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靜寂的鼓手》:「無聲」不是用聽的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賦格的藝術》不是寫給某一種樂器演奏,而是用來讀的!它是為了聽覺的享受,還是純粹為了智性上的享受?⋯⋯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一部作品,比貝多芬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還困難。在這幾首弦樂四重奏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在和材料、和主題、和樂器對抗。貝多芬和一切對抗,但這是一種實際的對抗。《賦格的藝術》則完全掌握在創作者手中,但目的是什麼呢?」

──布列茲(Pierre Boulez)在對談集《終點往往在他方》說。
《末路車神》的共同編劇達瑞斯.馬德爾(Darius Marder)執導的處女作《靜寂的鼓手》(Sound of Metal)入圍了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剪輯、音效、原創劇本、男主角和男配角)。這並非是「進擊的鼓手」式的、投身音樂的表演者癲狂與失落的自我追尋故事,而是延續達瑞斯.馬德爾在《末日車神》對於「受傷男性(氣質)」動人的刻劃,關於金屬樂鼓手失聰後,如何重新適應自己與世界的心靈旅程。
主角是「金屬樂鼓手」,披戴著「狂放易怒、毒癮者」外表或標籤,電影卻並非樣版呈現他的焦慮,演員里茲.阿邁德(Riz Ahmed)詮釋平衡於滑向毀滅的暗潮與生存智慧的靜如湖水;全片更是由聲音設計的主觀客觀轉換,帶出起初失去聽力隔膜感的暴躁與不安,到聾啞人社區尋求新生活方針的嘗試與格格不入,以及最終如何仍是自己取得的「無聲勝有聲」領悟。失去聽力或「無聲」彷彿看山不是山/又是山的信念抗衡,電影細緻地做出「無聲」(朦朧、噪感、到平靜)的辯證與心境。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我想起看《李希特舒眠曲》(Max Richter’s Sleep,2019)時,當紀錄片放著人們在公園裡鋪好床準備享受李希特的音樂,更多的卻是去接受周圍環境音(和噪音)的繚繞,觀影的我們則感受到,正如總被規訓「安靜聆賞古典音樂表演」,一直以來電影院的聲音也是如此真空(收得乾乾淨淨成一齣「作品」),周圍的干擾音具異物感,難以成為流動的周遭一環⋯⋯相反的,我曾覺得自己聽過最美妙的聲音,是機器巨大的轟鳴,但那是僅止於偶然一聽、能認為「頂級的樂音是現場聲音且是高分貝噪音」的奢侈。而這不只是比如電影計算得很乾淨的聲音世界,而是計算到可以襯托偶爾「不乾淨」成為奇觀的乾淨階序世界,是劃出獨一無二的日常與非日常等高線的奢侈。
而《靜寂的鼓手》開場揭示,我的奇觀可能正是男主角原本的「日常」:他是狂踩大鼓雙踏、猛烈擊響銅鈸,不那麼強調旋律性而是表現節奏、速度、力度的樂手,卻在高分貝環境下突然失聰,音效模擬著他主觀聽到的、隔絕外界聲音霧濛濛的窒息感;當他一衝出去表演場所外,音效又回到客觀「如常」的聲場,但女友兼樂團夥伴出來安慰他,試著跟他溝通時,又轉換到主觀音效的失聰感。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電影會轉換成主觀音效:一般社會關係交流下不適應失聰的自己、到了聾啞人社區感到格格不入、最後與女友重聚卻發覺人事已非⋯⋯。
同時,聲音除了主客切換,也有敘事內其他參照去表現其他類型的「無聲」情況。比如,聾啞人社區一群人圍成圈用手語交談,觀眾聽到電影中手勢比劃發出的窸窣聲和一些氣音,並不是聽力受損者所能聽聞的,但那代表著這個社群的「常態」──進一步衍伸至此處的哲理:不需要改變什麼、不需要「修復」什麼。而在「無聲」中體會聲音也有其他方式:主角去留社區難定時,坐在遊戲場溜滑梯一端,敲擊著溜滑梯,讓上端的小男孩能藉由趴著感受體感震動。
但適應「無聲」多種可能性及抗拒的拉扯,卻面臨了重大衝擊,讓他滑向「想趕快恢復正常」這一邊,衝動地決定進行植入電子耳蝸手術:與女友暫時分別,獨自前來聾啞人社區的他,卻在電腦上點開女友演唱影片,發現她竟然到了巴黎,打扮判若兩人,無法聽到聲音更令他感到陌生而焦慮;反之,就算不用聽聲音,也能知道她變得很陌生──一種「片中片」音畫分離的疏離感。
他變賣物品籌錢,動了手術,到了法國,與女友重逢時起初欣喜不已,但聽著女友說法文,參加她父親與他不同階級的生日宴會,又感到格格不入。最精彩的一段主客聲音轉換即發生在聆聽女友為父親獻唱一段。「你在微笑,我在哭泣,你將離去,我愛過你。那裏天空比較純淨,顏色漸漸褪去,在那四面牆之間。這場愛很瘋狂,你沒經歷過,這場愛再次讓我痛徹心扉⋯⋯」曾經噪響的鼓手淚眼盈眶,安靜聽著父親伴奏並加入女兒演唱的親密的人聲-鋼琴演奏,在預示分離的歌詞中,處在同樣音樂的聲音魔法消失,感受到彼此是不同世界的人,自「一切如常」幻覺下清晰悅耳的樂音轉換到電子耳的真實。曾經拯救過彼此生命,曾經共享美好的時光,但終究到了道謝與道別的時刻。
在聾啞人社區,領導者跟男主角有著信念的衝突,對方甚至類比男主角的執念「想恢復正常」而否定現下的自我、透過愛情尋求救贖為某種「成癮」,他分享著經驗:是酒,而不是失聰令愛人棄他而去。甚至領導者提到一種宗教式的頓悟:去體驗「無聲」是一種靜止的時刻,是上帝的國度。這種傳授或是感化對男主角卻毫不直觀,他終究得自己走一遭。電子耳蝸原本是他企求信念的最終手段,但他也透過達成後的失落才明瞭原初或理想(ideal)聽力已不可得,必須重新適應新的聲音──噪感,不平滑而銳利,之於敏感的專業音樂人士難以接受的聲音樣貌──需與新的世界、新的自己共處。
提到信念如同「成癮」,我卻更喜歡《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2020)關於信念的交纏流動的酩酊者之歌:原來真的下沉到另一邊,會如此痛苦;原來沒有在這一邊下錨,真的會徹底換到另一邊;原來徹底到了另一邊,就是真的瘋狂⋯⋯總會慢慢沉向另一邊的,你在那一邊如此清楚,這一邊反而是更醉的,不是嗎?而《靜寂的鼓手》比較像是《靈魂急轉彎》(Soul,2020)式的繞了一圈、放下執念、感受當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領悟。但也是在《靜寂的鼓手》較為簡單的劇構中,關於聲音尤其「無聲」的種種琢磨被突顯出來。
何為「無聲」?何為「無」?
在這部電影,「無聲」尤其體現在最後一場戲,當男主角坐在長椅上,取下電子耳蝸時,利用聲音「在電影中與來源綑綁」和聲音本身造成的「感知結構」的張力,到達「無聲」的新境界。我們總覽性地感知著聲音,比如聆聽樂曲,像是一齣事件在時間中延遞、變化、堆疊,會造成類似於視覺意象的「空間感」特質,這是我所說的「感知結構」。而同時有聲電影的視-聽關係中,能做出音畫關係變化的前提,其實先預設了某種涵射敘事內聲音來源的畫面對應。而聽力嚴重受損的「無聲」音效,不只讓聲音來源無法辨識,也讓聲音附帶的所謂視覺意象「襤褸」或缺失,因此與主角處在世界的畫面有著雙重的參差。
但最後取下電子耳蝸的無聲不是霧狀隔膜、不是噪感嗡鳴,而是全然真空的無聲,對上如常的畫面──建築物空鏡、小朋友街上玩耍、人們與車流來去,和他正面 2/3 臉鏡頭──兩廂的巨大張力,令我想起布列茲說的那段話,如巴哈《賦格的藝術》不是用來讀的,「無聲」也不是用來「聽」的?
無聲與有聲不是對抗性的。「無聲」沒有來源,「無聲」沒有結構。而無聲的來源所指,或無聲召喚的視覺意象,的不可企及,與電影本身的畫面再行選擇──日常公園的空鏡,天空與樹的開闊,和看著日常流過、感受有什麼消逝的主角哀傷但接受的面容──令無聲不是用聽的,卻是用「看的」。不是死寂,而是侘寂。孤身的冷冽,復又與世移轉的溫潤。
全文劇照來源:IMDb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非人的存在,迫使我們對於人性進行全新的理解:當代、21世紀的災難──不論是如爆炸與性暴力等外在物理性的、如腦傷等非理性的,或是對於特定族群的排他暴力──究竟如何摧毀人性並形成非人?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已經被摧毀,同時將非人視為全新形式的主體,並將我們帶往最終的問題:人類的狀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該怎麼辦?
《真愛每一天》蘊含了人世間無比美好的事物與哲理,關於親子關係、手足之情與夫妻相處云云諸多無解難題的理想境界。所謂淡極使知花更豔,在現實的拉扯之下,還有一部電影可以舒緩生活痛感,柔軟渴望未來,展現人間的美麗與希望,不應尋找一個更聰明的方式面對人生,而是踏實學會愛、學會知足、學會甘之如飴⋯⋯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韓語、英語交雜的生活,是習慣,也是偏執,血液裡那股濃烈氣味,代表自己曾經居住大半輩子的故鄉,而這樣的氣味在移民之後逐漸淡去,甚至必須自我掩埋。人們為了融入異地,多所隱藏,因為過去生活不甚美好而移居,卻又相信自己骨子裡的民族性得以讓自己在異地做出一番事業,在割捨與緊握之間,他們迷失了自己⋯⋯
身為觀眾,我們有時會低估如霍普金斯這般年長的老演員能產生多大的潛力與爆發力,他就是英國現代詩人狄蘭.托馬斯筆下那位「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的人──片中的安東尼已經無法分辨現實,但安東尼.霍普金斯卻在這般高齡之時,傾注琢磨了一輩子的才華,清醒而精準掌握演出的每一道力,以及每一次幽微迅速的情緒轉換。
Boseman 將進退維谷的人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咧嘴大笑,但不是因為內心愉快,而是帶有計畫;他悲觀悽愴、求救無門,卻又同時帶著微弱的希望,呼喚著神的到來;他對白人怨妒厭惡,又同時豔羨卑下。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這樣的角色多難掌握呀。非常期待 Boseman 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
非人的存在,迫使我們對於人性進行全新的理解:當代、21世紀的災難──不論是如爆炸與性暴力等外在物理性的、如腦傷等非理性的,或是對於特定族群的排他暴力──究竟如何摧毀人性並形成非人?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已經被摧毀,同時將非人視為全新形式的主體,並將我們帶往最終的問題:人類的狀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該怎麼辦?
《真愛每一天》蘊含了人世間無比美好的事物與哲理,關於親子關係、手足之情與夫妻相處云云諸多無解難題的理想境界。所謂淡極使知花更豔,在現實的拉扯之下,還有一部電影可以舒緩生活痛感,柔軟渴望未來,展現人間的美麗與希望,不應尋找一個更聰明的方式面對人生,而是踏實學會愛、學會知足、學會甘之如飴⋯⋯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韓語、英語交雜的生活,是習慣,也是偏執,血液裡那股濃烈氣味,代表自己曾經居住大半輩子的故鄉,而這樣的氣味在移民之後逐漸淡去,甚至必須自我掩埋。人們為了融入異地,多所隱藏,因為過去生活不甚美好而移居,卻又相信自己骨子裡的民族性得以讓自己在異地做出一番事業,在割捨與緊握之間,他們迷失了自己⋯⋯
身為觀眾,我們有時會低估如霍普金斯這般年長的老演員能產生多大的潛力與爆發力,他就是英國現代詩人狄蘭.托馬斯筆下那位「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的人──片中的安東尼已經無法分辨現實,但安東尼.霍普金斯卻在這般高齡之時,傾注琢磨了一輩子的才華,清醒而精準掌握演出的每一道力,以及每一次幽微迅速的情緒轉換。
Boseman 將進退維谷的人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咧嘴大笑,但不是因為內心愉快,而是帶有計畫;他悲觀悽愴、求救無門,卻又同時帶著微弱的希望,呼喚著神的到來;他對白人怨妒厭惡,又同時豔羨卑下。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這樣的角色多難掌握呀。非常期待 Boseman 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重新審視影史經典《驚魂記》(1960),筆者再次為希區考克精心雕琢的驚悚世界感到目眩神搖,也感嘆那橫亙於光影長河中,最為原始的影像魔力。煙霧瀰漫的偏僻汽車旅館,佇立山坡頂端的古老陰森宅邸,捲款後的畏罪潛逃,死狀淒慘的謀殺案,荒棄的淤泥下堆積著逃亡者的恐懼與不安,以及藏於伊底帕斯內心最污穢的祕密。
Thumbnail
而迷霧是夢的先導,叮叮偶爾拜訪,古拉絲會許下承諾要找到牠;僧人、女巫、墓碑不時也會給予指引,成為她旅途的線索。誰的話語值得信賴、夢境是啟示還是幻想,終究是古拉絲得自己釐清的,但想像與現實的差距在旅途中是越來越清晰。
Thumbnail
若說《惡女》這部電影,為的是顛覆某些刻板印象,那麼這樣的表演,事實上正是對立美也對觀眾的冷酷凝視:你相信的是成見還是你看到的?你看到的是演繹了你的成見,還是呈現了真相?你確定真相在你眼前時,真的看得見嗎?這看似刻板印象的表演,實際上正是對刻板印象最冷酷的嘲弄,彰顯出刻板印象有多麼、多麼難以扭轉。
Thumbnail
潘納希近年的兩部作品《三張面孔》(2018)、《這裡沒有熊》(2022)和他過去的多部作品一樣,將視角聚焦於伊朗女性的處境,試圖揭示強權、鬆動傳統,作品巧妙地將虛實揉捏,串接起每一部作品,同時也直指橫亙在他創作、生命裡的命題:沈默會殺死一頭羔羊。
Thumbnail
或許,這正是肯尼斯布萊納選擇童趣視角的根本原因:做為導演,他所訴求的不僅是鄉愁,更是之於人性的肯定。就算暴動歷歷在目,社區鄰里的溫暖,依然在輾轉不寐的夜,輕輕擁抱著他,緩緩哄他入睡。無論過去與未來,一則則童話故事,全非謊言,而是一封封謳歌人性之美的情書。獻給故人,也獻給遊子,更獻給迷惘的人。
Thumbnail
100 屆夏季甲子園的明星(增田珠在電視上一閃而過,決賽時金足濃的吉田輝星和大阪桐蔭的根尾等人決勝畫面壓軸出場)還有前代的明星(往 MLB 發展的菊池雄星和大谷翔平)都不是這部的重點,這是從高中棒球教練到他帶的隊伍,從擔心自己實力不夠的隊長到上不了先發陣容的高三生,延伸到那些甲子園球場的亡靈⋯⋯
Thumbnail
隨著瑪麗安娜的身影在艾洛伊茲心中逐漸清晰,甚至越發固著,兩人注視對方的神情不再是非自願的,也非工作需要,甚至可說是藉由這個名義,明目張膽地對視起來。野宴上的火來得突然,就這樣竄上艾洛伊茲的裙擺,而她依舊直直地望著心上人之所在,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樣的感情只能是灼身惡火。
Thumbnail
在這社會上,究竟有多少女性必須為了一個位置,將自己的腿張開?很多時候當你指出這件事,就會有更多批評的聲浪說你這是「女性主義過盛」與「女權主義者」,他們說現在這個社會是平等的社會了,如果有這些事,肯定是你情我願,怎麼會是被逼迫的呢?而且說到底,你也得到了些什麼,不是嗎?
Thumbnail
當我們感覺自己與全世界一同擁抱某作品時,這些作品其實比想像中更脆弱,一整路過來,只要一個環節失能,它就可能「從沒有存在過」。從這個角度重新看「披頭四從沒有存在」不再是荒誕的狂想,這是宇宙裡機率非常大的一個選項。如同此刻有很多、很多你原本會深愛的事物,不曾也將無法被渡進你的世界,它們是對你而言不存在的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重新審視影史經典《驚魂記》(1960),筆者再次為希區考克精心雕琢的驚悚世界感到目眩神搖,也感嘆那橫亙於光影長河中,最為原始的影像魔力。煙霧瀰漫的偏僻汽車旅館,佇立山坡頂端的古老陰森宅邸,捲款後的畏罪潛逃,死狀淒慘的謀殺案,荒棄的淤泥下堆積著逃亡者的恐懼與不安,以及藏於伊底帕斯內心最污穢的祕密。
Thumbnail
而迷霧是夢的先導,叮叮偶爾拜訪,古拉絲會許下承諾要找到牠;僧人、女巫、墓碑不時也會給予指引,成為她旅途的線索。誰的話語值得信賴、夢境是啟示還是幻想,終究是古拉絲得自己釐清的,但想像與現實的差距在旅途中是越來越清晰。
Thumbnail
若說《惡女》這部電影,為的是顛覆某些刻板印象,那麼這樣的表演,事實上正是對立美也對觀眾的冷酷凝視:你相信的是成見還是你看到的?你看到的是演繹了你的成見,還是呈現了真相?你確定真相在你眼前時,真的看得見嗎?這看似刻板印象的表演,實際上正是對刻板印象最冷酷的嘲弄,彰顯出刻板印象有多麼、多麼難以扭轉。
Thumbnail
潘納希近年的兩部作品《三張面孔》(2018)、《這裡沒有熊》(2022)和他過去的多部作品一樣,將視角聚焦於伊朗女性的處境,試圖揭示強權、鬆動傳統,作品巧妙地將虛實揉捏,串接起每一部作品,同時也直指橫亙在他創作、生命裡的命題:沈默會殺死一頭羔羊。
Thumbnail
或許,這正是肯尼斯布萊納選擇童趣視角的根本原因:做為導演,他所訴求的不僅是鄉愁,更是之於人性的肯定。就算暴動歷歷在目,社區鄰里的溫暖,依然在輾轉不寐的夜,輕輕擁抱著他,緩緩哄他入睡。無論過去與未來,一則則童話故事,全非謊言,而是一封封謳歌人性之美的情書。獻給故人,也獻給遊子,更獻給迷惘的人。
Thumbnail
100 屆夏季甲子園的明星(增田珠在電視上一閃而過,決賽時金足濃的吉田輝星和大阪桐蔭的根尾等人決勝畫面壓軸出場)還有前代的明星(往 MLB 發展的菊池雄星和大谷翔平)都不是這部的重點,這是從高中棒球教練到他帶的隊伍,從擔心自己實力不夠的隊長到上不了先發陣容的高三生,延伸到那些甲子園球場的亡靈⋯⋯
Thumbnail
隨著瑪麗安娜的身影在艾洛伊茲心中逐漸清晰,甚至越發固著,兩人注視對方的神情不再是非自願的,也非工作需要,甚至可說是藉由這個名義,明目張膽地對視起來。野宴上的火來得突然,就這樣竄上艾洛伊茲的裙擺,而她依舊直直地望著心上人之所在,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樣的感情只能是灼身惡火。
Thumbnail
在這社會上,究竟有多少女性必須為了一個位置,將自己的腿張開?很多時候當你指出這件事,就會有更多批評的聲浪說你這是「女性主義過盛」與「女權主義者」,他們說現在這個社會是平等的社會了,如果有這些事,肯定是你情我願,怎麼會是被逼迫的呢?而且說到底,你也得到了些什麼,不是嗎?
Thumbnail
當我們感覺自己與全世界一同擁抱某作品時,這些作品其實比想像中更脆弱,一整路過來,只要一個環節失能,它就可能「從沒有存在過」。從這個角度重新看「披頭四從沒有存在」不再是荒誕的狂想,這是宇宙裡機率非常大的一個選項。如同此刻有很多、很多你原本會深愛的事物,不曾也將無法被渡進你的世界,它們是對你而言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