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刻意學,一年頂十年 | 書評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喜歡的事和賺錢的事如何兩全?職場贏家從不優先考慮興趣,他們怎麼學、怎麼正確選擇?

raw-image

更多書評好文,歡迎到FB按讚追蹤《SeiferTalks 個人議見



《刻意學,一年頂十年》作者是孫瑞希,於2020年10月27日由大是文化出版。本書的副標題為「喜歡的事和賺錢的事如何兩全?職場贏家從不優先考慮興趣,他們怎麼學、怎麼正確選擇?」,因此可以輕易地知道:本書主題在於職場選擇與相關的生涯規劃。

本篇書評同樣先將書中精要綜整成三大部分,接著再分享我的個人看法。在字數與篇幅方面,我仍嘗試控制在二千五百字內。覺得還希望再討論的朋友,可以透過粉絲頁與我開的書籍社團討論。

本書在許多方面都有別於西方眾多職場或生涯發展書籍;後者經常鼓吹「要追隨自己的心」、「跳脫舒適圈」、「勇於轉換跑到」等信念。到目前為止,我只看過歐美作家Cal Newport的《深度職場力》(原文書名: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Why Skills Trump Passion in the Quest for Work You Love”)與本書有相近的觀點。簡言之,作者孫瑞希不僅不希望讀者輕易跳出舒適圈(反而應該待著),更不建議依照自己的喜好找工作或換工作。這在「follow/believe your mind/heart」大行其道的今天,顯得特別突出,也就值得一談。

一、不要輕易離開你的「舒適圈」

此一觀點雖然出現在本書的中後部分,但因為與目前市面上多數職場雞湯類書籍大相逕庭,所以特別先挑出來介紹。作者是這麼說的:

……無論做什麼工作,你都要遵循核心競爭力原則。所謂核心競爭力,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件事一百個人做,你能處在前十名。如果你能找到一兩件這樣的事,這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你很擅長它,它就是你的舒適區,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它。你不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從引述中可見:作者認為的舒適圈、或者說「判斷是否為舒適圈的方法」並不是以職位或工作「涼不涼」、「輕不輕鬆」衡量,而是「現在做的工作是否為你所擅長的?」如果作為一個企劃,不管在編寫、製作簡報、乃至上台發表你都能輕而易舉、信手拈來即成佳作,那才算是本書所謂的「舒適圈」。這樣的舒適圈不該輕易離開的原因有二:第一,你是公司或者該行業的前十名,獲得了一定的賞識。在此基礎上想要升遷加薪都比較容易。第二,因為對你來說簡單上手,所以你會有更多時間去學習或衝刺副業(或者想投入的領域)的學習與開展。在「舒適圈」領得到生活溫飽甚至餘裕的薪資,能夠讓你更安全地準備其他方面或下一階段。

二、想得到你要的東西,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作者的第二個重要觀點,就是本段的標題。此話非出自孫瑞希,而是股神巴菲特的好友Charlie Munger所說。從此,作者延伸出的看法是: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想要一個滿意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實力的匹配。如果你的實力匹配不上你要的東西,就要做減法,找到你最想要的那個東西,其他的則要戰略性放棄。人生最無奈的不是實力不夠,而是你想要的太多,這才是最壞的開始。
……比找到興趣更重要的,是經營興趣。我們對工作不感興趣,很多時候,不只匹配的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無法從現在的工作中獲得成就和價值。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沒有成就感和價值感就越不喜歡,越不喜歡就越沒有成就感和價值感。

這裡作者點出兩個一般人無法找到「自己覺得」適合自己的工作的真正原因:能力不夠,以及無法符合自身的價值觀。但其實仔細品思,其實就是一點為主:你的能力無法勝任你想要的工作。

我其實就是一個例子。雖然我與內人同時去上了半年資策會的JAVA全端程式設計師訓練班,但由於從文科轉理科的跨度太大(思維方式還沒跟上),以及學成之後的練習不夠(她選擇直接進入軟體工作,我則選擇先創業),所以即便我始終羨慕那些可以靠著一台筆電當「數位遊牧民族」的自由人、又或那些可以在家靠程式設計接案謀生的極客們(Geeks),但我的實力仍無法讓我獨立完成一個薪酬能與我在立法院當國會助理或者行銷公司相當的專案。

我非常喜歡也嚮往那樣的職業生活,但是我的能力不匹配。這跟大環境或小環境其實都沒有關係,追根究柢就是我能力不夠。而與我的情況類似、甚至是大多數人的情境是:「不喜歡」現在的位置,但也不知道能做什麼、或者轉職之後才發現自己還是不滿意。對此,作者同樣給予類似的看法:

正確的職業選擇來自清晰的自我認知,所以在出發前,要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價值觀、據此鎖定是配度較高的職業領域。……有時候,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不是由於工作不適合你,而是你的技能水準達不到工作標準,而導致職業適應力出了問題。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換工作,而是修練技能。

因此,在轉職、或者說跳離你現在的舒適圈前,最好能找機會「試試水溫」。先累積一些期望轉入的領域的作品,展示給他人、最好是該領域的專業人士評估。如果獲得了認可再跳。另外,對於現在工作的「不喜歡」,也很有可能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所以才會不斷遭受挫折。嘗試給自己也給當前工作一點時間和機會,努力讓面對現職所需的專業度往上提升,或許就能夠產生足以讓你持續下去的成就感,也就能開始喜歡了。

三、培養能力的方式,推薦使用「衝刺思維」

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事「衝刺思維」。

簡單來說,衝刺思維就是一種在衝刺階段中,不斷交換替代工作並交付階段性成果的思維方式。你要學習一項新技能。你可以把一段固定的時間當作衝刺期,在衝刺期結束時交付成果。……當你把階段性衝刺的成功公開交付後,透過外界的回饋,不斷對這個成果進行優化。接下來開始新一輪的衝刺。……而階段性的成果交付,也能讓你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知曉自己習得的技能是不是市場需要的。

這裡,我認為作者是將《精實創業》的「最小可行性方案/產品」(Minimum Valuable Product,以下簡稱『MVP』)觀點借用到職場生涯發展、甚至是新技能的學習上。根據MVP概念,新產品應該儘快有一個「可以讓顧客使用」的版本,然後透過可能看起來粗糙但「功能皆具」者(注意,得是『完整可用』的成品,而非半成品),多收集使用者的回饋意見,然後再儘快將符合用戶期待的改善投入創造下一個版本。如此快速迭代,直到產品的質量符合市場的普遍要求。

應用在職場發展上,特別是你想轉往的領域所需的新技能;你應該快速地學習,直到可以獨立完成並獲得階段性成果,繼而可交付給該領域專業人士評估、或給你的顧客。他們必然會有批評指導的反饋;你得抓緊這些反饋持續精進,直到該領域人士認為你的能力已經足以勝任(進入之後的持續提升仍屬必要)。

塑造衝刺思維,需要四個步驟:1.建立最小可交付意識:……它要能拿得出手,又不至於耗費你太多資源,也無須搞得很複雜。…2.詢問回饋,交互替代升級…3.遷移資源或技能:在衝刺階段,不要忘了盤點一下,你原來的資源和技能有哪些可以遷移到現階段的工作任務中?…4.進行覆盤:階段性衝刺結束後,你得問問自己:「我從這一階段的工作任務中學到了什麼?這次的階段性成果和我當初預想的有無差異?下一個衝刺階段需要注意什麼、提升什麼?」這種有系統的覆盤,能夠幫你校正方向,也可以時刻提醒你去深度思考一些方案策略的利弊。

接下來,我想談談對這本書的看法

一、實力夠與有真本事能給的穩定,比喜不喜歡重要

本書其實是由十數篇小的專題文章所組成,很有可能是作者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集結而成。但這都不影響本書對於職涯的深刻觀察與洞見。孫瑞希直接且犀利地點出了大多數人不想或不敢面對的事實:是自己能力不夠,而不是運氣不好。

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我非常認同作者的看法。轉職或者成為Freelancer成功與否,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沒有「存夠讓別人看見自己能力」的積蓄。任何轉職或gap years,在能力獲得新領域的領導者欣賞之前,都必然有一段得默默打磨自己能力的時間。如若跳槽之後的薪水夠敷使用還好,最擔心的就是存的錢在有點成績之前就用完,不得已又得重新在自己原本「不喜歡」的職場中求職。所以作者才會與潮流相反地建議:不要輕易跳離舒適圈。因為舒適圈至少給了你穩定。穩定中求發展,才是最好的作法

二、興趣引發學習,或者學習成就興趣,依然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本書傾向「不以喜好作為求職的出發點」;

……求職時要不要把興趣愛好作為職業方向,你可以透過以下三個問題來澄清:這個愛好是消費型愛好還是生產行愛好?我能否作為專業選手參與競爭?把這個愛好變成職業以後,能不能養活自己?

所謂消費型愛好,「以消費有價值的事情為基礎」;例如,旅行、看電影。生產型愛好,是「以產出價值為基礎」,例如:你喜歡從事的職業。

這無疑是一種打「安全牌」的思維。但是,興趣愛好能夠提升人的衝勁與意志力,這兩者在職業發展上同樣重要。人生是否只能先打安全牌?討論的空間仍然很大,而兩方面的經典案例都有很多。

我個人的看法是:30、35歲、或者結婚有小孩以前(前提是你讀完碩士大約24歲),在「一人吃飽全家吃飽」的情況下,多方嘗試與探索是絕對、也必然是好的。因為你最大的憂患只有自己。你若能肯吃苦、目標性強、甚至創意也不錯,走上創業這條路都不是問題,甚至也有加分的可能。

但若你已然過了社會普遍觀感中允許放飛自我、勇於嘗試的年歲,或者開始要負擔起「上有高堂,下有小兒」的重擔,一個負責任的期許恐怕就是依循本書作者所言:「……人或企業最重要的事擁有只有一件,那就是思考『何為正確』。而判斷正確的標準,不應是無休止的關注著自己,應該要讓自己更關注他人。」不要隨意跳離「舒適圈」或「安全區」,直到你的能力支持得起(或付得起)你的興趣或野心。

我非常推薦《刻意學,一年頂十年》給各位,一如前一本《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本次書評的書籍相當值得借閱或購買。人,對於合理化自己的不理性衝動相當在行,此時就需要借助這類冷靜到或許會刺到讀者痛點的書來警醒。如果你正處在是否要轉行、或者是否要追隨自己的夢想與熱情而前進,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阻尼器」,讓你慢點關上對現在工作的大門,也讓你慢點打開對未來職涯發展的入口。

更多好文書評,歡迎到FB按讚追蹤《SeiferTalks 個人議見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O型全通路時代26個獲利模式

洞見趨勢 | 書評

電商人妻:社群圈粉思維 | 書評

在家工作:從職場裡自由,在生活中冒險的個人實踐 | 書評

這個點子有搞頭嗎?網路創業大師讓你的點子變現金 | 書評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 | 書評

書評 |《帶領遠端團隊》

書評 |《暢玩一人公司》

書評 | 《這一天過得很充實:成功者黃金3時段的運用哲學》

書評 |《社群假象:不要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

書評 | 《成為職業作家一定要知道的50件事》

書評 | 《小眾,其實不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iferTalks的沙龍
53會員
19內容數
FB粉絲頁:SeiferTalks 每日一篇書評,為的是從最基本的寫作開始打磨自己的創作能力,同時與群眾分享自己的評論和觀點。在累積到第100篇的時候會: (1)將所有文章同步到WordPress (2)錄製Podcast,方便隨時用「聽的」 一切都為打造個人自媒體品牌而努力。歡迎給予鼓勵與支持:)
SeiferTalks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5/11
我個人對本書是持推薦的態度。在閱讀書籍的注意力日漸稀缺的情況下,作者以小冊形式創作,面面俱到地傳遞建立個人品牌的重要性,的確可以讓人們有意願嘗試一讀(因為夠簡短)。此外,該書從作者自身經驗和眾多案例出發,也更具說服力。相當值得想要開始打造個人品牌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1/05/11
我個人對本書是持推薦的態度。在閱讀書籍的注意力日漸稀缺的情況下,作者以小冊形式創作,面面俱到地傳遞建立個人品牌的重要性,的確可以讓人們有意願嘗試一讀(因為夠簡短)。此外,該書從作者自身經驗和眾多案例出發,也更具說服力。相當值得想要開始打造個人品牌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1/02/09
我非常推薦各位去借、最好是買這本書回家。每當你感到疲乏、無法堅持每天創作時,翻翻本書,你多半能再次找到動力,以及最直接與最實際的方式,那就是寫作。
Thumbnail
2021/02/09
我非常推薦各位去借、最好是買這本書回家。每當你感到疲乏、無法堅持每天創作時,翻翻本書,你多半能再次找到動力,以及最直接與最實際的方式,那就是寫作。
Thumbnail
2021/01/25
本書的重點可以用一段話說明:「在個人與小家庭消費比率高漲的時代,中小零售商想要成功突圍,就必須靠『各店個性化』、『公司組織扁平化』、『有效收集並以所在地點消費數據為依歸』、以及『強而有力的採購效率』。」
Thumbnail
2021/01/25
本書的重點可以用一段話說明:「在個人與小家庭消費比率高漲的時代,中小零售商想要成功突圍,就必須靠『各店個性化』、『公司組織扁平化』、『有效收集並以所在地點消費數據為依歸』、以及『強而有力的採購效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也許曾有幾十個人基於好心,告訴你該怎麼生活,如何做生涯抉擇,或是讓自己快樂。當你走進書店的勵志書區,也可以發現一大堆教你如何改善生活的書。但直覺告訴你,不是每一本書說的都是對的。那你該怎麼分辨哪些是好的建議,哪些是垃圾呢? 作者簡介 作者以破壞式創新的商業想法,幫助過很多企業轉型和成長,而作
Thumbnail
也許曾有幾十個人基於好心,告訴你該怎麼生活,如何做生涯抉擇,或是讓自己快樂。當你走進書店的勵志書區,也可以發現一大堆教你如何改善生活的書。但直覺告訴你,不是每一本書說的都是對的。那你該怎麼分辨哪些是好的建議,哪些是垃圾呢? 作者簡介 作者以破壞式創新的商業想法,幫助過很多企業轉型和成長,而作
Thumbnail
書籍資訊 作者:八木仁平 譯者:許郁文 類別:商業理財>成功法>生涯規劃 出版: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月初版 遵循三大步驟,找出未來30年都適用的工作方法:熱情X才華X價值觀=真心想做的事(天職) 目錄綱要 Chapter1: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 Chapter2:為什麼會
Thumbnail
書籍資訊 作者:八木仁平 譯者:許郁文 類別:商業理財>成功法>生涯規劃 出版: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月初版 遵循三大步驟,找出未來30年都適用的工作方法:熱情X才華X價值觀=真心想做的事(天職) 目錄綱要 Chapter1: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 Chapter2:為什麼會
Thumbnail
現在的職場已經沒有絕對的「穩定」,只有穩定的能力,不會有穩定的工作,「終身學習」已經是每一個職場人應該具有的標準配備
Thumbnail
現在的職場已經沒有絕對的「穩定」,只有穩定的能力,不會有穩定的工作,「終身學習」已經是每一個職場人應該具有的標準配備
Thumbnail
關於工作的選擇, 我自己一直都是走“追隨熱情” 的路線, 我相信這是比“穩定”、”名聲好”、”未來發展好”、”薪水高於市場”這些考量更能發展出長遠職涯的思考方式。因此,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 我覺得很好奇, 為什麼叫人別做熱愛的事呢?
Thumbnail
關於工作的選擇, 我自己一直都是走“追隨熱情” 的路線, 我相信這是比“穩定”、”名聲好”、”未來發展好”、”薪水高於市場”這些考量更能發展出長遠職涯的思考方式。因此,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 我覺得很好奇, 為什麼叫人別做熱愛的事呢?
Thumbnail
首先作者說明技能思維與熱情思維的差別,再以大量範例主張技能思維的優點與常見的迷思與可能落入的陷阱。 「熱情思維」 vs 「技能思維」 「熱情思維」強調世界能提供你什麼。 「技能思維」強調你能為世界提供什麼,我如何把自己變得很厲害! 並厲害到沒人可以忽視你!
Thumbnail
首先作者說明技能思維與熱情思維的差別,再以大量範例主張技能思維的優點與常見的迷思與可能落入的陷阱。 「熱情思維」 vs 「技能思維」 「熱情思維」強調世界能提供你什麼。 「技能思維」強調你能為世界提供什麼,我如何把自己變得很厲害! 並厲害到沒人可以忽視你!
Thumbnail
職場上的古典難題,到底該選擇我們熱情之所在,還是依照自己的專業能力做選擇? 社會新鮮人難免有這樣困惑,久待職場的人更是抱持這疑問在心中悶燒枯竭,到底什麼樣的選擇對自己有幫助?假如選擇不同,是否可以換來更高的成就?
Thumbnail
職場上的古典難題,到底該選擇我們熱情之所在,還是依照自己的專業能力做選擇? 社會新鮮人難免有這樣困惑,久待職場的人更是抱持這疑問在心中悶燒枯竭,到底什麼樣的選擇對自己有幫助?假如選擇不同,是否可以換來更高的成就?
Thumbnail
我非常推薦《刻意學,一年頂十年》給各位,一如前一本《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本次書評的書籍相當值得借閱或購買。人,對於合理化自己的不理性衝動相當在行,此時就需要借助這類冷靜到或許會刺到讀者痛點的書來警醒。如果你正處在是否要轉行、或者是否要追隨自己的夢想與熱情而前進,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阻尼器」。
Thumbnail
我非常推薦《刻意學,一年頂十年》給各位,一如前一本《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本次書評的書籍相當值得借閱或購買。人,對於合理化自己的不理性衝動相當在行,此時就需要借助這類冷靜到或許會刺到讀者痛點的書來警醒。如果你正處在是否要轉行、或者是否要追隨自己的夢想與熱情而前進,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阻尼器」。
Thumbnail
在思考人生目標前,先看看這本「深度職場力」。 在訂定OKR之前,先查查李柏鋒老師是不是有開課!
Thumbnail
在思考人生目標前,先看看這本「深度職場力」。 在訂定OKR之前,先查查李柏鋒老師是不是有開課!
Thumbnail
我想,這就閱讀最大的價值吧?而這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確實可以幫上一點忙。 作者不會在一日就改變了你的人生,但可能會在你讀完後,影響你未來每一日衡量自己人生的每一個思維與選擇。
Thumbnail
我想,這就閱讀最大的價值吧?而這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確實可以幫上一點忙。 作者不會在一日就改變了你的人生,但可能會在你讀完後,影響你未來每一日衡量自己人生的每一個思維與選擇。
Thumbnail
資方被迫改變,勞方主動轉變,從中適應並挖掘好處。 漸漸地出現一人多職、一人多角的社會,記得幾年前曾經在TED上看過一段演講,他說有些人就是沒辦法選擇興趣,他的興趣太多元了,但常常也做一陣子就放棄,覺得自己沒有天賦,再換下一個,這樣的循環無止境,但演講者是相信就是有些人有多重天賦,應該要持續下去,當時
Thumbnail
資方被迫改變,勞方主動轉變,從中適應並挖掘好處。 漸漸地出現一人多職、一人多角的社會,記得幾年前曾經在TED上看過一段演講,他說有些人就是沒辦法選擇興趣,他的興趣太多元了,但常常也做一陣子就放棄,覺得自己沒有天賦,再換下一個,這樣的循環無止境,但演講者是相信就是有些人有多重天賦,應該要持續下去,當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