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故事革命-最完整的寫作資料庫 上一篇說到《囍宴》如果只能選一場戲放給大家看,我會選擇最後一幕。但如果可以多選一場呢? 第一名往往很好產生,第二名的廝殺常比第一名難上百倍。 我想我會選擇,同性戀兒子「偉同」去叫將軍老父下樓吃早餐這一場。 當時「偉同」必須上樓去請父親下來吃早點,老父親正歪頭睡在椅子上。到這裡為止,還是很正常的家庭生活。 在偉同心中,卻掀起了一場驚濤駭浪。 偉同先是小心翼翼、不發一語繞著睡著的老父親移動,觀察他的睡姿,接著偉同面色凝重地緩緩伸出一指,放在老父親的鼻子下,探測著他的鼻息,感受到還有呼吸後,才出聲呼喚父親醒來。 一般來說叫父親吃早餐,父親卻在椅子上睡著,應該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我們觀眾跟隨著偉同的視角走,從他的動作,我們可以看見,偉同看著自己父親睡著的第一時間,竟然懷疑他父親是不是死了。 為什麼偉同會產生這樣的懷疑?或者說是這樣的念頭? 說穿了,就是偉同被逼急了。當時他正因為父親不斷催婚,讓他這個同性戀必須假結婚來隱瞞,他痛苦、焦慮、不安。所以他心中萌發了矛盾的念頭: 「如果父親不在就好了。」 所以,探鼻息的動作,正反應了他的這個想法。與其說他是擔心父親死去,不如說是潛意識的他,希望父親消失可以連帶讓他多年的壓力也消失。 這看似簡單的一場戲,卻輻射出了偉同肩上巨大的壓力。 還有李安與蔡康永肩上巨大的壓力。 提到李安早期的電影,總是不免圍繞著「父親」這個主題,相對於追求電影藝術的李安,李安身為校長的父親,也等同類似偉同父親一般,是個將軍/校長+父親的雙重威嚴形象。 子對父的「敬愛」之情,「敬」比「愛」多得太多。 李安則與偉同一般,身上都有一塊父親不太樂意接受的原罪,偉同是「同性戀」,李安則是「拍電影」。 他們同樣愛著父親、怕著父親,又希望父親可以接納自己。 這是李安的壓力,那蔡康永呢? 曾在一集《康熙來了》,蔡康永談到《鋼鐵擂台》的結局時,他突然有感而發: 做兒子的人,可能長期一生都會處於那種,跟自己的老爸有一個很微妙的關係。就是又想證明給他看⋯⋯可是你如果有一天真的證明了,你比你爸⋯⋯ 說到這,蔡康永眼淚奪眶而出,難以再說下去。 我好想知道,讓他哽咽的是什麼呢? 有時候,我也想過,現在的我是不是能讓自己的爸爸驕傲?有沒有從一個不被認同、為我擔憂的心態,轉變為可以證明給他看:「雖然你當初不認同,但我現在過得不錯。」甚至是更得意的:「我現在過得比你更好。」 但很殘酷的。 證明「我是對的」,往往反面也代表著「爸爸看錯了」甚至是「爸爸過時了」、「爸爸老了」。 這當然不是我想看到的情況。我們想證明給父親看:「即便我這樣也可以過得很好」,但我們從來無心與自己的父親站成了兩邊。 事實上,那更接近是一種前後的關係。 做兒子的人,一生難免追逐自己父親的背影,漸漸追上、再一步就能超越。 但,在並行甚至回望的一瞬間,當你意識到自己終於超越了自己的父親,驕傲、感嘆、不捨與無奈同時湧上,會讓你視線模糊,不忍凝視。 更殘酷的是—— 萬一有天,你終於可以證明了,但爸爸卻永遠無法知道了。這份他對你擔憂與不諒解,是不是也將永遠封存在他的記憶中,永無消融之日。 這是一種很深沉的哀傷。 蔡康永在2001年39歲時,首度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他的父親離開他時,他38歲。而2004年起他主持起《康熙來了》,整整12年。 我好想知道,讓他哽咽的是什麼呢? 我想,兒子們,要的從來不是「證明」,而是「接納」。不是那種我對你錯的位置,而是一種「不管我的情況好壞,你都支持我」的關係。 故事裡,將軍最後的接納。讓偉同與男友賽門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現實中,李安父親最終的支持,讓我們有幸得到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但遺憾的是, 節目上,蔡康永那段話的後半部分,他始終沒有說完。 上百篇教學文章請點:故事革命文章目錄 封面圖片來源:CT Snow @ wikipedia by c.c 2.0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