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004|特殊教育40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讀書時,整理了一下《特殊教育法》在臺灣的發展,發現其實臺灣在1984年就頒布此法,儘管當時的內容現在看來非常陽春,但無疑地奠定應提供身心障礙兒童就學的權利基礎。

1990年,聯合國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World Declaration Education for All),催生出1994年《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教育行動綱領》,其為聯合國第一部針對特殊教育的宣言。《薩拉曼卡宣言》強調融合教育的精神,並希冀透過落實融合教育,建立友善的社區與社會。

臺灣在1997年針對《特殊教育法》修法時,納入「最少環境限制」的概念,保障特殊兒童能就近入學的權利。2001年時,高中職以下學校的融合率第一次突破90%(張蓓莉,2009),換句話說,有9成以上的學校皆有特殊需求學生安置於其中,象徵著臺灣特殊教育在20年間蓬勃發展。

2009年,「融合」第一次在《特殊教育法》中被提及。《特殊教育法》第18條載明「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之提供及設施之設置,應符合適性化、個別化、社區化、無障礙及融合之精神」。儘管臺灣早已在2001年時,融合率已達90%以上,然而,《特殊教育法》仍透過修法彰顯融合的精神。或許這樣的意義,欲提醒大眾,融合不僅僅是「一般學校內有特殊兒童」所呈現的數字意義,更是需要透過相關服務措施與設施,方能讓所有學生能適性學習,才真正符合融合的精神。

最近一次的《特殊教育法》修法為2023年,這一次的修法,更為積極地在第13條推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應積極落實融合教育,加強普通教育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交流與合作」。相較於前一版的《特殊教育法》,這樣的變革顯示融合不僅是特殊教育教師的責任,更關乎普通教育教師如何共同合作。此外,這個版本提到相關服務措施時,提到必須「納入適性化、個別化、通用設計、合理調整、社區化、無障礙及可及性之精神」,以符合融合教育的目標。

就我個人觀點中,最新版本的《特殊教育法》無論是強調普特合作抑或納入通用設計、合理調整、可及性等更具融合精神的調整方法,在在回應CRPD確保個體能參與社會的精神。這樣的修正實質上可以逐步讓過往特殊教育執行時,造成隔離與標籤的非預期後果能被淡化與消弭。但是,相關具體的經費來源、人員編制仍必須嚴謹地討論,以讓全國在為融合教育盡心盡力的教職員們,能獲得充分的支持。


參考資料

呂依蓉(2016)。《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教育行動綱領》翻譯:融合教育檢視與反思(一)。特殊教育季刊,138,21-28。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特殊教育法(2023)。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erBall的沙龍
4會員
13內容數
這裡是藝術教育博士生的閱讀與書寫分享,未來的幾個書寫關鍵字:#共融藝術 #融合藝術教育 #障礙藝術家
derBall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2
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第二章中,Lowenfeld討論在學校環境中「創造活動」的意義。Lowenfeld認為藝術在國小教室的功能包含自我表達與自我調整。
2024/09/12
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第二章中,Lowenfeld討論在學校環境中「創造活動」的意義。Lowenfeld認為藝術在國小教室的功能包含自我表達與自我調整。
2024/09/10
Viktor Lowenfeld為奧地利的兒童藝術教育學者,他的繪畫階段論對於藝術教育和兒童發展至今仍有十足的影響力。他和Brittain合著的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亦是所有視覺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閱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2024/09/10
Viktor Lowenfeld為奧地利的兒童藝術教育學者,他的繪畫階段論對於藝術教育和兒童發展至今仍有十足的影響力。他和Brittain合著的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亦是所有視覺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閱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2024/06/14
本文使用麥克菲一詞的靈感來源為電影《保姆麥克菲》(Nanny McPhee),與所討論的論文無關。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理想的特教助理員就像班級中的保姆麥克菲一樣,是教室中一起陪伴學生成長、學習的角色。 無論是在美國或是臺灣的特教體系中,有一位可能不被外界注意到,但卻對教學流暢度發揮很重要影響
2024/06/14
本文使用麥克菲一詞的靈感來源為電影《保姆麥克菲》(Nanny McPhee),與所討論的論文無關。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理想的特教助理員就像班級中的保姆麥克菲一樣,是教室中一起陪伴學生成長、學習的角色。 無論是在美國或是臺灣的特教體系中,有一位可能不被外界注意到,但卻對教學流暢度發揮很重要影響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教育部應該提前準備特殊需求學生的課後照顧計畫,結合社會福利資源,重視少年觀護所中的特殊需求學生,增加公費特殊教育師資,建立特殊需求學生的資源中心,以及推動特殊需求學生教育法規的修訂和完善,以提高特殊需求學生的教育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教育部應該提前準備特殊需求學生的課後照顧計畫,結合社會福利資源,重視少年觀護所中的特殊需求學生,增加公費特殊教育師資,建立特殊需求學生的資源中心,以及推動特殊需求學生教育法規的修訂和完善,以提高特殊需求學生的教育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兒童友好城市計劃」在全球超過3,000個城市展開,旨在營造一個對兒童友善的社區環境。其中,六大主題領域包括環境保護和居住環境、遊戲和娛樂、教育日托中心、安全和保護、健康與福祉,以及讓兒童參與和政府溝通的平台。 然而,在臺灣社會
Thumbnail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兒童友好城市計劃」在全球超過3,000個城市展開,旨在營造一個對兒童友善的社區環境。其中,六大主題領域包括環境保護和居住環境、遊戲和娛樂、教育日托中心、安全和保護、健康與福祉,以及讓兒童參與和政府溝通的平台。 然而,在臺灣社會
Thumbnail
2024年是410教改30年,教改30年後的回顧分析,當年的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和現今少子化的衝擊如何評價。同時,關於勞動基準法施行40週年和410教改的關聯,以及教改中的左與右等議題。
Thumbnail
2024年是410教改30年,教改30年後的回顧分析,當年的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和現今少子化的衝擊如何評價。同時,關於勞動基準法施行40週年和410教改的關聯,以及教改中的左與右等議題。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在談論本次主題前,我們先來聊聊特教預算。目前的台灣的特殊教育法,規定每年特殊教育預算,不得少於總教育經費的4.5%,對此教育部每年幾乎都是編於4.53%經費在特教預算上。而當前為了符合法規的微薄經費,有一大部分,是直接透過獎學金的方式發放出去,實質上對於改變特殊教育學生的處境,以及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Thumbnail
在談論本次主題前,我們先來聊聊特教預算。目前的台灣的特殊教育法,規定每年特殊教育預算,不得少於總教育經費的4.5%,對此教育部每年幾乎都是編於4.53%經費在特教預算上。而當前為了符合法規的微薄經費,有一大部分,是直接透過獎學金的方式發放出去,實質上對於改變特殊教育學生的處境,以及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