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講到,醫學生選科時除了
專業知識,也會考量科別
生活型態。一般傳統認知的醫師是四大科(或五大科)的醫師,包含
內科、
外科、
婦產科、
兒科(加上
急診就是五大科),簡稱
內外婦兒急。
這幾個大科通常就是所謂的「不爽科」,也就是最累、最操、生活品質最差的科。話雖這麼說,這邊還是要替五大科平反一下:在一些人力充足的醫院,還是能夠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及合理的值班數,並不是走這些科別就一定那麼地獄;尤其是婦產科和兒科,住院醫師通常人力充足,病人情況也相對穩定(至少跟內外科比起來穩定很多哈哈哈),生活品質和工作品質通常不差;急診雖然一線處理病人,但工作型態是拆炸彈(檢傷、分辨出危急的病患),下班後就可以完全交班給接班的人,不會像四大科這些有病房的科別,一年四季都不見得能夠真正的下班。
這裡面的醫護人員大概包含麻醉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外科醫師以及刷手護理師(我看得真仔細哈哈哈)
什麼叫「爽科」?「小科」就一定爽嗎?
其實沒有人明確定義過哪些科別可以被稱為爽科,但通常就是指沒有五大科上述情況的科別。
五大科以外的科別都叫做「小科」(醫院裡的專科族繁不及備載,請自行查詢~);小科在醫院的工作內容並不一定輕鬆,例如精神科、復健科、家醫科,除非出來診所開業,否則在醫院顧病房、值夜班、看診一樣都少不了;至於一般認為的爽科,以下我隨意舉幾個例子:
- 核子醫學科:通常沒有病房、準時上下班,但做檢查會吃到一點輻射劑量
- 病理科:不接觸病人,但在醫學中心可能要處理很多檢體(做很多手工)、看很多切片還有趕著發很多報告,雖然準時上下班,但上班不一定爽
- 放射腫瘤科:通常沒有病房、準時上下班,但需要看門診、要一線治療病人
- 放射診斷科:在醫學中心可能會有很多報告要打、很多侵入性檢查要做,雖然通常準時上下班,但上班不一定爽,而且偶爾要值班
- 五官科:即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五官科的住院醫師訓練其實並不爽,有病房所以也要值班,但病患大多是輕症和術後傷口照顧;耳鼻喉科在醫學中心則要開刀和照顧頭頸癌病人,相當辛苦
看完以上介紹,是不是覺得爽科其實也沒多爽呢?(笑)
其實住院醫師訓練,小科不僅不一定爽,有時反而比大科更累,比如說五官科,住院醫師名額少,往往一脈(或兩脈)單傳,所以值班和平日就要一個人顧全院的急會診;以前我在實習的時候覺得來急診看會診的各科別醫師中,氣色看起來最差的大概就是眼科總醫師了(笑)。順帶一提,五官科住院醫師的薪水可是出名地低…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麼多醫學生還是要搶進小科?
放遠眼光,住院醫師訓練大概四到六年,在這之後我們一輩子過的就是主治醫師的生活。開業醫(即診所醫師)當中最能夠輕鬆賺的,大概就是能夠邊做本業邊做醫美的五官科了;另外,有醫師父母在開診所的醫學生,拿到醫師執照不需要開業成本直接接下父母的診所看看感冒開開藥,也是很輕鬆的一條路(階級複製隨處可見啊…)。至於其他耗材跟儀器自費項目很多的科別也算好賺,這就包含了心臟內科、所有外科系、復健科和放射診斷以及放射腫瘤科。最近健保局提出的自費醫材差額上限就跟這個有關,有興趣多了解這個議題的人,我推薦志祺七七這部影片:
所以放射腫瘤科到底算不算爽科呀?
終於要回到我的本科!(笑)
個人認為,跟其他科別相比,放腫科確實算爽科,生活和工作作息正常、病患情況通常相對穩定,但它有個非常大的缺點(雖然對我來說不是缺點,但對很多還不確定方向的年輕醫師應該是),就是一輩子綁定醫學中心。待在醫學中心伴隨而來的是醫院對學術成果的要求以及升等壓力,而這樣的性質確實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題外話,其實國外有專門只做放射治療的醫療單位,已經很類似診所的概念;但在小小的台灣走放腫,除非願意到較偏遠的區域醫院服務,否則接下來數十年大概就注定待在醫學中心了。
總而言之,過得爽不爽真的見仁見智;適合你的工作和生活型態不見得就適合別人。祝福大家都找到自己愛的工作,並愛己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