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這一天過得很充實:成功者黃金3時段的運用哲學》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What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Do Before Breakfast: And Two Other Short Guides to Achieving More at Work and at Home

更多文章,歡迎追蹤【SeiferTalks 個人議見】


《這一天過得很充實》六年前由今週刊第一次出版,2019年再次取得版權後為二版;作者為Laura Vanderkam。為什麼出版社會在六年後再次出版,或許與近幾年有關「如何養成好習慣」、「如何做好時間管理」的書蔚為風潮有關。從《刻意練習》《原子習慣》的熱賣暢銷,出版經營者沒有理由不跟著賺。我熱衷閱讀、也珍視書籍,但是當書本成為商品與買賣的標的,它在經濟活動裡的性質與其他商品未有不同,出版社也是為求營利作首要目標而存在的法人。
本書一版是在2014年,然而同樣談論如何善用時間、培養習慣,很明顯在各方面都與《原子習慣》相差甚多。個人看來主要問題出在以下三點:「成書方式不同」、「章節安排凌亂」、「內容欠缺明確與高度可操作性指導」。即便如此,在2019年的二版依然請到了四位名人撰寫推薦序:台大工管系教授朱文儀、方寸管理首席顧問楊斯棓、戴勝益、以及為你而讀執行長蘇書平。這讓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一本質量不太高的書卻能有四位名人寫推薦序?要知道:「寫推薦序」跟「聯名推薦」是完全不一樣的程度。聯名推薦最多就是掛個名字在書腰或封面,書要是出包也可以推說自己沒仔細看;寫推薦序則幾乎等於幫書「背書」(endorsement)。兩者所擔的名譽責任差別甚大。從這裡也可以看見出版社對於本書二版上市「用心良苦」。
除卻抒懷散文,任何一本書或文章,特別是工具書或指導類書籍,都必然有一個「問題」以及作者給的「答案」。在學術研究上,我們總會講「問題意識」(problematic;該字形容詞與名詞同形),即讀寫時都要想著(自己或作者是怎表達)「問題是什麼」(nature of problem)、「問題如何被展現」、「如何回答問題」、以及「答案的表現方式」;這幾乎算是碩士班學生的「學術寫作101」。更常見於行為科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科普類書籍,尤其當作者本身即為學界中人或者具有嚴謹的學術訓練背景。換言之,倘若一本行為科學、指導類書籍沒有讓你感覺到符合上述的「問題意識四點」,那麼其價值就需要被慎重檢視,至少買之前要三思。我對本書的評價即是如此。
有關「好習慣培養」、「養成紀律」、「增進技能」等主題的書之流行,顯示出近年來人們的焦慮又多了一層。從最早的「財務焦慮」(《有錢人跟你想得不一樣》已經106刷)、「知識焦慮」(因此『羅輯思維』大紅大紫),到現在的「習慣焦慮」,一方面顯示出社會在智性議題上的關注遞遷,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常規教育管道的不足面向。
這本《這一天過得很充實》並沒有像《原子習慣》那樣值得推薦應該人手一本,但其仍有部分論述值得一提,而我也將在以下評論中提出自己的批評。

  • 如何才能讓一天過得充實且有效率?
用「問題意識」法來回顧《這一天過得很充實》,作者的確認為「大多數人沒有並且也不知道該怎樣好好計畫自己的一天」,這使得人們除了「瞎忙」更浪費了許多時間。身為時間管理專家的Laura Vanderkam(楊斯棓稱)將此視為關鍵問題,而她提出「早起計畫」、「提前準備」、「養成習慣」作為問題的回答。倘若讀者們之前就已經讀過《原子習慣》或更早一點且著名的《與成功有約》,或許會覺得內容所述有些老生常談。只不過Laura Vanderkam在「早起」要計畫什麼或做什麼上,有些特別的看法。
首先,為什麼要特別選擇早晨起床後(甚至提早一點起床)進行一天的規劃?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的工作行程都是從九點上班時間開始,但結束時間卻往往很難掌控。把制定計畫或每天期待自己一定要做的事情留到下班後,結果常常會是力不從心、沒有餘力而跳過。書中鐵人三項教練Gordo Byrn說:「你要逃掉下午4點的運動總能找到理由的,而且一定是個好理由。」或許是最貼切的形容。
Laura Vanderkam在鼓勵讀者成為「晨型人」的同時,也強調早起後應該著重在下列三類事項,方能讓生活充實並且更好:
  1. 與培育自己的事業生涯有關者
  2. 與培育家庭和人際關係有關者
  3. 與培育自我有關者(例如:運動、禪定、或宗教禱告)
作者認為:既然早上非常重要,那麼就該以自我為核心來進行一切。這麼說其實也有道理:因為通常一旦開始每日的工作,個人的時間經常是被分散應用到配合其他人所需上面,想要為自己做點或計畫點什麼,幾乎成了不可能。
  • 有沒有明確的方法可以照著做?
雖然《這一天過得很充實》的內容與結構沒有像《原子習慣》《刻意練習》那般紮實,但仍提出部分具體的做法供讀者參考:
  1. 紀錄自己時間使用情況(建議至少30天):本書在最後用了40頁列出四位成功人士的「時間日誌」表,然後進行檢討與研擬改善方案。書中還提供了時間日誌的EXCEL檔案下載。
  2. 要事第一,但要事清單不要貪多:「要事第一」其實應該要算Stephen R. Covey在《與成功有約》中強調,但在本書作者也「換個方式講」提出相同的概念。此外,為了避免讀者遇到決定什麼才是要事的「選擇困難」,Laura Vanderkam用案例給的建議是「一定要做的不要列出超過三項」。
  3. 讓諸多行為成為習慣:至於如何養成習慣,我還是建議各位去買《原子習慣》來讀吧。
  • 這本書值得一讀嗎?有什麼問題?
《這一天過得很充實》的撰寫從一開始就並非有系統地進行。一開始只是作者Laura Vanderkam發表的網路專欄,後來被出版社覺得不錯而整理、補充內容後集結成書。因此在內容上與章節上的安排顯得鬆散。
其次,書中的許多案例不能確定是否都是作者自己訪問得來。有很多都是「某某人曾經說過」,但是沒有出處或者時間點,這讓人不禁懷疑是否是「引用其他書中內容然後換句話說」。畢竟原本是一篇篇的專欄文章,當初撰文的嚴謹程度恐怕無法像《刻意練習》那樣仔細。
再者,是屬於翻譯者的問題;本書譯者為陳重亨。簡介裡他的翻譯作品不少,應該譯文能力不錯才是。然而閱讀本書時,我經常會有種「這是小女生翻譯的嗎?」主要原因在於:中文句子經常是以「吧!」、「嗎?」、「喔」、「呦」、「呢?」、「啊」結尾。在沒有讀過原文之前,我無法確定原文是否就有這樣的語氣詞存在,但是一般翻譯這類工具書、科普書籍,很少見到把語氣詞大量譯出的狀況。這讓我讀起來感覺非常彆扭。
最後,在章節名稱上,本書很難一眼就知道其內容要講什麼。這對工具書、行為指導類書籍來講並非好事,因為人們通常是抱持著「我想趕快知道怎麼做」的心態去涉獵這類書。如果章節名稱取得太模糊(例如本書第二部的第9章〈好時光有限〉),而非像《原子習慣》那樣明確、甚至把做法就寫在題目裡(例如:〈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要讀者讀到一章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才知道重點為何,恐怕是高估了讀者的耐心。
  • 結論
我個人並不十分推薦《這一天過得很充實》。然而,作者對於時間日誌的檢析有多年經驗,這部份的確也是《原子習慣》所沒有。讀者若想針對習慣養成進行廣泛的閱讀,仍可以買來作為補充之用,或許另有所得。


書評 |《社群假象:不要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

書評 | 《成為職業作家一定要知道的50件事》

書評 | 《小眾,其實不小》

出版社與實體書店的DUSI心態與傲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3會員
19內容數
FB粉絲頁:SeiferTalks 每日一篇書評,為的是從最基本的寫作開始打磨自己的創作能力,同時與群眾分享自己的評論和觀點。在累積到第100篇的時候會: (1)將所有文章同步到WordPress (2)錄製Podcast,方便隨時用「聽的」 一切都為打造個人自媒體品牌而努力。歡迎給予鼓勵與支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iferTalk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SeiferTalks 個人議見】 《社群假象》的作者是Jessica Abo作為新聞與媒體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採訪各領域或美國各地的成功者,並以激勵千禧年世代。本書其實並非全部在談社群平台對人生的負面影響,更多的是在倡導如何「善用」社群網路而不受其制約、拿回生活的主導權。
《成為職業作家一定要知道的50件事》的作者為王乾任,副標題為「寫作過活不是夢,你也可以靠搖筆桿子吃飯!」。由「釀出版」(背後實際為『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該書匯集作者十多年來作為「職業作家」的經驗,提供給有心朝以寫作為全職工作者的五十個建議。
觀看主流風格以外的電影,有可能是一種「嘗鮮」。漫威宇宙的電影看多了必然會有些「審美疲勞」。每天吃龍蝦鮑魚佛跳牆,偶而多吃點清燉蘿蔔湯,不表示會就此改口換味。當滿街都是珍珠奶茶手搖飲料店,突然出現一家英式玫瑰茶品味館也可能會特具吸引力。卻不能直接推論:去英式玫瑰茶品味館的一定是喜歡莎士比亞的藝文人士。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SeiferTalks 個人議見】 《社群假象》的作者是Jessica Abo作為新聞與媒體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採訪各領域或美國各地的成功者,並以激勵千禧年世代。本書其實並非全部在談社群平台對人生的負面影響,更多的是在倡導如何「善用」社群網路而不受其制約、拿回生活的主導權。
《成為職業作家一定要知道的50件事》的作者為王乾任,副標題為「寫作過活不是夢,你也可以靠搖筆桿子吃飯!」。由「釀出版」(背後實際為『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該書匯集作者十多年來作為「職業作家」的經驗,提供給有心朝以寫作為全職工作者的五十個建議。
觀看主流風格以外的電影,有可能是一種「嘗鮮」。漫威宇宙的電影看多了必然會有些「審美疲勞」。每天吃龍蝦鮑魚佛跳牆,偶而多吃點清燉蘿蔔湯,不表示會就此改口換味。當滿街都是珍珠奶茶手搖飲料店,突然出現一家英式玫瑰茶品味館也可能會特具吸引力。卻不能直接推論:去英式玫瑰茶品味館的一定是喜歡莎士比亞的藝文人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婚禮的那一天 平淡無奇的日子裡,因為你的出現,我開始期待明天。 我認識你的時間不完美卻最美,在最好的年紀與你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回憶。我想我們真的很適合,你的每個瞬間我也都沒錯過,只不過我們太相愛了…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talkspace.blogspot.com) 劇照 「嗨
Thumbnail
《真愛每一天》是個既浪漫幸福,又對生命充滿深思的故事。主角最終不僅獲得完滿的愛情、婚姻、與家庭,也與父母和手足之間,有著親密的互助關係。主角母親心中所設定,與他兒子結婚的理想女性,必須是有思想、有理念、有個性、又能說服他的兒子的女人,而不是一個軟弱聽話的女傭。
Thumbnail
《半生緣》是我看得很痛苦的一本書。並不是因為不好看,而是:第一,劇情很瑣碎;第二,我在翻開書前早就被爆了大雷;第三,對白中充斥著各種可怕的傳統觀念,看了渾身不舒服。 但其實如果「令人不適」是這故事的宗旨,那的確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都說《半生緣》是恐怖小說,張愛玲就是恐怖小說家無誤。
Thumbnail
【《破風》電影心得:你最大的敵人,一直都是自己,放棄不難,堅持很酷。成為無限賽局的大贏家】 《破風》於2015年8月上映🚴‍♀️🚴‍♂️ 將這部電影獻給所有為夢想不斷打拼的人😎 溫馨提醒以下內容會談及劇情🤩🤩 歡迎點入連結進行閱讀👇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5/13(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我們總把過往當成一面鏡子,並試圖在其中投射未來的目光,找尋屬於自己的真實。但人們往往會遇到寺山修司提到的困境:「從前存在的自己;現在存在的自己;未來存在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在哪裡?」
Thumbnail
「六月民主運動」串連韓國上百萬人的支持,市民上街吶喊、車輛司機聯合按喇叭抗議等團結的展現即使現在看來也相當不容易。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婚禮的那一天 平淡無奇的日子裡,因為你的出現,我開始期待明天。 我認識你的時間不完美卻最美,在最好的年紀與你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回憶。我想我們真的很適合,你的每個瞬間我也都沒錯過,只不過我們太相愛了…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talkspace.blogspot.com) 劇照 「嗨
Thumbnail
《真愛每一天》是個既浪漫幸福,又對生命充滿深思的故事。主角最終不僅獲得完滿的愛情、婚姻、與家庭,也與父母和手足之間,有著親密的互助關係。主角母親心中所設定,與他兒子結婚的理想女性,必須是有思想、有理念、有個性、又能說服他的兒子的女人,而不是一個軟弱聽話的女傭。
Thumbnail
《半生緣》是我看得很痛苦的一本書。並不是因為不好看,而是:第一,劇情很瑣碎;第二,我在翻開書前早就被爆了大雷;第三,對白中充斥著各種可怕的傳統觀念,看了渾身不舒服。 但其實如果「令人不適」是這故事的宗旨,那的確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都說《半生緣》是恐怖小說,張愛玲就是恐怖小說家無誤。
Thumbnail
【《破風》電影心得:你最大的敵人,一直都是自己,放棄不難,堅持很酷。成為無限賽局的大贏家】 《破風》於2015年8月上映🚴‍♀️🚴‍♂️ 將這部電影獻給所有為夢想不斷打拼的人😎 溫馨提醒以下內容會談及劇情🤩🤩 歡迎點入連結進行閱讀👇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5/13(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我們總把過往當成一面鏡子,並試圖在其中投射未來的目光,找尋屬於自己的真實。但人們往往會遇到寺山修司提到的困境:「從前存在的自己;現在存在的自己;未來存在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在哪裡?」
Thumbnail
「六月民主運動」串連韓國上百萬人的支持,市民上街吶喊、車輛司機聯合按喇叭抗議等團結的展現即使現在看來也相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