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靜好,歲月無驚

山川靜好,歲月無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2012年春天我們一群老朋友開始搭乘火車或高鐵,然後用徒步的方式旅行,分段繞行台灣,當然不是無趣地沿著公路走,而是以台灣風景優美的步道為主。

徒步旅行可以隨時停留,將每個觀光景點串成線與面,可以體會到自然環境與村落社區的關係,以及追索先民是如何擴展與遷徒。

近些年在政府積極的交通建設之下,已把台灣建構成一日生活圈,我們可以快速到達所有地方,但是其實反而任何地方都到不了。當我們開始依賴高速公路,高鐵或捷運時,慢慢就會忘記城市的樣子,也不再看見一條河一座山與城鄉之間的關係,我們永遠只孤立地存活在一個點裏,無法連結到整個區域與環境。

的確,相信大部份的人都以為已將台灣走透透,但是大家也許只是開著車忽嘯而過,頂多在路旁觀景涼亭停車5分鐘拍個相片,或許找排隊店吃美食,因為不斷經過的熟悉感,反而喪失了對台灣真正的瞭解。

如何可以讓我們不再『路過』,而是專心探索這個同時擁有遼濶海岸連綿山脈以及溪流平原及豐富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內涵的地方,這是我們年過半百之後給自己的新課題吧!

在一切講求快速的時代,我希望能留有一些緩慢的餘地;在習慣於追求明確具體目標的世界,我刻意讓自己漫無目地的隨意亂走。身處三明治階段的中年,因為工作因為家庭,我們或許沒有辦法像年輕人一樣,背起簡單行囊就出發四海流浪,但是總可以每個月放縱自己幾天進行個小型的流浪吧?

而且走路,特別是慢走,或者是漫走,這種無確切目地與趕行程的閒逛,在當今這過度功利化,過度快速的時代,有特別的意義,不去想新的事物、不去想成就、不去想人間瞬息起伏的得失,那麼在漫走流浪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慢慢感受到全新的生命慢慢在滋長,這是一種很難描述,也很神秘的有機過程,所謂有機,就像是一棵樹,我們永遠不知道那一片葉子會先發芽,樹枝會往那個方向延展,我也希望自己的生命是有機的,隨時充滿新發現的驚喜。

我相信當我們開始漫遊,開始慢走,因為慢,才能看到天空、雲朵和蝴蝶,當我們可以聽見風聲,聞到花的味道,感受到周遭的一切,我們才開始有了生活,然後在大自然的節奏重新找回自我的存在。

旅行作家羅柏卡普蘭曾經這麼寫著:「在大眾觀光的年代裏,冒險逐漸變成內在的事情,而閱讀可以將你帶到那些他人只距離幾呎卻永遠看不到的地方。」

旅行對現代人來說已經不再只是增廣見聞或是到此一遊的景點搜集,而該像是閱讀一本書,用外在的風景來呼應自己的心靈。

是的,就像張曉風老師所說的:「山川靜好,歲月無驚,我們仍有長路待行。」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