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伊爾懷斯(Loyalwise) 在史丹利.庫伯利克(Stanley Kubrick)為《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放進古典管絃交響樂之前,科幻電影的音樂大多追求奇異的聲音,原音樂器(Acoustic Instruments)只能運用古怪的配器與演奏技巧表現這種效果。而若使用電子合成技術,音色的實驗與開創更有變化,聲音形成的原理也更契合科學主題,因此電子音樂很快成為描寫未來科技或太空異域的重要元素。 五零年代起,特雷門琴(Theremin)顫動扭曲的嗡鳴,在科幻電影中四處飄遊。1971年溫蒂.卡洛斯(Wendy Carlos)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將電子音效組織成樂章,緊接著喬吉奧.莫羅德爾(Giorgio Moroder)的《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和范吉利斯(Vangelis)的《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皆展現更豐富的音色和表達力,包括模擬原音樂器,並且獲得金像獎等主流電影獎與音樂巿場的認同。到了范吉利斯高度發揮電子音樂性能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科幻音樂來到至今難出其右的新境界,也奠立賽博龐克(Cyberpunk)的美學基礎。 電子音樂有幾項有別於原音樂器的特色,其一是它可以透過科技創造前所未聞,非來自真實材質的音色,這是早期科幻電影使用電子音樂的主要目的,透過介於音樂和音效之間奇幻而超現實的聲音,建立科幻風和未來感。 范吉利斯在《銀翼殺手》中也採用帶有音效氣質的電子音色,但他避免過於怪異陌生的調性,多數聲音聽起來像電機、金屬或電子訊號,有種熟悉的機械感與科技感。他不企圖建構奇異時空,而是預想時隔不久的未來。這些聲音四處出没,與音樂旋律或環境聲響交融難分,使《銀翼殺手》的世界,包括城巿、街道、建築、居所,乃至於其間的角色,都被悄悄染上一層科技色彩,彷彿從環境到人物,都是一部部精微運作的機器。 此外,電子音樂可以藉由科技無限延展長音,強化迴音或殘響的表現,尤其殘響(Reverb)是《銀翼殺手》非常顯著的聲音特徵,電影中諸多場景是空盪的建築空間,對白與聲音在其間迴繞盪漾,而范吉利斯的音樂也大量採用空間殘響效果,進一步加深這種感受。這種音場效果聽似範圍封閉卻深不可測,音質虛實交疊,邊際飄忽不明,呈現出深邃夢幻的空間感與抽象感。無論是場景氛圍的渲染,或是深層靈魂的探索,相較於音質明確實在的原音樂器,別具幽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