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心上的刺青》(Tattoos on the Heart: The Power of Boundless Compassion)這本書時,好多次激動得無法繼續讀下去。一方面被作者精彩又身歷其境的文筆所感動,一方面又感傷——即便在台灣的今天,還有多少青少年像楚浮拍攝的電影《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裡那個孩子一樣,在大人誤解與嚴厲對待下,一步步走向不歸路。
我小時候家住萬華,讀老松國小,有許多同學家長就是流氓黑道,有一位甚至小學還沒畢業就在全家遭遇黑道火拼而消失。可是因為我是班長,跟班上五十多個同學都還算熟,覺得那幾位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其實一點問題也沒有,只要把他們當朋友,尊重他們,那些人反而特別有義氣。
看著葛雷格里神父所寫的故事,童年玩伴的身影又浮現心頭,真希望所有的老師或家長都能看到這本書,能提醒我們找到對的方法與那些特別的孩子互動。
曾經有社會學的調查研究發現,在我們社會中的大企業家,大冒險家或大政治家,與那些混黑道的流氓一樣,在青春期時都多少有些叛逆,因為滿足他們內心渴望或驅動他們的動力是類似的。他們有自己想法、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付諸實踐。相對於其他敢怒而不敢言、人云亦云的孩子,那些特立獨行的孩子,不就是大人眼中的叛逆嗎?
若是能理解這樣的孩子、陪伴他們,讓他們將精力放到對的方向,就會成為引領社會進步,帶來貢獻的精彩人物;可是若一昧地貼標籤、嚴刻地對待他們,也許未來就多了許多反社會分子。
這些特別重視義氣的孩子,也突顯出青少年大腦裡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還沒發展成熟時,一個人的行動與決策是受情緒所左右的。不是他們不想做對的事,而是他們沒有辦法,因此非常容易被他們成長的環境影響。若是他的家人、街坊鄰居都是反社會份子,那麼要一個孩子超脫環境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除非用更大的耐心與包容,以及有好的典範與學習的對象建立他們對未來的信心。
除了環境的影響之外,為什麼那麼多孩子被誤解 ?他們的心聲為什麼很不容易被大人聽見?
孩子之所以叛逆,是不是心聲沒有被大人聽見?
我常常提醒父母師長,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強,但是表達能力很差(我所說的表達是指大人習慣的言語敘述)。感受力強來自於物種演化過程賦予的天生能力,或許因為物種要在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上存活很不容易,必須時時刻刻注意周邊是否有敵人出現,到處尋找獵物填飽肚子;因此在經過演化淘汰下,物種天生對周遭環境變化是很敏銳的。
人除了擁有逃避敵人與覓食的能力之外,因為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也演化出「鏡像神經元」,讓我們可以透過模仿來回應出現在我們周圍的人事物。這種天賦的感覺能力,使得古往今來有許多民間傳說都認為孩子可以「看見」我們大人看不到的那些「東西」。
這些孩子擁有的能力,隨著人類的成長,逐漸把絕大部分的心神用在讀書識字,語言溝通等等後天的認知學習,先天的敏銳感知就逐漸消失了。作者在書中以無數的例子不斷提醒我們,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障礙的主要來源了。的確,我們要信任孩子,另一方面也要更有耐心體察孩子的心情,不要武斷,甚至粗暴地認為孩子不懂事,孩子就是調皮就是愛搗蛋。
有許多青少年都曾表示,如果父母知道他們與同儕互動的情況,一定會嚇死。當然,這裡所謂的嚇死不全然是負面的,而是父母眼中天真無邪的乖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成熟,也懂得許多我們不了解的事情。對於十多歲的青春期,父母的態度常常是很矛盾的。早上嘮叨著:「都這麼大了,還不知道自己的襪子放在那裏?」到了晚上看電視新聞時卻又變了:「你還這麼小,小心外面有很多壞人!」
16、17歲或許在我們眼中還是毛頭小孩,可是唐太宗李世民鼓勵他父親叛變隋朝,並且率領大軍打下大唐江山時才17歲;經過多年征戰,最後建立橫跨歐亞非大帝國時的亞歷山大,也不過20多歲。我們都知道,現代的孩子隨著時代進步物質愈加豐盛之下,不管生理或體格發育,以及在知識累積上,一定比古代人強。可是以前十多歲的人可以做很多事,但是現在的家長卻認為他們還是一個必須受保護什麼都不能做的孩子。
我們要學會重新相信孩子,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所有圖片來源:wikipedia CC BY public domain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