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轉譯研發團
407
位追蹤者
追蹤
我們是由國立臺灣文學館經營的「轉譯研發團」,轉譯對象將不限於臺文館藏品,更擴及文學展覽、遊戲、走讀及各領域的文學跨界合作,期讓臺灣文學觸及多元族群,在此文學溝通平台,激發更多具創意的提案。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2
會員
165
內容數
加入
前往沙龍
加入
前往沙龍
發佈內容
我的成就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9/27
陳冠宏:從貝類化石考古開始的文學物語——葉石濤的童年片景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4
留言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9/13
許雅婷:那個年代,像浮游生物一樣的年輕人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4
留言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8/27
許宸碩:在日本用美國的筆為臺灣戰鬥:王育德與他的派克51鋼筆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
王育德
5
留言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8/05
林立玄:賴和的最後一場醫學校同學會:聽醫生,話一生
【原來他們都是同學】 1941年(昭和十六年),戰爭已開打了四載,日本當局對於臺人的社會活動愈加限縮,不但加強逮捕異己入獄的力道,甚至一反前例的不願告知逮捕理由。在這個動輒得咎的動盪時代,一場臺灣在地青年的聚會是談何容易,更何況他們是一群醫學校畢業的知識份子;然而詹作舟、賴和、杜聰明的醫學校
9
留言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7/15
陳令洋:用圖錄編輯家族的故事──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10
留言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6/24
呂珮綾:橫渡二十年,一本用兩種語言寫過的詩集——詹冰的《綠血球》與它的漂游記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12
留言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6/03
陳冠宏:被老師說是「無用的人」,卻譜出台灣文學史的初聲——葉石濤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
葉石濤
#
國立臺灣文學館
9
2
菜有蟲
喜歡
1936年的臺南府城,葉石濤生在地主之家 這段初生年份應該是錯的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5/20
【大員臺灣話】玖芎:消失的平埔族如何被記憶——《鄉史補記》以在地語言重構新的族群記憶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
鄉史補記
#
陳雷
#
國立臺灣文學館
9
留言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5/06
劉承欣:重返少年時:鍾肇政與《八角塔下》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
國立臺灣文學館
#
鍾肇政
#
八角塔下
7
留言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2024/04/22
許宸碩:被偷走的鋼筆,被剝奪選擇的人生:楊逵給楊建的派克21
楊逵去世一年後的某天,楊家突然收到幾本筆記本。楊逵的兒子楊建翻開,發現那些筆記本內是楊逵寫的一篇篇家書草稿,還在信末標上每封信書寫的日期。 他找到當時擔任《自立晚報》編輯的向陽,討論要如何處理這些筆記本,很快便決定要發表在向陽主編的《自立晚報》副刊。不過,這些家書中有許多名字或事件是外人不知道
#
家書
#
楊逵
#
國立臺灣文學館
10
留言
vocus 勳章
NFT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