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對電網的影響(上):電力系統如何運作?

2021/08/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近年再生能源發展快速,尤其是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在全球發電佔比從2010年兩者相加不到2%,到2020年已超過9%。然而,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具有間歇性(intermittency),太陽能發電會受到天氣影響,一片雲飄過都會改變發電量,而風速也可能隨時改變。這樣不固定的發電方式,對電力系統有什麼影響?
全球發電來源1985-2020

電力系統如何運作?

電力系統要隨時保持供需平衡。在電燈打開後的數秒內,某個發電機組會增加輸出來供應電燈需要的電力。當燈關掉後,發電機組會減少輸出。
要了解再生能源對電網的影響,首先要了解電力系統如何運作。為了更容易了解,這裡用協力車載人的例子來解釋。此協力車有三個特點:
  1. 車子要保持一定速度,太快或太慢會失控。
  2. 沒有煞車,只靠調整動力來控制速度。
  3. 車載的負載會隨時改變。

要如何保持速度?

車速維持不變,代表輸出等於負載。但當負載突然減少(車子變輕)車速會增加。反之,負載增加時(車子變重)車速會減慢。為了保持車速,動力輸出要隨時根據車速來調整。
當速度變快或是變慢時,踩車子踏板的頻率會跟變化。騎車的人會調整踩踏板的力道,以維持同樣的車速。此外,車子本身有一定的重量,使其有一定前進的慣性(inertia)。車子越重慣性越大,車速改變的幅度越小。了解此協力車的運作機制後,能幫助了解電網運作的兩個重要的參數:電網頻率和系統慣量。

踩踏板的頻率,如同電網頻率

在騎協力車時,每個人踩踏板的力道可不同,但頻率會一致。
傳統大型發電機組使用同步發電機( synchrouous generator),所有線上機組的轉速和電網頻率同步,如同協力車所有人的踩踏頻率會相同。從前面的例子可知道,當電網的負載大於供電時,頻率會下降,反之頻率會上升。頻率太高或太低,都會損壞電力系統設備。為了維持電網頻率,發電機組會調整輸出,使發電量等同於負載。註:台灣電網頻率為60Hz,一般會維持在+/- 0.5 Hz之間。
當電網頻率低到一定程度時(例如58 Hz),為了維持整體系統的運作,會切斷部份負載(一般說的跳電)。就像協力車的速度過慢時,只好把車上的重物丟掉來減輕重量,使速度不會太低。

協力車慣性就是系統慣量

協力車越重,慣性越大,車速越不容易改變
當負載大於供電量時,線上同步機組的轉速會一起下降。然而,一個大型發電機組的轉動部件(渦輪)可重達數公噸,所有機組加起來可達上百噸,要一定的時間和力量才能讓所有同步的機組慢下來。這讓發電系統有數秒鐘到數分鐘的時間,來增加輸出維持供需平衡。
電網頻率調整

協力車動力,代表不同發電方式

協力車的動力來源可分成三種:
  • 人力:依據速度,改變踩踏板的力道。負載越大,要有更多人來分擔。
  • 電動馬達:不管車子速度如何,都會提供固定動力。
  • 外部動力:當風吹來時會增加車子前進的動力。
在電力系統中,人力相當於可快速反應的發電機組(例如:水力和燃氣),對維持電網供需平衡很重要。電動馬達為基載機組(例如:燃煤和核能),可提供固定且連續的輸出。外部動力可看作間歇性再生能源發電(例如:風力和太陽能),輸出不固定。

用電量隨時間和季節變化

用電量主要受到人類活動(上下班、假日平日...)和季節(夏天冷氣用量)影響。2017年台灣用電量最低只有15 GW(農曆年凌晨),最高可到36GW(夏天午後),相差了兩倍以上。因此電力系統要有足過的調度彈性,隨著用電變化調整輸出。因此,在一年中有些機組會維持固定的輸出(基載),有些主要在白天輸出(中載),有些只尖峰用電時才會使用(尖載)。
2017年台灣用電量

小結

發電和用電量要隨時持保平衡,而用電量隨時都在改變。因此現有的電力系統有許多技術,來維持電網的平衡。了解這點後可知道,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佔比低時,對電網運作影響不大。但多少的比例才不算高?當比例高時該怎麼辨?這些在下一篇文章會討論。
延伸閱讀:
Mr.Bug
Mr.Bug
台灣人,旅歐博士後研究員,涉獵領域有再生能源、儲能技術、及能源系統分析。 致力於能源議題討論和減碳技術推廣。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幫助台灣達到淨零排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