不知道「族」的存在情有可原。

但是隨後他又出了一部影片繼續在講鮪魚罐頭造假的事件,而在這次他卻明確的表現出他知道鮪族這個分類,那他這次是怎麼說的?他說科學家很喜歡憑空創造名詞,後面更表示這是罐頭業者的玄學,以此影射科學家圖利罐頭業者。

他為何這樣說我並不知道,或許是流量,又或許是其他原因,但他造成的不良影響卻顯而易見,因為其底下的的留言幾乎全部都贊成他、感謝他的科普。

而這也是現在類似創作的慣用手法,以大量可查證的事實資訊掩護那少部分虛假的內容,使得對於相關知識不了解的人受到誤導,而這一切的解法終究是盡量擴充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識讀能力。


以上,白稜

Thumbnail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當你開始嗯嗯啊啊練習等薦骨回應,沒回應的事情盡量不碰、有回應的事全力以赴時,身邊同事卻拿出被某些Youtuber置入的成功學概念,要你不要坐等,而是去主動做主管還沒交辦的事來爭取升遷;當你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情緒開放....
Thumbnail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中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她的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香港人的生活百態,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意味,她亦常在電影中暗示香港意識或是諷刺香港社會狀況。在《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和《玉觀音》三部電影中則是反映她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看法。
Thumbnail
最近因為眼睛出了問題,再加上政策提案等等大事件交雜而停更了好一陣子。這篇會提到的漫畫跟遊戲作品幾部:咒術迴戰、進擊的巨人、鬼滅之刃、怪獸8號、巫師(狩魔人)
Thumbnail
全身健康檢查對怕死的中年人來說三不五時就要來一次。這篇來聊聊個人在台灣日本就醫的一點經驗。
Thumbnail
在有如網友見面大會的熱鬧茶敘時間結束後,下半場緊鑼密鼓的登場!三位創作者 mentors:Inside 主編李柏鋒,資深部落客老查以及資深記者、文字創作者陶曉嫚,加上方格子創辦人翁子騏David、方格子創作者成長學院院長施典志Tenz,五人的對談正式展開!
Thumbnail
睽違兩年多,方格子在2020年12月12日舉辦了久違的線下實體活動,也是創作者成長學院成立以來第一場創作者實體聚會。當天天氣溫暖無雨,陽光溫潤地灑在活動會場周邊,像是在祝福創作者們的未來,彷彿若有光。
Thumbnail
如果不是開始在網路上寫部落格,小劉醫師不會知道自己能集結眾人之力,讓自己在意的議題讓越來越多人關注;而對外科的興趣、熱情以及家人在背後的默默支持,讓他能一路堅持至今。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化憤怒為悲願 從願也將身捨 時也過境已遷 死生無一不得

一直思考這篇是否要放自己的版面,但後來覺得這篇跟演化之聲本身的調性不太一樣,加上這似乎可以扯到點媒體識讀,所以就想直接寫在這邊,給大家看一下這種似是而非的創作、文案、影片是怎麼一回事。


傳統上為了給生物分門別類,因此建立了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幾個分類層級來包含並分類所有的生物,後來隨著演化學盛行,最一開始以外觀形態為依據的分類系統逐漸不敷使用,因此學界開始增加更多的分類層級,來準確的說明各個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而族 Tribus 便是其中一個夾在科與屬之間的層級。

以暴龍族舉例來說,同屬暴龍族的暴龍、特暴龍、諸城暴龍等之間的演化關係必然是比非暴龍族的蛇髮女妖龍、白熊龍等物種要來的近的多,因此「族」毫無疑問的是一個具有其重要意義的的分類層級。


而我在不久前意外被yt推了一部影片,內容大概是講大部分鮪魚罐頭其實內容物不是鮪魚而是鰹魚,前面都講的蠻好的,但到後面影片提到其中一個廠牌的鮪魚罐頭成分列表上面寫道《成分:正鰹(鮪族)》影片對此質疑到鮪族是不存在的,是罐頭業者為了魚目混珠所寫的,並提到這樣是否可以說《鮪魚、鰹魚都是鯖科所以應叫鯖族》到這邊為止其實都還好,畢竟對方並不是生物學專業,不知道「族」的存在情有可原。

但是隨後他又出了一部影片繼續在講鮪魚罐頭造假的事件,而在這次他卻明確的表現出他知道鮪族這個分類,那他這次是怎麼說的?他說科學家很喜歡憑空創造名詞,後面更表示這是罐頭業者的玄學,以此影射科學家圖利罐頭業者。

他為何這樣說我並不知道,或許是流量,又或許是其他原因,但他造成的不良影響卻顯而易見,因為其底下的的留言幾乎全部都贊成他、感謝他的科普。

而這也是現在類似創作的慣用手法,以大量可查證的事實資訊掩護那少部分虛假的內容,使得對於相關知識不了解的人受到誤導,而這一切的解法終究是盡量擴充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識讀能力。


以上,白稜

Thumbnail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當你開始嗯嗯啊啊練習等薦骨回應,沒回應的事情盡量不碰、有回應的事全力以赴時,身邊同事卻拿出被某些Youtuber置入的成功學概念,要你不要坐等,而是去主動做主管還沒交辦的事來爭取升遷;當你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情緒開放....
Thumbnail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中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她的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香港人的生活百態,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意味,她亦常在電影中暗示香港意識或是諷刺香港社會狀況。在《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和《玉觀音》三部電影中則是反映她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看法。
Thumbnail
最近因為眼睛出了問題,再加上政策提案等等大事件交雜而停更了好一陣子。這篇會提到的漫畫跟遊戲作品幾部:咒術迴戰、進擊的巨人、鬼滅之刃、怪獸8號、巫師(狩魔人)
Thumbnail
全身健康檢查對怕死的中年人來說三不五時就要來一次。這篇來聊聊個人在台灣日本就醫的一點經驗。
Thumbnail
在有如網友見面大會的熱鬧茶敘時間結束後,下半場緊鑼密鼓的登場!三位創作者 mentors:Inside 主編李柏鋒,資深部落客老查以及資深記者、文字創作者陶曉嫚,加上方格子創辦人翁子騏David、方格子創作者成長學院院長施典志Tenz,五人的對談正式展開!
Thumbnail
睽違兩年多,方格子在2020年12月12日舉辦了久違的線下實體活動,也是創作者成長學院成立以來第一場創作者實體聚會。當天天氣溫暖無雨,陽光溫潤地灑在活動會場周邊,像是在祝福創作者們的未來,彷彿若有光。
Thumbnail
如果不是開始在網路上寫部落格,小劉醫師不會知道自己能集結眾人之力,讓自己在意的議題讓越來越多人關注;而對外科的興趣、熱情以及家人在背後的默默支持,讓他能一路堅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