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一起來追劇|從「天方夜譚」一窺波斯和馬其頓的帝國路

2021/02/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天方夜譚」(又稱「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一個非常刺激的開端——一位國王因為撞見自己的妻子對一位黑皮膚的奴隸投懷送抱,經歷了種種六神無主的瘋狂狀態後,最後得了嚴重的「厭女症」,下令要自己的大臣每晚給自己帶一位女子當新娘,一起過夜後即將其處死,弄得王國裡的女子人心惶惶。最後,大臣的女兒自告奮勇成為國王的新娘,以解救王國內的其他女子。
聽聞自己的女兒自願入宮,大臣自然極力勸阻,但女兒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最後,終於如願成為國王的新娘,而且巧妙地以每晚講述一個「明天待續」的「睡前故事」的方式讓國王對聽故事上了癮,沒法下令殺她,就這樣,在經過一千零一個夜晚後,大臣的女兒終於治癒了國王的厭女症,得到國王的信任。
從世界文學史的角度觀之,這位大臣的女兒確實掌握了說故事的基本技巧,而且這種技巧仍為今天的說書人(包括電視劇)所用,所以我們可以想像這種說書技巧最初被發展出來時,吸引了多少聽眾像故事中的國王一樣沈醉其中,無法自拔。
另一方面,由於這種故事形式太受歡迎,似乎在許多文化中都可見其蹤跡,所以要溯源似乎也不容易。不過,既然一名(十世紀左右的)巴格達的書商納迪姆(Ibn Ishaq al-Nadim)宣稱連馬其頓的亞力山大大帝也把「天方夜譚」當枕邊讀物,我們或可猜測這些故事最早的源頭可能早於亞力山大大帝。
但是,亞力山大大帝睡前讀的不是亞里斯多德為他講述的「伊里亞德」(Iliad)嗎?關於這點,納迪姆也許會說,亞力山大活得雖短,亞力斯多德雖然博學多聞,但是,如果每晚都聽類似的故事總是會膩的,更何況,據說,亞力山大大帝真正的偶像是波斯的居魯士大帝啊!
我們也可以以此大膽假設,或許「波斯文化」才是孕育出最早的「天方夜譚」的土壤吧。
首先,從語言學的角度觀之,波斯語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而波斯人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從高加索南部遷到現在的伊朗和伊朗周邊的。當然,在此之前,伊朗早就有人居住,以農業為生,而且與鄰近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往來密切,甚至發展出帝國的體制。這個在波斯之前發展出的帝國叫做埃蘭(Elam),在文化上受兩河流域地區的蘇美人、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影響極深,在本質上屬於以「城邦」為核心發展出的貿易集團,組織上並不嚴密。
其次,就氣候和地理環境而言,伊朗本身具有巨大的差異性,北方的森林茂密潮濕,南方的波斯灣炎熱潮濕,境內地理風貌多元,有富饒的農地,也有許多地方屬於高山和半沙漠,所以比較適合放牧,這讓後到的遊牧民族有了生存空間外,還因為較強的機動力,最後創立了以「納貢」為主的保護系統,成為較早在此地生根的農業民族的統治者。由於這些來到伊朗的印歐民族並未形成單一部落,因此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成了許多族群,因遷徙或擴張的路線而互有分合,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建立波斯帝國的波斯人。
在史料中,波斯人有一個兄弟部族叫米底亞,他們曾一起出現在「亞述帝國」上貢者的名單中,不過,後來米底亞人在另一個部落斯基泰的幫助下,建立了獨立國家,並以其為基礎,逐漸形成第一個屬於伊朗人的帝國,最後甚至打敗亞述,連波斯人也在其下稱臣。
不過,到了西元前559年前後,一名叫居魯士的波斯王子在他的父親去世之後稱王,並且發起了一場反對米底亞國王的叛亂,最後並攻陷了米底亞的首都。成功翻轉了米底亞和波斯之間的關係的居魯士居魯士並未就此鬆手,而是繼續四處征戰,征服了包括了呂底亞在內的小亞細亞諸國,最後甚至滅了顯赫一時的巴比倫帝國,從而創造出一個疆土從愛琴海東岸到印度河的史無前例的大帝國。
光是憑這樣的赫赫軍功,當然就足以令居魯士大帝列名世界史上的英雄,不過,真正讓居魯士在世界史上留名的是,並不只是他的軍功,而是他治軍和治國的風格。
居魯士很清楚,雖然自己的軍隊可以在武力上取得暫時的勝利,但他和他的核心波斯軍隊在人數上究竟屬於少數,嚴厲的治理政策必不能持久。所以,不論在征服過程,或是治理過程中,適度的「寬容」是絕對必要的。因此,在他的治下,只要不謀反,人們可以自由地信奉宗教,維持並延續舊有的風俗。他創立的波斯帝國因此成為世界史上第一個崇尚多元文化的帝國。
居魯士大帝(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今天,波斯帝國的都城廢墟的石雕上,人們仍可看見據信是居魯士大帝以跨文化的混搭風格出現 —— 外袍是古埃蘭式的,王冠是古埃及式的、繩結則是亞述人式的,四個翅膀則是波斯人喜愛的風格,石柱上的銘文則很簡單:「我,居魯士大王,是阿契美尼得人。」
然則,波斯帝國,並沒有因為居魯士大帝所揭示的這「寬容」的政策順利茁壯,反而在不斷擴張中跌跌撞撞。居魯士大帝本身在率領軍隊向東擴張之時,敗給馬薩格泰部落的女王手下,並為其所殺。對關心兩性政治或社會權力消長的讀者而言,這個部落的許多故事暗示著這時候少數的古伊朗部族仍有一些母系一妻多夫的運作方式,只是大多數的伊朗部族中女性的權力和地位相對男性是受限的。
從這個脈絡看來,「天方夜譚」的故事框架很可能是在居魯士大帝時期建立的,故事一開頭的兩性緊張反映的是母系與父系部落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另一方面,「天方夜譚」的故事在本質上是「口述」傳承,所以很容易在傳播過程經歷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的改述,不過,既然這框架特別容易吸引聽者的注意力,就很自然地在傳播過程中保留下來,然后慢慢累積成「故事集」。而從「天方夜譚」故事的多元風格,我們也可以大膽推測最早的「一千零一個」故事是在波斯帝國內成集的,所以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繼續了解居魯士大帝後波斯帝國的發展。
接替居魯士大帝位子的是他的兒子岡比西斯,雖然通過征服埃及而擴大了帝國版圖,但卻在不久之後死去,而且因此引發的帝國動亂。最後,由大流士(Darius)與一小群波斯聯盟人士所平定。獲得最高權力的大流士延續了居魯士的寬容政策,並且建立了一套複雜精巧的行政系統,還將帝國內的各省由省長所管,自己則以王中之王(King of King)自居。
但是, 大流士和他的兒子薛西斯開始與西方的希臘諸城邦發生戰爭,其中大流士在西元前512年攻打至色雷斯和馬其頓,並將其納於帝國境內。但是,經過一連串的波希戰爭後,波斯在西元前479年遭遇了最終的失敗,失去了對色雷斯和馬其頓的影響力。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就邊陲以及核心的角度觀念看波斯與馬其頓的歷史確實有某種程度的呼應。波斯人在居魯士大帝初即位時其實也是邊陲小國,最後卻有能力一舉推翻亞述和巴比倫這樣的強國。對波斯而言,馬其頓當然是邊陲小國,所以,後來波斯人支持了希臘城邦中的斯巴達人和雅典人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對立,古老的希臘城邦因此受到極大內傷,導致了馬其頓霸權的崛起。
馬其頓第一位偉大君主是菲力二世,也就是亞力山大大帝的爸爸,他趁著希臘諸城邦爆發內戰時,將馬其頓打造成了一個軍事強國。不過,菲力二世與亞力山大的媽媽後來不合,亞力山大也因此失去了王位繼承權,不過,亞力山大的母親可不是省油的燈,所以菲力二世後來被神秘地刺殺身亡,她雖是嫌疑犯,但還是有辦法順利地讓亞力山大登上馬其頓的王位。
如果,我們可以在這段歷史中看到性別戰爭的影子,應該就可以相信年輕的亞力山大或許也在「天方夜譚」的故事框架中,找到一點「現實」與「虛構」的關聯性。通過各種從波斯傳來的流亡者和旅行故事,也許因此找到了自己和居魯士大帝的神秘連結,開啟了亞力山大的帝國夢。
從歷史上看,居魯士大帝和亞力山大大帝開拓帝國的過程很精彩,一如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讓人欲罷不休,但我們無從見識居魯士大帝和亞力山大大帝維繫帝國的管理能力,一如我們不知道「天方夜譚」中愛聽故事的國王和大臣的女兒結婚後是否真的幸褔快樂。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