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應邀擔任「蹲點台灣」計畫的評審,所以特地上網看了過去六屆,數百位大學生利用暑假到偏鄉蹲點二到三周的真實記錄。 這些年輕朋友或許兩人一組,或許有一個小小的團隊,到這些或許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地方,住下來,跟在地人作朋友,然後用攝影機記錄下這些最草根,最貼切台灣土地的故事。當這些學生結束他們的服務回到都市,我相信影響最大的不是他們對偏鄉的協助,反而是因為他們願意「蹲」下來,懷抱著謙虛與學習的態度,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與當地人一起面對他們所處的環境,透過在生活裡的勞動,然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生命,真正的台灣,從而以新的眼光看見真正的世界。 這樣的體會對年輕朋友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要在這個時代保持樂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活在愈來愈複雜的世界,每天都有排山倒海般的負面訊息迎面而來,層出不窮的災難與痛苦似乎永無止盡。我們在指責抱怨之餘,往往期待領導人提出長治久安的解決之道。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就職演說中這麼說:「期待他人或等待未來,改變將永難實現。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尋找的改變。」 唯有透過額頭滴下的汗水,以及伙伴溫暖的擁抱中,我們才能找回自信,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相信這個世界應該被改變,也願意相信社會是能被改變的,這種信心所產生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克服困境,讓我們覺得只要再往前走一點點,就可以把事情變得更好一點。 我也相信像「蹲點台灣」這樣的經驗,也有機會帶給年輕人一個重要的啟示―在我們需要被人安慰時,反而去安慰別人,當我們需要被鼓勵被呵護時,反而主動去鼓勵去照顧別人,讓自己成為善意與愛的源頭。 就像多年來,我的書桌前一直擺著一段聖方濟的祈禱詞當作座右銘:「請讓我可以去撫慰而不尋求撫慰;去了解而不尋求了解;去愛而不尋求愛;因為唯有忘記自我才能發現自我。」 尤其現在年輕人成長於物質最豐盛,生活最便利的時代,反而造就出許多「被卡住」的孩子。這是個擁有太多,選擇太多的時代,也因為似乎做什麼都可以,所以什麼地方也都到不了;因為物質太便宜太豐盛,要什麼有什麼,我們對周遭的物品不再珍惜,也不再有感情;與人的相處也一樣,朋友來來去去,跟每個人都沒有深交,也沒有穩定的關係。 當我們跟周遭所有人、事與物都沒有感情、沒有關係時,自我存在感就消失了,也會變得虛無,什麼都無所謂,得過且過,不然就轉而追求短暫的感官享樂。 當我們願意真誠的付出心力去關懷台灣,點亮台灣,我們最終也將能點亮自己的生命,豐富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