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原獨俱樂部燒起新的火塘,遵循原住民的傳統,將我們的故事交付給我們賴以為生的光亮與溫暖。
今天是 2021 年 1 月 1 日,是新年的第一天。這所謂的新年當然只是我們全球化時代的某種約定俗成,並非絕對,也不是世上多數原住民傳統的時序觀念。這個觀點的差異有許多可談,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將會從各種角度來熟悉這一點,今天的話題也不例外,是一個關於表述和理解的故事。
科學是一種世界觀。他可以很精確,但這不代表他就是唯一的理解和表達方式。
故事的起點在在遙遠的波里尼西亞,歐洲人以復活節命名的島嶼。島上的巨石像茅艾(Moai)名聞遐邇,外來客總是好奇的揣測,沒有現代機械助力的早期島民,究竟如何將這些碩大無朋的巨石像移動到定點並且樹立起來。
關於這個問題,島上的傳說很簡單。每個聽過口傳故事的島民都說:茅艾自己會走。他們從被雕刻出來的採石場自己走到海邊。當地語言裡還有這樣一個動詞,neke-neke,意思是不用腳的行走。
如果你通曉至少一種南島語言,聽到 neke-neke 並被告知語意,心頭應該會浮現一個巨石像左右搖擺著走路的形象。這是一種深嵌的語感,和南島語常見的重複構造有關,但不容易用三言兩語來說明,感興趣的人或許可以嘗試學習一種南島語,屆時自然能夠心領神會。
但是,茅艾是石頭,絕不可能自己走到面海的位置,這是現代科學的信念,因此島上的傳說在整個二十世紀都沒有受到重視。1986 年曾經有人進行過一次茅艾走路的實驗,以成功移動到定點並被樹立起來的石像為模型,試圖以人工操作繩索的方式來移動石像,但實驗並沒有成功。
到了 2013 年,又一個考古研究團隊發現蹊蹺,展開了新的實驗,而且果然獲得成功。他們注意到,路倒的茅艾和抵達定點被樹立起來的茅艾存在著體型差別,移動中的茅艾有尚未雕刻的眼部可供固定繩索,重心較低,體型前傾程度較高,可以透過左右拉扯而產生搖晃前進的動力。在電腦模擬的協助下,考古學家們訂製了一個三公尺高、五公噸重的茅艾複製品,透過三組人操作三組繩索的方式,可以讓茅艾左右搖晃著「不用腳的行走」,四十分鐘可前進一百碼(91.44 m)。實驗過程中並且發現,過度操作而導致茅艾摔倒的話,摔倒的型態跟島上傾倒的茅艾一模一樣。
以下為 2013 年的茅艾走路實驗(國家地理頻道)
實驗證明了島民的傳說很實在,茅艾可以不用腳的行走。這個表述方法在科學性語言看來很不精確,但科學與精確這些概念,本來就是以歐洲語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歐洲文化,在思維上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因此科學家們很難領略他種文化的表達意涵,除非科學信奉者意識到自己的科學理解本身的限制。(同樣的,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過去茅艾是否真以這種方式行走,依舊不得而知。)
今天關於復活節島茅艾的故事在此告一段落,未來我們還會在火塘邊延續這個思路。最後請火塘諸君讀取歷史上的荼毒關於復活節島的部分,並期待不久後火塘再見。
歷史上的荼毒:復活節島「被發現」的那一天
①⑦②②|⓪④|⓪⑤
1722 年 4 月 5 日,航行到東太平洋的荷蘭探險家洛海芬(Jacob Roggeveen)發現一個大島,因為當日是復活節而將島嶼命名為復活節島(Paasch-Eyland)。島嶼在大溪地以東 4,000 公里,智利以西 3,512 公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偏遠的角落。島嶼現在屬於智利,島民約有三千多人,對自己和島嶼的稱呼都是 Rapa Nui,他們的語言也叫做 Rapa Nui,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嚴重瀕危的語言。復活節島最為人所知的是茅艾巨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