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格蘭博士的侏羅『雞』公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當電影《侏羅紀公園》剛推出的時候,我和許多的恐龍迷一般,對於電影中利用琥珀內封存的恐龍遺傳物質 DNA (去氧核醣核酸)並進而讓恐龍重生感到興奮。也不禁幻想起這樣的場景:

有著長脖子的雷龍,優雅地漫步在原始的草原上。三角龍為了一得美女的芳心,而相互卯足全力較勁。翼手龍在空中盤旋,警告著粗魯的不速之客暴龍,正準備闖入大家平靜的生活。

這些看來似乎是神話般的場景,卻得以藉由琥珀中封存的基因物質有了重現的機會——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對恐龍飽餐一頓後的蚊子,卻不幸跌入琥珀中,成為完整不缺保留恐龍遺傳物質的介質(蚊子木乃伊)。然而,我和許多恐龍迷一樣,當得知因為 DNA 保存數量過於微小,無法讓恐龍的基因充分表現而感到失落。

《侏羅紀公園》裡格蘭博士,對恐龍從古骸轉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存在,感到興奮和畏懼,尤其因為人為的過失而造成一連串失控的災難,使得對於讓恐龍重返生命感到遲疑。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格蘭博士,卻仍舊奮力不懈地讓恐龍以牠們原本的面貌重生。

格蘭博士的原型,是一位以多項恐龍化石收藏而聞名、任教於蒙太拿洛磯博物館(Museum of Rockies) 的 Jack Horner 博士。對於讓恐龍從化石裡復活,他說:

「讓我們從恐龍的後代開始。」

他話中所指的恐龍後代正是我們時常在餐桌上見到的雞呀!

雞和恐龍?!任何有雪亮雙眼和一般智識的平常人,都可以分辨出雞和恐龍偌大的差異。粗略地來看,無論是形態上或是生活習性,似乎都和挖掘出來的恐龍化石找不到相似之處。然而 Horner 博士在 2011 年 TED 的演說中,以一張全身毛茸茸的寵物小狗來說明,千萬年的演化讓這隻如同玩具狗的祖先『狼』,由過去桀驁不遜演變成今日楚楚可憐的模樣。

關於恐龍和鳥類的演化關係,早在 1870 年由英國的生物學家 赫胥黎 (Henry Huxley)開啟,他觀察到恐龍化石和若干鳥類骨骼的相似之處,同時他也是達爾文的狂熱支持者。

的確,若從分子和骨骼架構的階層,再加上現有的化石證據,雞或更廣義的鳥類,是恐龍的後代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Horner 博士更一步指出,如同人類的社會中,偶爾會有嬰孩帶著尾巴出生。這些由遠古祖先遺留下來不再表現的基因,在某個環境的觸發下又會表現出我們遠古祖先猿猴才有的表徵。馬奎斯的小說《百年孤寂》,就有一章節講述因為近親交配而產下有著豬尾巴不受祝福的嬰孩。

目前已不是過去智識未化的時代,科學界普遍認知雞的基因體中還有未表現或被抑制的恐龍基因,而 Horner 博士的團體從事的便是從現有的基因序列讓分子時鐘倒轉,使得屬於遠古祖先的基因再重新表現。

raw-image

說要讓分子時鐘倒轉,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恐龍滅絕到現在也有好幾億年的時間,它的基因體就像一本遠古時代寫成的手稿,因為長年自然的變遷,修修改改,原本記載的原貌只剩下潦草凌亂的字跡,唯有描寫雞的註解還清晰可見。要如何從這些和恐龍有著弱小相關性的註解再找回原文的脈絡,卻也是奧林盃斯山上的諸神也感到畏懼的工作。

藉著發展生物學(developmental biology)的技術幫助,Horner 博士的團隊以雞的胚胎開始,試著逐一啓動長出牙齒的基因、生出尾巴的基因、露出爪子的基因,最後雞的相貌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亙古以來科學家們只能靠想像描繪的恐龍外表。Horner 博士將這個未來的新物種,稱之為 Chicken-o-saurus。

在拉丁文中,-saurus 有蜥蜴的意思,所以暴龍是 Tyrann-o-saurus 就是暴虐 (Tyrant)的蜥蜴。光看名字,感覺有點遜,尤其直接翻譯成中文更變成了『雞龍』,若不仔細追溯名字的起源,或許會以為是肯德基推出的新套餐也說不一定。但,對於在胚胎裡,原本應該要發育成有著彩色羽毛、啄著小米,朝晨發出清亮叫聲的家雞,卻在出生後變成了長著利齒,揮舞著爪子的雞龍。

這樣的發明,可能是繼複製羊桃麗之後,人類向奧妙未知的自然疆土再次豎起的擴張旗幟。

今日基因改造食物的議題沸沸揚揚地在各界討論著,對生化技術不甚瞭解的一般民眾,對於直接操縱基因產生的基改食物有著莫名的恐懼,只因為這些食物是人為的介入。身為繼恐龍之後,幾乎要在地球上遍佈足跡的智人後代,其實我們已經對自然的環境造成許多非自然的影響。甚至,我們目前認為的自然,大多都是人類從無意的發現,到刻意的選擇。

比如說玉米,早年真正野生的玉米是裹覆著一層難以食用的硬殼,經過先人多年的實驗和與其它品種雜交,最後才得到目前打開翠綠的玉米葉便是黃澄澄的玉米粒模樣。同樣的,大家熟知的牛頭犬,最初也不是現在所見的樣子,短鼻和水汪汪的大眼,活像是人類嬰兒的翻版,反而是經由養殖業的控制交配,而得到的結果。

這樣因為符合人類需求而任意操縱的創造,就人類的觀點來看,似乎就像上超級市場買菜般自然,生化技術員提供客制化的商品,並賺進大舉鈔票,這看起來像是讓消費者和生產者雙贏的局面。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或許瑪麗雪萊筆下的《科學怪人》不這麼同意。

人類刻意地培育出的牛頭犬,因為鼻腔過於狹小,容易造成呼吸困難,有在睡眠中窒息的危險。而其他生理上的問題,例如膝關節易脫臼,易患風濕等等遺傳性的疾病,卻在滿足人類需求後被淡忘。有人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如果,狗兒知道要當人類的好朋友之前,必須先承受生理上多項缺陷和痛苦,嗯,或許它們也不怎麼想當人類的好朋友。

可惜的是,關於動物福利的問題與人類的生存福祉問題相衝突時,就不屬於道德制衡的範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叱罵那些無良養殖業者為了滿足人類的奢侈慾望,而創造出來不自然而又畸形的生命。但,倘若以瞭解和治癒人類的疾病為出發點,進行的基因改造研究,卻往往能獲得國家研究院的經費贊助,甚至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我在哈爾賀佐格所寫的 《為什麼豬是食物,狗是寵物》一書中讀到一個有趣的問題:

你是否支持為了救癒人類,而進行的動物實驗?

但這個問題,更深一層的問著,那麼今天若是外星人為了治癒他們的絕症,而違背人類意願,將人類綁架來作實驗呢?

有人可能會反駁,人是有智慧的生物,而動物無法證明是否和人類一樣能有知覺自我意識的能力,這兩個問題無法相提並論。這樣的論點,珍古德在發表黑猩猩行為研究時,因為在論文中使用人名而非當時使用的編號,而以不當的擬人帶入非科學理性的情感,遭到當時動物行為領域的排擠。同樣的,螞蟻研究權威 E.O. 威爾遜,也因為他主張螞蟻擁有智慧,而在研討會上被潑了一杯水。

套一句珍古德的論點,每天要面對自然險惡的動物們,實在很難相信它們不具備任何判斷和預估風險的智識。雖然不否認動物的智慧,但兩人都對於用動物來進行活體實驗保持支持的態度,只要前提是能創造舒適的實驗環境給這些因為人類福利而犧牲的動物們。所以,照這樣的邏輯來看,若有一天比我們高等外星人,將我綁架,關在狹小的實驗室,並用號碼來稱呼我,我也應該為了外星人長遠的福祉而犧牲感到榮幸。

因為前面的思考, Chickenosaurus (雞龍)的研究,若只是為了生產寵物恐龍,那就會屬於好萊塢或生產玩具企業的資金範疇,然而這項研究所包含的古基因的重起技術,卻可以在醫學獲得應用,因此獲得了學術界關注的價值。在《星際大戰》系列的導演喬治盧卡斯熱情贊助下,Dr. Horner 成功地從雞的胚胎培育出有如爬蟲類的長尾巴。而早在 Dr. Horner 的雞尾巴前,哈佛醫學院早就發表了長出如鱷魚般短小牙齒的雞胚胎。

近日在耶魯研究室,考古學家和發展生物學家為了更瞭解遺傳的近程,成功將雞的胚胎中生成如迅猛龍(Velociraptor)般的短鼻,雖然長出短鼻的雞胚胎最後未能順利出生,卻讓長久以來只能看著古骸幻想古生物的形影的生物學家大為興奮。除了能夠更加瞭解演化,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給予更高的期望,希望能藉由基因轉殖工程,能更進一步瞭解這些古基因對修復和再生醫學的影響。

raw-image

然而看著這些的研究,我卻想起了一部由法國科幻小說家皮埃爾布勒著作,經常遭到好萊塢改編的科幻電影,Planet of Apes 。故事的內容是指一群太空科學家,在星際旅遊時誤闖了一個由猿人統治的星球,在被奴役和虐待後終於逃出而回到了地球。卻在回到地球後,發現地球早已被猿人入侵,而自以為逃出的星球,其實就是未來的地球呀!所以話說回來,真正有著高等智慧的『外星人』搞不好是由我們人類親手創造的呀!

雖然覺得能擁有一隻『雞龍』將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然而就像和歌德筆下和惡魔交易的浮士德,毫無約束的智識發展與創造,或許會將未來導向我們再也無法控制的路程。史帝芬霍金曾發表對於人工智慧的看法,他表示電腦的進步比起人類的演化快速許多,他擔憂沒有約束的人工智慧發展或許會直接導致人類的滅絕。

raw-image

作者的碎碎念: 話又說回來,比起從事製造法蘭肯斯坦的生化怪物,教導即使不小心把電源插頭拔掉也不喊聲痛的電腦辨認情緒、運用邏輯思考,似乎更『人性』一點!

參考資料:

  1. 華盛頓郵報 關於 Jack Horner 的報導 (英)
  2. Live Science 關於耶魯大學的雞胚胎的實驗 (英)

延伸閱讀:

  1. Wikipedia on GMO (英):維基百科對基因改造有機體的介紹。

註:本文最先發表於 2015-05-24 個人網站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ene Wang的沙龍
71會員
35內容數
<p>專為年輕的女孩設計的科學/資訊科技寫作計畫,希望讓每位女孩在體脂肪、青春痘與暗戀對象之外,還能找到新的生活樂趣。</p>
Rene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19
一個好的自然語言模型,若出現了語言模型的 vocabulary set 未曾收錄的單字,語言模型就會產生 Out-of-Vocabulary (OOV)。 本文介紹 subword algorithms 介於 word-level 和 character-level 解決 OOV 的方法。
Thumbnail
2021/03/19
一個好的自然語言模型,若出現了語言模型的 vocabulary set 未曾收錄的單字,語言模型就會產生 Out-of-Vocabulary (OOV)。 本文介紹 subword algorithms 介於 word-level 和 character-level 解決 OOV 的方法。
Thumbnail
2021/02/26
本篇文章前半段先對網路裁減做簡單介紹,後半段針對彩卷假說作文獻式的探討。網路裁減是一種重新發現等價小網路的方法,主要目的在為 over-parameterized 的方式訓練而成的類神經網路提供一個精簡版的網路,有助於在資源受限的平台上運行。彩卷假說則是探討權重初始值和網路裁減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2021/02/26
本篇文章前半段先對網路裁減做簡單介紹,後半段針對彩卷假說作文獻式的探討。網路裁減是一種重新發現等價小網路的方法,主要目的在為 over-parameterized 的方式訓練而成的類神經網路提供一個精簡版的網路,有助於在資源受限的平台上運行。彩卷假說則是探討權重初始值和網路裁減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2021/01/08
多任務學習指的是使用多個相關的任務目標(Multiple objectives)來學習共享的表示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介紹 google 的 youtube recommender 系統就是利用 Multi-gate Mixture of Experts 來達成多目標多任務學習的方式。
Thumbnail
2021/01/08
多任務學習指的是使用多個相關的任務目標(Multiple objectives)來學習共享的表示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介紹 google 的 youtube recommender 系統就是利用 Multi-gate Mixture of Experts 來達成多目標多任務學習的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進入中生代後陸地大型動物由鱷魚的祖先—偽鱷類,以及哺乳類的近親二齒獸類所稱霸,那中生代的代表—恐龍有在哪裡呢? 恐龍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古生物。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進入中生代後陸地大型動物由鱷魚的祖先—偽鱷類,以及哺乳類的近親二齒獸類所稱霸,那中生代的代表—恐龍有在哪裡呢? 恐龍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古生物。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
Thumbnail
因為這些模型,讓我們對恐龍多了一層真實的想像;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精緻的模型,讓我們無法再想像「模型以外」的恐龍會是什麼樣子......
Thumbnail
因為這些模型,讓我們對恐龍多了一層真實的想像;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精緻的模型,讓我們無法再想像「模型以外」的恐龍會是什麼樣子......
Thumbnail
什麼!恐龍有毛還是彩色的? 人類學徒在坎特伯里博物館的特展室,望著這些身上披著彩色細羽毛的大傢伙,有種說不出的喜感。 有去過台中科博館看過那隻搖頭擺尾的大恐龍,以及從小看漢聲小百科或者其他兒童科學雜誌的老朋友。一定對於恐龍就是放大版的科摩多巨蜥,個性兇殘,粗皮獠牙利爪,冷血動物的形象深刻烙印在每個
Thumbnail
什麼!恐龍有毛還是彩色的? 人類學徒在坎特伯里博物館的特展室,望著這些身上披著彩色細羽毛的大傢伙,有種說不出的喜感。 有去過台中科博館看過那隻搖頭擺尾的大恐龍,以及從小看漢聲小百科或者其他兒童科學雜誌的老朋友。一定對於恐龍就是放大版的科摩多巨蜥,個性兇殘,粗皮獠牙利爪,冷血動物的形象深刻烙印在每個
Thumbnail
  他們看到恐龍跨越了六千五百年後出現在自己眼前,化不可能為可能,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除了科技特效,更多是歸功於 Steven Spielberg 對於觀眾心思的細膩掌握。   獻給 Steven Spielberg。
Thumbnail
  他們看到恐龍跨越了六千五百年後出現在自己眼前,化不可能為可能,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除了科技特效,更多是歸功於 Steven Spielberg 對於觀眾心思的細膩掌握。   獻給 Steven Spielberg。
Thumbnail
在滅絕數千萬年之後,要怎麼知道恐龍是什麼顏色?跑得多快?習性為何?兩百年前,恐龍化石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但當時的人們對於這種滅絕了6600萬年的古生物幾乎一無所知,只能透過現生的爬行動物推測恐龍的樣貌:灰綠的體色、粗糙無毛、動作遲緩。然而,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漸翻轉。四十年來,透過更先進的挖掘技術、更
Thumbnail
在滅絕數千萬年之後,要怎麼知道恐龍是什麼顏色?跑得多快?習性為何?兩百年前,恐龍化石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但當時的人們對於這種滅絕了6600萬年的古生物幾乎一無所知,只能透過現生的爬行動物推測恐龍的樣貌:灰綠的體色、粗糙無毛、動作遲緩。然而,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漸翻轉。四十年來,透過更先進的挖掘技術、更
Thumbnail
每每談到《侏羅紀公園》總有各式各樣的懷舊文,字裡行間的每雙眼神都閃閃發亮,想起在電影裡初見恐龍的悸動—當然,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Thumbnail
每每談到《侏羅紀公園》總有各式各樣的懷舊文,字裡行間的每雙眼神都閃閃發亮,想起在電影裡初見恐龍的悸動—當然,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Thumbnail
《辣妹與恐龍》的恐龍到底是什麼樣的恐龍呢?本文將透過觀察恐龍的行為、型態、食性等,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推測該恐龍可能的種類。更重要的是,光是「無法了解恐龍」這點,對於全世界的恐龍迷來說簡直是一種恥辱,不能再忍了。關於辣妹我們知道的夠多了,來聊聊恐龍吧!
Thumbnail
《辣妹與恐龍》的恐龍到底是什麼樣的恐龍呢?本文將透過觀察恐龍的行為、型態、食性等,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推測該恐龍可能的種類。更重要的是,光是「無法了解恐龍」這點,對於全世界的恐龍迷來說簡直是一種恥辱,不能再忍了。關於辣妹我們知道的夠多了,來聊聊恐龍吧!
Thumbnail
說到童年回憶,恐龍玩具會是我列舉出來的清單中的一項,而侏羅紀這個詞,是在我幼年時就有聽過並且稍微瞭解它的意思,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大的程度就是這部我認為非常經典的電影,《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是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故事描述了一位億萬富翁在一座小島上建造了一個侏羅
Thumbnail
說到童年回憶,恐龍玩具會是我列舉出來的清單中的一項,而侏羅紀這個詞,是在我幼年時就有聽過並且稍微瞭解它的意思,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大的程度就是這部我認為非常經典的電影,《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是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故事描述了一位億萬富翁在一座小島上建造了一個侏羅
Thumbnail
2017年,我們策劃了一個大型主題展覽,作為品牌定位的開端。
Thumbnail
2017年,我們策劃了一個大型主題展覽,作為品牌定位的開端。
Thumbnail
<p>格蘭博士的原型,是以多項恐龍化石收藏聞名的蒙太拿洛磯博物館(Museum of Rockies) 任教的 Jack Horner 博士。他曾說:讓我們從恐龍的後代開始。他話中所指的恐龍後代正是我們時常在餐桌上見到的雞呀!</p>
Thumbnail
<p>格蘭博士的原型,是以多項恐龍化石收藏聞名的蒙太拿洛磯博物館(Museum of Rockies) 任教的 Jack Horner 博士。他曾說:讓我們從恐龍的後代開始。他話中所指的恐龍後代正是我們時常在餐桌上見到的雞呀!</p>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