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解構神聖羅馬帝國(五):充滿談判與商議,帝國的國王是選舉出來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seayu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137會員
53內容數
歐洲史不是國別史,我們不能單獨研究某個歐洲國家的歷史。因為在歐洲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一直都是國家林立的狀態,國家之間的互動是恆常的事,而一個國家的行為,很可能就會直接影響另一些國家的政策、文化和歷史發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ay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皇帝獲得教皇的加冕而得到統治的合法性,而且得到其加持以明正言順的姿態號令諸侯。教皇則得到皇帝承諾的保護得以捍衛基督教世界及維持教廷在歐洲的獨立性。試想想,如果教廷成為歐洲某個封建領主的附庸,它的權威實必遭到質疑,最後導致整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分裂,西歐將不再聽令於位於羅馬的教廷指揮。
<p>確定王國東部疆界、吞併教廷所在的北義大利、讓貴族與教會互相牽制、逐步形成德意志民族,奧托一世統治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正式變成德意志王國。再加上他的「羅馬人的皇帝」稱號,史家普遍認為,西元962年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正式建立的日子。</p>
<p>奇怪了,國王死了,兒子不是應該直接繼承王位嗎?為什麼奧托一世只能繼承公爵之位呢?原來,東法蘭克王國有個異於其他歐洲封建國家的制度-國王不是預設世襲的,而是通過選舉選出來的。</p>
<p>因為卡爾一世開創的先例,前往教廷讓教皇為自己加冕為帝的舉動,無意間形成一種「法統」,成為日後神聖羅馬帝國歷任統治者費盡心力都要完成的儀式。也因為這種法統,使神聖羅馬帝國走上與其他歐洲封建國家不一樣的道路。</p>
<p>伊琳娜成為拜占庭帝國唯一的統治者,她不採用陰性名號的「巴西里沙」,而是陽性名號的「巴西琉斯」,自稱「伊琳娜皇帝」,成為了歐洲史上第一位獨裁女皇,和唯一一個使用男性帝號的女性統治者。</p>
<p>畸形的「貴族民主」制度導致了一個怪異的現象:絕大部份的國家權利都掌握在只佔總人口10%的貴族手中,而餘下的90%人口,只擁有有限的或毫無任何權利。聯邦後期的歷史裡,國王甚至要仰人鼻息,國家大權全掌握在勢力龐大的貴族手中。</p>
皇帝獲得教皇的加冕而得到統治的合法性,而且得到其加持以明正言順的姿態號令諸侯。教皇則得到皇帝承諾的保護得以捍衛基督教世界及維持教廷在歐洲的獨立性。試想想,如果教廷成為歐洲某個封建領主的附庸,它的權威實必遭到質疑,最後導致整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分裂,西歐將不再聽令於位於羅馬的教廷指揮。
<p>確定王國東部疆界、吞併教廷所在的北義大利、讓貴族與教會互相牽制、逐步形成德意志民族,奧托一世統治時期的東法蘭克王國,正式變成德意志王國。再加上他的「羅馬人的皇帝」稱號,史家普遍認為,西元962年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正式建立的日子。</p>
<p>奇怪了,國王死了,兒子不是應該直接繼承王位嗎?為什麼奧托一世只能繼承公爵之位呢?原來,東法蘭克王國有個異於其他歐洲封建國家的制度-國王不是預設世襲的,而是通過選舉選出來的。</p>
<p>因為卡爾一世開創的先例,前往教廷讓教皇為自己加冕為帝的舉動,無意間形成一種「法統」,成為日後神聖羅馬帝國歷任統治者費盡心力都要完成的儀式。也因為這種法統,使神聖羅馬帝國走上與其他歐洲封建國家不一樣的道路。</p>
<p>伊琳娜成為拜占庭帝國唯一的統治者,她不採用陰性名號的「巴西里沙」,而是陽性名號的「巴西琉斯」,自稱「伊琳娜皇帝」,成為了歐洲史上第一位獨裁女皇,和唯一一個使用男性帝號的女性統治者。</p>
<p>畸形的「貴族民主」制度導致了一個怪異的現象:絕大部份的國家權利都掌握在只佔總人口10%的貴族手中,而餘下的90%人口,只擁有有限的或毫無任何權利。聯邦後期的歷史裡,國王甚至要仰人鼻息,國家大權全掌握在勢力龐大的貴族手中。</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西哥德雖然叫「王國」,但實際上王位一直有選舉制的色彩。從阿拉里克一世開始的「巴爾特王朝」(Balt dynasty),王位還在近親間傳承。到531年,巴爾特王朝斷絕以後,西哥德的王位就基本上是選舉決定的。 說是「選舉」,但當然不是張三李四都能投票。能當王的都是高位貴族,最好是戰功顯赫的將軍,才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西哥德雖然叫「王國」,但實際上王位一直有選舉制的色彩。從阿拉里克一世開始的「巴爾特王朝」(Balt dynasty),王位還在近親間傳承。到531年,巴爾特王朝斷絕以後,西哥德的王位就基本上是選舉決定的。 說是「選舉」,但當然不是張三李四都能投票。能當王的都是高位貴族,最好是戰功顯赫的將軍,才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Thumbnail
巴爾幹半島是三世紀到五世紀間,羅馬帝國重要的兵源。最重要的是今日亞得里亞海沿岸附近的達爾馬提亞及其內陸(古名伊里利亞,Illyria,約當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國)以及色雷斯。 大家可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羅馬帝國遭遇數不盡的內亂與外患。軍人的聲量自然提高,士卒也更想推戴自己效忠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