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58):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愛恨分明

論語漫讀(58):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愛恨分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raw-image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迫於外界而隱藏自己的真實感覺曲意奉承或隨大流,肯定不會是仁者。

 

緊接著下一句,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裡仁第四)。似乎與上一句矛盾,這又怎麼理解呢?

 

我理解,上一句『惡』是情,這一句『惡』是意。仁者對壞人壞事必然會有憎惡之情之舉,但對他人不會懷有惡意。一個是對壞人壞事的反感,一個是沒有傷害他人的惡意。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立志於行仁,就會充滿仁愛之心,不會對他人懷有惡意。

 

子貢與孔子曾各自說討厭些什麼人。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陽貨第十七)。

 

子貢問孔子:『君子也有所厭惡嗎?』孔子答道,『當然有啦!君子厭惡到處說人壞話的人,厭惡道德低下卻誹謗道德高尚的人,厭惡魯莽而不守禮的人,厭惡武斷而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所列當是他最討厭的幾類人,或當時情景下,意有所指某些弟子或某些人。肯定不止這幾類了。

 

然後孔子問子貢,『你也有所厭惡嗎?』 按孔子所問,子貢問君子實際上就是問孔子本人。孔子所答是他個人厭惡的幾類人,不同的人或許厭惡之人不同。

 

子貢問答道,『我厭惡將偶得當成真知的人,厭惡將不恭遜當成勇敢的人,厭惡將攻訐他人當成直率的人』 徼,通『僥』。不求甚解的人,僥倖知道到些零碎,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掌握了真理。

 

合而觀之,孔子認為仁者或君子不會對他人有惡意,但卻會發自內心的喜愛人和厭惡人。孔子的這些話很有道理。但『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似乎與『孝』相衝突。按孝,即使父母有惡言惡行,子女也不當憎惡父母。可能孔子這裡所言及的人,不包括父母,是除了父母之外的其它人,比如鄉人或鄰人。這樣才能自洽。

 

2019年9月13日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5會員
333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