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Ball

derBall

6 位追蹤者
大學主修特殊教育,畢業後當了好幾年的小學特教老師,因為喜歡藝術和博物館,開始著迷於特殊兒童的藝術教育。留停進修後,發現自己很想成為消化知識與生產知識的人,遞出辭呈後,現在是個博士生,希望藉由書寫,分享更多特殊兒童藝術教育的知識。
2會員
11內容數
這裡是藝術教育博士生的閱讀與書寫分享,未來的幾個書寫關鍵字:#共融藝術 #融合藝術教育 #障礙藝術家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最近可能因為來到「高年級」的階段,身邊越來越多人會不時向我問起「我該讀博士班嗎?」這類的問題。在幾回的聊天後,我大致上整理出幾個有想要念博士班的人,可以思考的問題,或許有助於自己梳理出答案。
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第二章中,Lowenfeld討論在學校環境中「創造活動」的意義。Lowenfeld認為藝術在國小教室的功能包含自我表達與自我調整。
Viktor Lowenfeld為奧地利的兒童藝術教育學者,他的繪畫階段論對於藝術教育和兒童發展至今仍有十足的影響力。他和Brittain合著的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亦是所有視覺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閱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今天要介紹的博物館是位於新宿的東京玩具博物館。這間博物館是由廢棄小學改建而成,前棟似乎是用作兒童保育相關的行政辦公室,後棟的三層樓建築為玩具博物館區域。
Thumbnail
5/5東京玩具博物館
近日到東京的PLAY! Museum參觀。PLAY! 的空間中包含博物館與遊戲空間,這次主要是參觀Museum而沒有使用到PLAY! Park的部分。
Thumbnail
5/5PLAY! MUSEUMとPARK
因為先前做了一個小型研究,研究的時候發現中重度障礙的兒童要找到適合學習美術的環境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以受訪家長的經驗來說,合適的畫室有空位能再收新生,除非有良好的機緣,否則等個半年、一年才排到,更顯現了特殊兒童在藝術教育資源的匱乏。
今天讀書時,整理了一下《特殊教育法》在臺灣的發展,發現其實臺灣在1984年就頒布此法,儘管當時的內容現在看來非常陽春,但無疑地奠定應提供身心障礙兒童就學的權利基礎。算一算,今年也是《特殊教育法》的第40年了。
本文使用麥克菲一詞的靈感來源為電影《保姆麥克菲》(Nanny McPhee),與所討論的論文無關。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理想的特教助理員就像班級中的保姆麥克菲一樣,是教室中一起陪伴學生成長、學習的角色。 無論是在美國或是臺灣的特教體系中,有一位可能不被外界注意到,但卻對教學流暢度發揮很重要影響
教師的教學信念大大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師生關係與個人效能。教師信念(teacher's belief)是教師在專業情境中,持有的一套對於現象、人物與事件相關的概念。近年來,開始出現對於教師信念的研究趨勢。 Rihter與Potočnik的這一篇研究,聚焦於職前教師對於任教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師信念,有
從碩士班進入到博士班,最大的轉變就是閱讀量大幅度地提升。因此,找到合適的閱讀、筆記工具,對於維持閱讀量以及書寫產出,是非常重要的。經過了近兩年的摸索和嘗試,過程中參考了不同閱讀或學習筆記界的KOL,也試用了各種組合,應該值得記錄下現在使用順手的工具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