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突破化為宗教陰謀論|AGI 已經將「信仰人類」替換為「信仰科技」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AGI 作為一個概念,其力量部分來自於它抗拒明確的定義。由 ChatGPT 生成。

AGI 作為一個概念,其力量部分來自於它抗拒明確的定義。由 ChatGPT 生成。

本文參考自《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文章《How AGI became the most consequential conspiracy theory of our time




AGI 作為一個概念,其力量部分來自於它抗拒明確的定義。目前 AGI 的大多數描述都聚焦於:機器能在各種認知任務上與人類能力匹敵,但這立刻引出問題:

  • 哪種人類?
  • 哪些認知任務?
  • 範圍有多大?

前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電腦科學與數學部主管 Christopher Symons 坦言:

「(AGI)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定義,因為『人類智慧』本身就無窮多樣。」

但部分研究者甚至相信我們已經「窺見」AGI。




不需要證據的信念

2023 年,微軟研究團隊發表論文,形容他們在 GPT-4 測試版本中的體驗為 Sparks of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此舉讓整個產業走向分裂。

一些人認為模型的能力超出預期,使 AGI 顯得更觸手可得;另一些人包括 Goertzel 自己,則不認為大型語言模型真正展現了「通用智慧」的火花。這引向一個無法證偽的立場:

「你無法證明 AGI 不存在。」

愛丁堡大學科技倫理學者 Shannon Vallor 指出,這種 AGI 即將到來、且必然出現的信念,讓人們得以逃離現實檢驗,也不需要任何實質證據支撐。

這種 AGI 即將到來、且必然出現的信念,讓人們得以逃離現實檢驗,也不需要任何實質證據支撐。Photo by Aerps.com on Unsplash

這種 AGI 即將到來、且必然出現的信念,讓人們得以逃離現實檢驗,也不需要任何實質證據支撐。Photo by Aerps.com on Unsplash

不斷倒退的終點線

業界對 AGI 到來的預測,精確度宛如「算命師倒數世界末日」。

由於缺乏實際後果,期限一次次過去,人們只輕描淡寫地找藉口、延後預期。當 OpenAI 在 2024 年夏季推出 GPT-5,而模型的表現令科技愛好者失望時,AGI 的信徒們並未因此懷疑現有路線的可行性,反而只是修正期待:

再往後推幾年就有。

這種現象正是加拿大 McMaster 大學宗教研究者 Jeremy Cohen 所稱的「不完美的證據收集」(imperfect evidence gathering),這正好是陰謀論的典型特徵。

Cohen 曾研究一個名為 People Unlimited 的社群,其成員相信自己「永生不死」。當有成員自然死亡(包括兩位創辦人)時,群體共識竟是:

那是自殺 

因為若你是永生者,死亡必然代表你「做錯了什麼」。這樣的信念體系幾乎對任何反面證據免疫。而 Cohen 現在看到 AGI 論述中出現相似的「宗教式信仰思維」,其結構與陰謀論常見的宗教意象如出一轍:

反面證據被重新解釋為支持證據,而任何支持證據則被無限放大
Cohen 現在看到 AGI 論述中出現相似的「宗教式信仰思維」,其結構與陰謀論常見的宗教意象如出一轍。由 ChatGPT 生成。

Cohen 現在看到 AGI 論述中出現相似的「宗教式信仰思維」,其結構與陰謀論常見的宗教意象如出一轍。由 ChatGPT 生成。

內部人的真相

AGI 的吸引力部分來自於:信仰者與懷疑者之間所製造出的分裂

當研究人員隨口把 AGI 當作既成事實般談論時,他們就在創造一種「內部人/外部人」的動態關係,彷彿他們知道某些別人不知道的事。然而,一旦被追問時,沒有人能清楚說出那個「某些事」到底是什麼。

正如 Cohen 所指出的,陰謀論的核心關懷在於揭露隱藏的真相,而這種傾向在 AGI 的討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3 歲的前 OpenAI 員工、現任投資人 Leopold Aschenbrenner 發表了一份長達 165 頁的宣言《情勢覺察》(Situational Awareness,可說是這種心態的結晶。其訊息簡單明確:

你要嘛看見真相
要不就是沒看見

冷冰冰的事實並不重要,只要「感覺到」就夠了。那些看不見的人,只是尚未「覺醒」。這形成了一種穩固的循環推理:

信仰者宣稱自己擁有對未來的特殊洞察力,並將懷疑描繪為故意的盲目。

證據不再必要 — — 信念本身就已足夠。

信仰者認為自己正在充當接生婆,迎來與人類智力相匹敵、甚至超越人類的機器。由 ChatGPT 生成。

信仰者認為自己正在充當接生婆,迎來與人類智力相匹敵、甚至超越人類的機器。由 ChatGPT 生成。

AGI 成為唯一的希望

隱藏的真相總會吸引那些渴望揭露真相的人,那些「尋道者」。

在 AGI 敘事中,這種「啟示」必須藉由前所未有的「創造」來實現。信仰者認為自己正在充當接生婆,迎來與人類智力相匹敵、甚至超越人類的機器。

這種對「意義」與「影響力」的渴望,與陰謀思維的結構重疊。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研究員 David Krueger 指出,柏克萊的 AI 研究圈裡,有些人視 AI 為人類的自然繼承者,彷彿是他們的孩子。

但諷刺的是,他補充說,這些人通常並沒有自己的孩子

許多人相信 AGI 將會「突然」出現。當人工智慧的漸進進步累積到某個臨界點時,AI 將能自我改進,觸發所謂的「智慧爆炸」(FOOM),導致「奇點」(Singularity),一個無法回頭的臨界點。在那之後,機器的自我改進速度將遠遠超越人類。

這套信仰系統的重要特點在於:AGI 將「信仰人類」替換為「信仰科技」。

儘管新時代運動充滿玄學色彩,但他們仍相信人類能親自改變世界;而 AGI 追求者放棄了這種信念,接受「唯有科技能拯救我們」的想法。Vallor 反而憂慮,這反映了一個時代現實:

當其他改善物質生活的途徑都已似乎枯竭時,AGI 就成為人們唯一仍抱持希望與樂觀的事物。

推至極端,AGI 便成了一位能解除世間苦難的「神」。




北卡羅萊納大學社會學家 Kelly Joyce 認為,這些關於 AGI 的狂熱預言延續了科技產業一貫的「過度承諾」模式。她更關心的是:人們為何一次又一次地被吸入這樣的敘事?

Joyce 認為這反映了人類深層的信仰:相信科技比人更偉大。Joyce 直白地說:

「這是一種宗教。我們相信科技。科技就是上帝。這很難反駁。人們根本不想聽反對意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42會員
304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11/04
我們的好奇心不是靜態屬性,而是會隨著遇到的經驗、問題與人而變動。
Thumbnail
2025/11/04
我們的好奇心不是靜態屬性,而是會隨著遇到的經驗、問題與人而變動。
Thumbnail
2025/10/31
當前 AI 賽局的重點不再是誰更「酷」,而是誰能更可靠地替企業產生可衡量的價值。
Thumbnail
2025/10/31
當前 AI 賽局的重點不再是誰更「酷」,而是誰能更可靠地替企業產生可衡量的價值。
Thumbnail
2025/10/28
在參加美國達人秀以前,Richard 從未搭過飛機,也沒來過加州;他坦言,來參與達人秀的試鏡「從未在我的雷達上」
Thumbnail
2025/10/28
在參加美國達人秀以前,Richard 從未搭過飛機,也沒來過加州;他坦言,來參與達人秀的試鏡「從未在我的雷達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 今日科技新聞 1. 微軟裁減 9,000 名員工,重點投資人工智慧 微軟宣布將裁減多達9,000名員工,這是該公司今年最新一波的裁員行動,約占其全球228,000名員工的4%。此次裁員將影響多個部門,報導指出Xbox遊戲部門可能會受到影響。微軟計劃在人工智慧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預計在20
Thumbnail
📰 今日科技新聞 1. 微軟裁減 9,000 名員工,重點投資人工智慧 微軟宣布將裁減多達9,000名員工,這是該公司今年最新一波的裁員行動,約占其全球228,000名員工的4%。此次裁員將影響多個部門,報導指出Xbox遊戲部門可能會受到影響。微軟計劃在人工智慧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預計在20
Thumbnail
📌 今日焦點新聞 1. AI 推波助瀾?ChatGPT 恐引發用戶心理健康問題 摘要: 隨著 Chat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的普及,專家警告其可能對用戶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研究指出,過度依賴 AI 回應可能導致孤獨感增加、自我認同混淆,甚至引發焦慮和抑鬱症狀。專家呼籲開發者在設計 AI 系統時
Thumbnail
📌 今日焦點新聞 1. AI 推波助瀾?ChatGPT 恐引發用戶心理健康問題 摘要: 隨著 Chat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的普及,專家警告其可能對用戶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研究指出,過度依賴 AI 回應可能導致孤獨感增加、自我認同混淆,甚至引發焦慮和抑鬱症狀。專家呼籲開發者在設計 AI 系統時
Thumbnail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2025年6月11日的部落格文章《The Gentle Singularity》(溫和奇點)中,提出了對 AI 未來發展的深刻洞見。TN科技筆記將部落格文章中的核心觀點,結合當前 AI 趨勢,幫助讀者理解 AI 奇點的潛力與挑戰。
Thumbnail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2025年6月11日的部落格文章《The Gentle Singularity》(溫和奇點)中,提出了對 AI 未來發展的深刻洞見。TN科技筆記將部落格文章中的核心觀點,結合當前 AI 趨勢,幫助讀者理解 AI 奇點的潛力與挑戰。
Thumbnail
在不久的未來,當你的電腦不僅能理解你的指令,還能創作詩歌、撰寫小說,甚至幫你經營生意時,你會感到驚訝嗎?DeepSeek、Grok 3、GPT-4.5等先進的AI模型正在將這一科幻場景變為現實。它們如同智慧的精靈,穿梭在代碼與文字之間,挑戰著我們對科技與創造力的認知。
Thumbnail
在不久的未來,當你的電腦不僅能理解你的指令,還能創作詩歌、撰寫小說,甚至幫你經營生意時,你會感到驚訝嗎?DeepSeek、Grok 3、GPT-4.5等先進的AI模型正在將這一科幻場景變為現實。它們如同智慧的精靈,穿梭在代碼與文字之間,挑戰著我們對科技與創造力的認知。
Thumbnail
  因為這個結論其實是建立在那些「非專業讀者」的錯誤理解。實際上的結論其實應該要更接近「對普遍沒有接受過文學訓練的人來說,AI生成的詩歌更合他們的胃口」。這個結論並不怎麼讓人意外。因為這其實代表了,AI對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是比較接近常民的,而一個人要能成為詩人,恰恰需要一種與常人不同深邃理解。
Thumbnail
  因為這個結論其實是建立在那些「非專業讀者」的錯誤理解。實際上的結論其實應該要更接近「對普遍沒有接受過文學訓練的人來說,AI生成的詩歌更合他們的胃口」。這個結論並不怎麼讓人意外。因為這其實代表了,AI對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是比較接近常民的,而一個人要能成為詩人,恰恰需要一種與常人不同深邃理解。
Thumbnail
請試著想像以下場景:下班回家途中,「感應口罩」識別出你目前心情不佳,透過無線數據傳輸資料到AI,結合你今天工作資料、過去行為模式,判斷出最能改善心情的「組合」。網路訂餐時,先跳出來的是最能改善你心情的美食;點開Youtube頻道,跳出的是最能讓你開懷的影片;回到家打開門,播放的是最能讓你放鬆的音樂。
Thumbnail
請試著想像以下場景:下班回家途中,「感應口罩」識別出你目前心情不佳,透過無線數據傳輸資料到AI,結合你今天工作資料、過去行為模式,判斷出最能改善心情的「組合」。網路訂餐時,先跳出來的是最能改善你心情的美食;點開Youtube頻道,跳出的是最能讓你開懷的影片;回到家打開門,播放的是最能讓你放鬆的音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