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歌、饒舌、搖滾俱全:波斯語流行音樂的演進

2016/12/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第一首認識的波斯語情歌,是大學時在波斯文化研究所粉專上看到的。研究所有次特別舉辦了一場活動,合唱著名的70年代波斯情歌:眾心之王(King of Hearts,波斯語:سلطان قلبم)。

 

這首歌來自於1968年一部同名電影,由當時家戶欲曉的流行歌手Aref Arefkia演唱。1953年伊朗爆發政變之後,積極爭取經濟政治獨立的摩薩德(以色列情報局),被CIA(中情局)策動的政變推翻。於是巴勒維國王班師回朝執掌大權,開始大力西化跟改革、實行專制統治,類似於台灣的戒嚴經濟發展時期。

 

〈Aref - Soltane Ghalbha〉原唱版本

 

1960、 70年代是伊朗西化和經濟發展最雷厲風行的時刻。拜高油價之賜和當時巴勒維國王決定向西方學習,伊朗經歷了一段巨大的文化爆發期,各種學習西方(特別是法國,註)的作品橫空出世,誕生了數位至今仍極具經典的歌手,Aref是其中之一。

 

西化政策讓流行樂蓬勃發展

 

巴勒維是國王,而伊朗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國王在執政時決定西化、世俗化(學隔壁的土耳其),在意識形態上強調伊斯蘭時代傾向於波斯帝國時期;因此巴勒維國王的做法跟伊斯蘭傳統價值有相當的分野。

 

流行音樂能蓬勃發展,除了政府的西化政策,還有新科技的引進。1954年發明攜帶式的收音機,1958年引進電視(當時是私人的商業電視台),1969年國有化之後整併成伊朗廣播電視台,這些都讓大眾有更多管道收聽最新的流行音樂。當時大部分的節目都還是黑白播映,一直到1978年才有正式的彩色節目。

 

這個時期的伊朗音樂受到爵士和搖滾的影響,傳統樂器、西方的管絃、交響樂團也扮演一定的角色。那時候的樂團和歌手極為受歡迎,幾乎出現在每集的雜誌封面,不僅開演唱會,也錄製錄音帶。

 

1953年~1979年這20多年之間,誕生了許多波斯語歌手,風格多元,許多老歌膾炙人口。除了Aref以外,大叔形象的還有EbiSiavash GhomeyshiHassan Shamaizadeh;女歌手有Leila ForouharGoogoosh,其中Siavash Ghomeyshi和Googoosh到最近幾年都還有作品問世。Siavash Ghomeyshi是大叔演唱的經典代表,如同Googoosh的MV走華麗風格,類似江蕙的天后級別。

 

伊斯蘭革命大翻轉

 

1979年是一個關鍵的轉淚點。因為巴勒維國王的專制統治日益殘酷和社會不公,伊朗爆發了革命,最後由什葉派教士出身的霍梅尼取得政權,從此轉為全球獨一無二的神權民主制。

 

甫經革命的伊朗立即180度轉向為極為保守的伊斯蘭社會,一切都要「伊斯蘭」。流行音樂不再合法、女性全部都必須包頭巾、許多西方的事物一下子變成禁忌。巴勒維王朝開放西化的風氣隨著巴勒維政權的凋零,全都遭到了批判與禁止。大量的伊朗人出逃海外,包括許多歌手,而這對正蓬勃發展的波斯語流行音樂造成嚴重的打擊。

 

加州成為波斯語音樂重鎮

 

這些移民、逃亡到海外的伊朗人,大部分選擇加州(特別是洛杉磯)為落腳之處。據估計,目前在加州的伊朗人和後代大約有80萬人,是除了伊朗本土以外最多伊朗人的地方。許多歌手在加州繼續他們的演唱生涯,加州的音樂風格對波斯語流行樂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伊朗人甚至在加州開設了兩家唱片公司營運至今。

 

剛開始的時候,加州的伊朗人盡力模仿巴勒維時代。加州的伊朗人一直帶有嚴重的懷舊情緒,懷念在伊朗的一切。音樂形式比以往更加西化,也因此被批評內容更加空洞。然而政治上的分隔——因為兩伊戰爭,美國和伊朗關係跌到谷底,讓海外伊朗人有家歸不得。

 

1990年,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伊朗國內政治風向開始改變,以及大批年輕人需要音樂的現實,伊朗政府稍微放鬆對音樂的管制。加州的波斯語音樂傳回伊朗本土,但伊朗本土反而回過頭去學洛杉磯風格,如此下去波斯語音樂只會越來越西化,讓當局很困擾;因此,有必要讓本土音樂人發展自己的創作,當局也好管理這些創作。

 

其中,嘻哈音樂自1970年代在美國崛起之後,也影響了波斯語流行樂的發展。2000年之後開始有一些年輕的伊朗人嘗試用波斯語來唱嘻哈,據聞是首先發展於伊朗本土。饒舌歌手Hichkas〈沒有人知道波斯貓〉(No one knows about persian cats)一曲,描述德黑蘭灰暗的生活,是波斯語饒舌的優秀作品。

 

Hichkas - Ekhtelaf HQ No one knows about persian cats-اختلاف سروش

 

2000年之後的伊朗樂

 

2000年之後,不管是在伊朗本土或在海外都有優秀的波斯語歌手;海外的音樂人人數和作品都高過伊朗本土,也是因為創作自由、表演機會更多的緣故。Mohsen Namjoo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歌手,擅長融合古典波斯樂器和現代音樂,頗富盛名,而且有時會跟其他樂團合唱。筆者非常震驚他波斯語可以唱成這樣,斷句總是斷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還沒有見過有其他歌手有這種唱法。

 

 

Mohsen Namjoo -Zolf bar bad made

 

在伊朗本土,儘管當局對文化創作有不少限制,伊朗人還是有本事創作出不錯的歌曲,而且地下樂團盛行。比如男子團體Barobax的音樂就曾被紐約時報的影音報導當作配樂,這個團體一直都在德黑蘭。有趣的是,這個團體的幾首歌當中MV裡面都有女性角色,但由於伊朗政府的限制,都只能由男性來扮演。

 

Barobax - Baba To Ki Hasty

 

與台灣相同,伊朗人的流行音樂形式極為多元,從深情的情歌、搖滾、饒舌等都有歌手耕耘,深受西方音樂文化影響的同時,伊朗人也試圖融入傳統樂器到流行音樂當中,但今天大部分的伊朗流行音樂仍以西方音樂為多。海外伊朗人的創作有點類似台灣流行音樂當年殺入中國大陸的狀況,被斥為「資本主義的靡靡之音」,然而音樂自己會證明其超越政府管制的強大穿透力。

 

波斯民族自古以來喜愛音樂、詩詞與舞蹈。儘管波斯語只有約一億的使用人口,在流行音樂的領域顯示出巨大的創作能量。各位讀者有興趣可以往下看我分享的一些私房歌單,如果有聽到什麼好歌,也歡迎分享。

 

推薦歌單:

Kiosk-Like a Bulldozer

〈Morteza Pahaei-Jadeye Yekarafe〉

〈Reza Pishro-Ghabrestoun Hip Hop〉

〈Mehrnoosh-Naro〉

〈Mohsen Namjoo-Toranj〉

〈Marjan Farsad-Khooneye Ma〉

〈Ali Azimi-Pishdaramad〉

〈Eendo-Boro Vaast〉

 

註:波斯自詡為中東高雅文化,因此波斯人選擇前往歐洲高雅文化的中心,法國。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編輯:葉菀菱

 

張育軒
張育軒
大學唸的是國際關係,赴倫敦大學學院(UCL)研讀政治理論。隨著阿拉伯之春的爆發開始專注中東局勢和了解中東各國,直至發現伊朗,那高原上的文明,被其豐富的內涵所吸引。文章散見於香港端傳媒、信報,台灣六都春秋,北京界面文化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