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號人物專訪—楊逸帆】看見台灣教育盲點的楊逸帆,透過拍攝「學習的理由」帶領大家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創新人物誌,全文共長 2300 多字,文字閱讀時間約十五分鐘。適合在一個寧靜的午後、睡前的省思與獨處的時間裡,跟講者做個簡單的閱讀互動。本文附上人物專欄另有專訪影片紀錄提供於原文下方。如果你有完整的半個小時,歡迎搭配茶水、坐在桌前聽聽人物故事,喜歡的話拍個手、留言回饋讓故事發聲。

楊逸帆,紀錄片《學習的理由》編劇及導演,也是媒體平台《Awakening青醒》創辦人。透過拍攝紀錄片、辦雜誌及講座減低學生對大學的依賴性,讓每一個人都以自我實現,去承擔社會需要。現在的他也持續為教育進修,透過提升自我,用他的方式關心教育這件事。

raw-image

教育是有體制的,學習卻是自由的

大部分的人可能不太熟知什麼是體制內、體制外,讓我來小小的為你介紹一下!在台灣我們所讀的學校大多都是跟著教育部的規定跑,學生該讀完國文幾到幾課,學生就該讀完十二年等等;體制外的學校就是他們有自己的內容,可能沒有成績排名,每學期是交出一個專題、規劃一場自助國外旅遊,或更多不同我們一般校園的上課模式。不過體制外的學校,很多人都有一些爭對的言詞,認為就是有錢、不愛讀書,或學習不好的學生才送去那。但真是如此嗎?那可不一定。

成長背景來自於「人文實驗學校」的他 — —楊逸帆,對於體制內、體制外的教育世界中,他看見了一些人忽略的盲點。他說:「體制外學校出現,為教育帶來更多變化,讓孩子跟家長,有更多的選擇。」選擇自己所愛的,才會更願意付出,我想教育也是如此的,不過畢業後再回頭望去,有兩個對他很重要的人卻已改變,這大大的震驚了他。一個是那記憶中最活潑可愛、樂觀熱情的國小同學,再次見到她的眼神已是黯淡無光;另一個是他的堂姊,從小好奇心極強,上了一間不錯公立高中,但讀書讀得很痛苦,因為體制內教育的課程太碎片化,結果不斷發問的下場,竟是被當問題學生?

因而在一次的機會中,他代替媽媽去參加了宜蘭大學的紀錄片課程,他選擇了「教育」作為拍攝的主題。逸帆決定去尋找以前在實驗學校的學長姐,沒想到拍下的都是一些已經沒有靈魂的大人,這真的是他的想要的生活嗎?一拍拍了七年,用七年給自己上了一堂課。而你想過你「學習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嗎?

青醒 Awakening,以媒體版體驗式教育學習

台灣大部分年輕人都有這個問題,對於自己越來越沒有方向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而讀書的孩子只是為了分數,總是先顧分數,卻沒有任何對自己的規劃。創辦「青醒」雜誌的逸帆,他希望能讓那些遇到問題的朋友,去了解到「其實人都是還有很多可能性的」。

他說到,有次雜誌要做個「到底要不要上大學,高等教育跟就業的拉扯戰」的專題,採訪到的是 1111 人力銀行副總。 在我們團隊中有孩子,他因為家庭的因素而休學,但他發現休學期間學得比在學期間更多,但是後來父母覺得應該完成學歷,才有競爭力,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副總告訴他,「先做你有興趣的事情,這些將來都是你的經歷,參與其中更是關鍵。」後來他以自己的經歷申請上了清華大學。逸帆的故事分享到這,不禁讓我回憶起學校裡的同學們,到了大四還一臉茫然的模樣。

他說,「雜誌」讓他看到了孩子的成長。過去幾年他發現,職業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空泛的一件事,他希望透過自己的關心,關心教育、關心孩子能帶給他們不同的人生旅途,別再是眼神黯淡、忘記熱情的大人。

raw-image

找到自我的方式,來自於生活中的關心

小故事時間,這是逸帆遇見的一個學生。

他問了一個高中生說:你喜歡什麼?

學生說:我喜愛藝術,但父母希望他讀企管。

談話之中,可以發現學生是真的知道自己喜歡藝術,但因為從未受過肯定,所以產生了自我懷疑。

逸帆說:熱情是什麼?熱情是你就算沒有結果也願意去做也覺得沒有關係、無所謂的。

再問了他,那在學校裡,你做什麼事是容易獲得肯定的?

學生回答:我覺得自己滿有領導才能,而且同學也這樣認為。

那你覺得你自己關心什麼?

藝術、需要腦力激盪的事

最後的結論:他是可以嘗試朝著創意總監、策展人的方向的。


這個小故事,逸帆告訴我們,只要找到熱情、專長、關心三件事情,你可以突破迷茫的自己,知道想做什麼。

楊逸帆分享一套自我探索工具,以及他個人成長的動力關鍵字:

個人使命三元素:熱情 Passion、天賦 Talent、歸屬 Affinity

(整合自Ken Robinson、Stephen Covey)

熱情 Passion:做什麼最快樂?快樂的事,讓人不感到疲憊、辛苦。

天賦 Talent:做什麼最游刃有餘?游刃有餘的事,創造成就感。

歸屬 Affinity:做什麼最有歸屬感?歸屬感,給人意義與方向。

也分享了能夠找初衷的黃金圈理論:

「黃金圈」理論,「黃金圈」由內而外分為「為什麼?」(Why)、「如何做?」(How)、「是什麼?」(What)三個層次:

「為什麼?」指的是信念、目標,你究竟「相信」什麼;

「如何做?」指的是如何達成目標或結果的方法;

「做什麼?」指的是外在所見的事實或結果。

把關心變行動的可能,做中學,更可以創中學,創造不一樣的可能性。

raw-image

以 TED 演講的力量,改變大人們一點點的想法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逸帆在 TED X Taipai 的演講,精湛的演說至今讓我印象深刻。記得他在一開始的提問,你對於你自己的選擇,通常是有保有信心的請舉手?那對於你孩子做人生的決定,是傾向於有信心的舉手?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質疑他們的決定。這個社會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現在的孩子正是二十年前教育所反映出來的成果。大人只會告訴我們台灣缺乏競爭力,但小時候不探索的代價,正是必須用長大後再一點點的去嘗試,不過這早已錯過犯錯不用付出太多代價的年紀。

大人們總是「先看見,才相信。」很多時候,這早已覆蓋掉了孩子的可能性。你們真的願意相信孩子是能創造無限可能的嗎?很多時候都該回到同理心,在做選擇時如何找到自信心,逸帆說,他在思考的過程中了解到「自信來自於對自己的完整認識」。而開放的教育,來自開放的心態,相信的力量其實比你想像來的更大。

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像鳥籠打開,鳥兒卻忘了如何飛翔。

身為父母,其實你能給孩子更多的力量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希望能掌控孩子,其實是因為對孩子沒有安全感,或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因此孩子越是對抗,父母感到不安就會抓得更緊,但這不一定是好事。逸帆說,其實父母都該要懂得自我覺醒,人其實根據成長過程的一點一滴都會有「預設迴路」,尤其是嬰兒時期安全感是最為重要的!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要保有學習動機,學習從來不只是讀書,而是讓自己成長、保有好奇心。不斷在為教育付出的逸帆,現在也持續在努力學習著,還到了日本去進修研究,總是付出、關心自己最重視的事物,也更期待未來他能帶給台灣教育更大的改變。

專訪影片紀錄







你們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請追蹤或是贊助讓我們知道您喜歡這樣的故事!

同時也別忘了「分享」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持續關注更多創新故事!



什麼是「創新人物誌」?我們在追求什麼?

「創新人物誌」藉由數位化技能,從規劃、製作、故事、包裝等整合來製作完成。目的要推廣各色人物歷程,來激發有潛質之青年吸收與進步。以失敗、挫折、轉型等職涯與目標路途上所面臨的困難作契機,邀請你/妳共同參與這場成長改革的硝煙! 如果喜歡我們,也歡迎來到火力創新實驗室幫我們按個讚 👍! 或是在臉書粉絲團上進行互動,我們都熱情的歡迎您 🔥 🔥 🔥

原文出處:http://bit.ly/2kMtI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火力創新的沙龍
31會員
28內容數
獨特的人正獨特的活著,你還尚未見識到不代表不存在,創新星球中是新的居所,持續湧進。 歡迎觀看創新人物誌,何時你會被入選到星球呢?
火力創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7/21
如果每個人的起跑線一樣,與成功相關的論證與方程式大概早就存在,也不用各路投資專家每天盯著股票市場分析,何況現在網上資源從來不缺。但我想幾乎所有領域的成功人士大概都不會否認,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我對自身的要求與規劃。 理財比起存錢更像是一門自我管理的學問,這老生常談大概在腦中大概已打轉了無數次,好像也
Thumbnail
2020/07/21
如果每個人的起跑線一樣,與成功相關的論證與方程式大概早就存在,也不用各路投資專家每天盯著股票市場分析,何況現在網上資源從來不缺。但我想幾乎所有領域的成功人士大概都不會否認,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我對自身的要求與規劃。 理財比起存錢更像是一門自我管理的學問,這老生常談大概在腦中大概已打轉了無數次,好像也
Thumbnail
2020/05/04
李萬鏗,為「三明治工」共同創辦人。大學就讀於香港藝術學院,畢業後緊接著來到臺北藝術大學修讀藝術跨域研究所。與香港相比,他更喜愛台灣的生活步調,對於創作環境來說也較為舒適,因而研究所畢業決定逗留在台灣發展自己的事業。起初李萬鏗與兩位好友成立三明治工的故事源於研究所時期的課程「藝術與社會參與」,也因此與
Thumbnail
2020/05/04
李萬鏗,為「三明治工」共同創辦人。大學就讀於香港藝術學院,畢業後緊接著來到臺北藝術大學修讀藝術跨域研究所。與香港相比,他更喜愛台灣的生活步調,對於創作環境來說也較為舒適,因而研究所畢業決定逗留在台灣發展自己的事業。起初李萬鏗與兩位好友成立三明治工的故事源於研究所時期的課程「藝術與社會參與」,也因此與
Thumbnail
2020/04/13
時代不同,學生對老師或是老師對老師這「角色」的理解上都逐漸變質。教育競爭的激烈,補習班的泛濫,把老師的工作導向了著重知識的壓縮與傳遞,或是學生背誦的重要性,因而大多數對老師的刻板印象都會伴隨著嚴格和難親近的感覺,與像朋友般的相處模式好像沾不上邊。 學校中我們需要的是一位老師還是教育工作者呢?兩者之間
Thumbnail
2020/04/13
時代不同,學生對老師或是老師對老師這「角色」的理解上都逐漸變質。教育競爭的激烈,補習班的泛濫,把老師的工作導向了著重知識的壓縮與傳遞,或是學生背誦的重要性,因而大多數對老師的刻板印象都會伴隨著嚴格和難親近的感覺,與像朋友般的相處模式好像沾不上邊。 學校中我們需要的是一位老師還是教育工作者呢?兩者之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一萬字的報導:不去上學的多種可能;在人們還以為成績至上的時候,台灣已經有上萬個家庭選擇了多元教育和適性發展,讓孩子找到自己所愛,擁有真正的技能,適應未知的未來。
Thumbnail
一萬字的報導:不去上學的多種可能;在人們還以為成績至上的時候,台灣已經有上萬個家庭選擇了多元教育和適性發展,讓孩子找到自己所愛,擁有真正的技能,適應未知的未來。
Thumbnail
《學習的理由》是部相當特殊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從 2009 年開始,將攝影機對準和他同樣就讀於宜蘭人文國中的同學,影片的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導演決定參與基測,親自面對考試的紀錄。看完影片後,我比較大的疑惑是:人文國中所想要達成的「自主學習」,真的存在嗎?
Thumbnail
《學習的理由》是部相當特殊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從 2009 年開始,將攝影機對準和他同樣就讀於宜蘭人文國中的同學,影片的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導演決定參與基測,親自面對考試的紀錄。看完影片後,我比較大的疑惑是:人文國中所想要達成的「自主學習」,真的存在嗎?
Thumbnail
 楊逸帆說:「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們自信的笑容不見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興趣,已不再和他們的生活有關係!原本充滿活力的生活,現在全然失去了光彩!他們的世界只剩下一些沒有溫度的數字:黑板上的倒數天數、成績單的分數……,這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樣子、想要的人生。我更想大聲地問:教育能不能帶來希望?而不是限制可能
Thumbnail
 楊逸帆說:「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們自信的笑容不見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興趣,已不再和他們的生活有關係!原本充滿活力的生活,現在全然失去了光彩!他們的世界只剩下一些沒有溫度的數字:黑板上的倒數天數、成績單的分數……,這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樣子、想要的人生。我更想大聲地問:教育能不能帶來希望?而不是限制可能
Thumbnail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   其實借這本書是一個很奇妙的緣份,我對楊照先生的印象一直是仰慕已久,但由於手上書債太多,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拜讀。最近想多讀一些台灣作家的作品,當然就不可以放掉楊照先生,一上圖書館預約,天啊!他出了好多書真是令我不知從何下手,就先生哪本沒有被預約借走,
Thumbnail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   其實借這本書是一個很奇妙的緣份,我對楊照先生的印象一直是仰慕已久,但由於手上書債太多,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拜讀。最近想多讀一些台灣作家的作品,當然就不可以放掉楊照先生,一上圖書館預約,天啊!他出了好多書真是令我不知從何下手,就先生哪本沒有被預約借走,
Thumbnail
這兩天正在看楊照的「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這本書,不得不說,這是一本看了會令人焦慮的書,過往就一直對於目前台灣的教育方式不是非常苟同,所以一直不想讓孩子再次面對我們曾經所受的學校制度,甚至是教育局,整個社會所規範出來這樣的大環境。 對於自己的孩子未來要受的教育,我感到無助,甚至有點無力。
Thumbnail
這兩天正在看楊照的「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這本書,不得不說,這是一本看了會令人焦慮的書,過往就一直對於目前台灣的教育方式不是非常苟同,所以一直不想讓孩子再次面對我們曾經所受的學校制度,甚至是教育局,整個社會所規範出來這樣的大環境。 對於自己的孩子未來要受的教育,我感到無助,甚至有點無力。
Thumbnail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國中,是人生中最迷惘的階段,面對第一個人生選擇的轉捩點,該選擇念高中還是高職?未來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雖然自己的分數有到,但是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嗎?在一個茫然時期做選擇,當中的無助、害怕、猶疑,每個人都有過。See More教育知道,這是對青少年格外艱困的階段。
Thumbnail
國中,是人生中最迷惘的階段,面對第一個人生選擇的轉捩點,該選擇念高中還是高職?未來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雖然自己的分數有到,但是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嗎?在一個茫然時期做選擇,當中的無助、害怕、猶疑,每個人都有過。See More教育知道,這是對青少年格外艱困的階段。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創新人物誌,全文共長 2300 多字,文字閱讀時間約十五分鐘。適合在一個寧靜的午後、睡前的省思與獨處的時間裡,跟講者做個簡單的閱讀互動。本文附上人物專欄另有專訪影片紀錄提供於原文下方。如果你有完整的半個小時,歡迎搭配茶水、坐在桌前聽聽人物故事,喜歡的話拍個手、留言回饋讓故事發聲。
Thumbnail
創新人物誌,全文共長 2300 多字,文字閱讀時間約十五分鐘。適合在一個寧靜的午後、睡前的省思與獨處的時間裡,跟講者做個簡單的閱讀互動。本文附上人物專欄另有專訪影片紀錄提供於原文下方。如果你有完整的半個小時,歡迎搭配茶水、坐在桌前聽聽人物故事,喜歡的話拍個手、留言回饋讓故事發聲。
Thumbnail
如果您想要了解這波教育體制內外,風起雲湧從下向上的改變力量,《學校最該教什麼?直擊12種非典型教育現場》是好棒的導覽手冊,政暉老師以個人走訪觀察及課堂實踐,記錄下不同於升學主義思維的12種教育現場及動人故事。
Thumbnail
如果您想要了解這波教育體制內外,風起雲湧從下向上的改變力量,《學校最該教什麼?直擊12種非典型教育現場》是好棒的導覽手冊,政暉老師以個人走訪觀察及課堂實踐,記錄下不同於升學主義思維的12種教育現場及動人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