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知道她是在暑熱八月裡的一場網路號召,不知所起,只知道活動主旨在於期望有更多人知道即將被拆除的她,期望用文資指定的方式來幫助她免於拆除,期望自身也能為這塊土地作些甚麼。在來到小島生活的期間不乏走訪村里與古厝調查,但即使在當地參加過一些活動(2016年的土豆音樂季、2017年的廢墟青年、2018年的建築系學生展覽),卻也好像沒有真正了解過建於1964年軍民合股的她,思考自己是否也能為她出份力量,在倉促與急迫性氛圍中於文化局是與所有人的第一次見面(此時是我個人第一次參與文資審議),彼此之間都不甚熟稔的情況下,自己咀嚼腦袋中所能想盡的資料,硬著頭皮在短時間內備稿以供稍晚發表言論做準備,我所闡述的是針對近年來金門地區再利用的評估(西洪二營區與金沙文化歷史園區)與以及再次聲明現況金門島上(含烈嶼)少數在城區規模完整之戲院特殊性及文資類型的多元性希望委員能夠參酌。
然 事事不會盡如人意,後續決議公告是維持列冊追蹤的情況下,於是我開始思考未來還能做些甚麼之時,開始詢問相關參與過文資活動的前輩(萬國戲院江先生及學界業界友人)意見,檢視自身手邊的資源與人力支援,因此逐步著手申請國家電影中心的計畫「金沙戲院與臺灣電影聚落放映」活動,主要利用工作與課業之餘的時間去執行,從接洽單位到選擇片單到播放週期、選擇地點、租借設備、支援人力、新聞發佈、實際執行等等,感謝背後這些「無名英雄」協助讓此次活動能夠在有驚無險中順利落幕,中途幾次的”突槌”,逐步修正讓流程越順暢讓活動執行越順利,引發行動的初衷是藉由活動讓更多人知道金沙戲院的同時讓人們有機會走到戲院使用場域並從中開始思考戲院的未來,至少讓周圍的鄉親在兩個半月的時間內逐漸養成週末戲院廣場就有電影可以觀賞,時間一到、吃完晚飯、走出門外就到以前的老戲院看看以前的老電影,如同與空間又疊合回到當年熱鬧的街坊民眾接踵而來只為求得一只電影票。感謝文化部、國家電影中心、金沙街區鄉親、金沙鎮公所、金門戰地史蹟學會、浯江守護聯盟、金門縣三棘鱟保育協會、敬土豆文化工作室、後浦泡茶間、北山古洋樓背包客棧、金門大學建築系、金門縣政府工務處、三吾社文化工作室協助讓活動順利落幕。
是的,說了這麼多,很多人都問,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跟我有甚麼關係?這就得回到為什麼來到金門說起,我是台南人,台南人都有種身為台南人的驕傲,一種來自古老城市底蘊的自信,無論城區或是美食,同理在金門人身上也看到身為金門人的驕傲。金門人遷移到臺灣主要有三個區域:一是北部中永和、二是中部鹿港、三是南部安平,或許是巧合,我亦是安平人,即便當初只是求學來到金門,到了金門更被這個顯然與台灣完全不一樣的小島所吸引,來自老城市更容易被老事物所吸引,金門所擁有的美我認得不多,舉凡傳統匠藝、軍事遺跡、自然生態、人文底蘊、產業文化...等,也逐漸被她的美所懾服。她對當地人而言,應該不只是一棟建築、也不只是一塊可以掀開時代的布幕;是曾經生活過的記憶與時光,是曾經課餘後的休閒與消磨,是曾經陪伴中的氛圍與氣味。既然生活在這塊土地,關心這塊土地與了解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不也是剛好而已嗎?我想,有句話很重要:每個人接觸議題的時間點早晚並不影響在乎與否,而是真正跨出與做出的那一步是什麼才能代表個人對於議題的態度是什麼。
於是,我做了我認為對的事情也就只是這麼簡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