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的魔法師 香味是一種帶來名為「魅力」的魔法師,使出不著邊際的淡淡引誘、釋放無以名狀的束縛與恐懼。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透過精油、薰香等方式來舒緩壓力或安撫焦躁情緒等等,這種療法稱作為芳香療法(Aromatherapy)。芳香療法是二十世紀初才出現的名詞,這一詞源自於法國化學家 René Maurice Gattefossé (1881-1950)(註1)於1928年發表《Aromathérapie:Les Huiles Essentielles HormonesVégétales》研究成果於科學刊物上,首次運用此一名稱而開始。自古以來,芳香療法即被視為是大自然所賜予的神聖禮物,其療法方式不勝枚舉,大致可分為吸嗅法、沐浴、塗抹、薰香、及按摩等香氣引導,讓人達到身、心、靈協調與平衡,除了舒緩壓力以外更可喚醒人體自癒功能達到改善健康的功效。芳香療法又名「香薰療法」,是以芳香植物所萃取出的精油(essential oi)為媒介,對普羅大眾而言,芳香療法普遍被認為是近代才流行的一種時尚風潮,其實,它曾是人類最古老的保健形式之一,更是自然醫學裡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有人說:「上帝創造了人類嗅覺,而人類製造了香水。誰統御了香氣,就統治了全世界。」「精油」是 quintessential oil 的縮寫,這源於 Aristotelian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意即物質由四個要素:「火、空氣、土壤、水」所組成,而第五個元素,就是「精華」,它被認為具有精神或生命力量的象徵。芳香植物應用在傳統醫學的歷史相當悠久,然而在科學尚未發達的年代,與缺乏對物質分析能力,因此儘管有了相關萃取技術,精油仍只被當作製作香水的原料而已。芳香療法歷史一般認為起源於高度文明的古埃及,但有記載顯示,蒸餾技術可追溯到公元4000多年前的古美索不達米亞時代,上古時代人們利用薰蒸、吸嗅、燃燒等方式製造香氣用以進行宗教洗禮。 歷史概略 芳香療法一般認為是古埃及人最早發明利用,法國巴黎羅浮宮,還藏有一幅古埃及時代的浮雕作品,刻畫著古埃及婦女採集花朵於布袋中,兩名男士用木棒綁住布袋兩端,然後轉動木棒使得布袋纏絞,以榨取出花朵中的植物精油。埃及人使用精油範圍極為廣泛,從醫學、美容、養顏、烹飪,到宗教儀式等。乳香、檀香、沒藥和肉桂都是沙漠商隊中被認為是最珍貴的物品,甚至可用來交換黃金。希臘人承襲了古埃及人的藥草醫學智慧,並加以發揚光大,用精油來調理、按摩和薰香等做法。羅馬人的奢華遠甚於希臘人,往往一磅重的香精就會用到數十種植物混合而成,無論是人體、衣物、房間,甚至公共澡堂都充滿了香氣。中國《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奠基之作,用哲學的高度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關於自然療法的經典之作。而波斯人受希臘和羅馬人的影響,學會了中國和印度人對草藥的使用,開始研究如何改進萃取精油的過程。十二世紀時,透過十字軍東征騎士,將蒸餾技術與阿拉伯香水(精油)帶回歐洲,並開始種植芳香植物(薰衣草、百里香、迷迭香)為歐洲黑暗時期注入一股新興曙光。15世紀到16世紀,哥倫布航海之旅和印刷術的發明,使得芳香療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當殖民者遇上了原住民 如果你曾經享受過玫瑰的芳香,你就會體驗到精油所散發出的芳香氣質,這些天然存在的揮發性芳香化合物存在於種子、樹皮、莖、根、花和植物的其他部分,精油的種類繁多,迄今為止已鑑定出超過三千種揮發性芳香化合物,功效不盡相同。很多使用過精油的人都知道「茶樹精油」(Tea Thee Oil),這種茶樹與中國茶樹不同,有著細小葉片和芳香味道。1770 年英國庫克船長帶領船員登陸澳洲探險時,發現當地原住民將一種植物的葉片搗碎敷在傷口上,用以消炎殺菌、提升免疫和抵抗病毒入侵,這是人類正式以科學的方式與態度來研究茶樹精油的開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茶樹精油也曾作為澳洲軍隊第一線急救物品,用以治療感染、燒傷及蚊蟲叮咬,這種精油來源也就是從「澳洲茶樹」身上所提煉而來。據說,由於治療效果奇佳,因此,當時採收澳洲茶樹葉片的人甚至可以免除兵役。 附記:茶樹精油具有毒性,禁止口服,如果高濃度局部使用,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現象,應用於寵物,如狗和貓時,也會出現中毒症狀。 此「茶」非彼「茶」 英國殖民者建立第一個殖民地「新南威爾斯」,也就是澳洲茶樹的故鄉,目前是澳洲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曾帶動全球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股種植風潮。澳洲茶樹的名字經常引起人們困惑,也有人以為是我們日常泡茶所用的一個「茶」種。其實它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茶樹(Camellia sinensis),也不屬於山茶科(Theaceae)植物,與真正的茶沒有什麼關係,其名字是直接由英文(Tea tree)翻譯而來,它是桃金孃科(Myrtaceae)白千層屬(Melaleuca)(註2)家族的一員,此屬於1905年由 Joseph Maiden (註3)和 Ernst Betche (註4)首次正式描述。 不結實的澳洲茶樹 喜歡雨水豐沛且環境溼度夠的環境是澳洲茶樹的特性,在亞熱帶氣候原生育地經常出現在沼澤和溪流兩側。台灣引進澳洲茶樹栽培並不算久,何時引進難以確定,可以確定的是,早期是由種子引進栽培,除了栽種於庭園外,也作為綠化樹種。由於對台灣風土適宜,植株對土壤要求不苛,只要適時給水,不長期積水環境下,就能生長得很好,而且也很耐旱。特別的是,幼年期特別長的澳洲茶樹,非得要種植到一定成熟期才會開花,就像大多數原產於澳洲的桉樹類植物一樣,在台灣的氣候條件下植株會開花但都不會結種子,目前栽培均利用扦插的方法進行繁殖。 滿樹雪白碎花 澳洲茶樹為常綠喬木,植株外表從遠處看有點類似針葉樹,它有著濃密的樹冠,原生育地可成長至十二公尺,樹型直立呈圓錐形,且多分枝的型態,所以也有人將它當作小型聖誕樹來使用。樹幹外皮灰白,有薄層狀剝落,枝葉具有芳香味,有強力的穿透氣味,近似樟腦。葉片互生呈螺旋狀著生,線狀披針形,葉片上有許多緊密的油腺。花期大多落在春末或夏初,花色雪白,猶如棉絮、又像白雪,嵌映滿樹雪白碎花,喧鬧著春季的風姿綽約。 【植物小檔案】 中文名-澳洲茶樹 別名-互生葉白千層、茶香白千層、並葉白千層 學名-Melaleuca alternifolia Cheel. 英文名-Tea Tree、narrow-leaved paperbark、narrow-leaved tea-tree、narrow-leaved ti-tree、snow-in-summer 科名-桃金孃科(Myrtaceae) 屬名-白千層屬(Melaleuca) 花期-4月-5月 果期-不結實 原產地-澳洲新南威爾斯北部 分布-栽培 【名詞解釋】 René Maurice Gattefossé:1881年生於里昂附近的Montchat,普遍被認為是芳香療法(Aromatherapy)之父,也是該詞本身的發明者。法國著名化學家兼學者,他於1908年創建了歐洲第一家名為La Parfumerie Modern香水雜誌,旨在通過解決所有製造法國香水的問題來支持法國香水業的利益。1910年發現了薰衣草精油的美德,他在化妝品公司實驗室工作時,過程中嚴重灼傷了手,並將手伸入最近的液體桶中,這液體是薰衣草精油,後來他驚訝地發現他的燒傷癒合得很快,並且疤痕很少,於是開始對精油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激勵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軍事醫院中對士兵進行實驗。他也用薰衣草、百里香、檸檬和丁香油作為防腐劑。有關於他的背景資料甚少,但他寫了幾本關於精油治療皮膚癌、面部潰瘍、壞疽和黑寡婦蜘蛛叮咬的書籍。 白千層屬: Melaleuca 屬名由希臘文 melas 「黑色」和 leukos 「白色」締造而成,意指其樹幹是黑色而枝條為白色。此屬大約有230種,大部分來自澳洲,僅有少數物種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和馬來西亞 Joseph Maiden(1859-1925):植物學家。出生於倫敦西北部的聖約翰伍德,於1880年前往新南威爾斯,1881年被任命為雪梨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直到1896年。他對當地的植物很感興趣,早期曾與一位牧師一起研究植物學。1890年他被任命為農業部諮詢植物學家;1894年被任命為技術教育主管;1892年發表了澳洲經濟植物學書目;1896年被任命雪梨皇家植物園主任,並接替 Charles Moore ,他是 Joseph Maiden 植物學的導師之一。1904年至1924年間出版有關新南威爾斯州植物群相。1916年與 Ernst Betche 合作進行新南威爾斯植物普查,1920年出版了第一部分。1924年退休,1925年辭世。為表彰對澳洲植物,尤其是尤加利屬(Eucalyptus)的知識作出了重大貢獻,並以直杆藍桉(Eucalyptus maidenii)用他的姓氏作為該物種的種名以表紀念。 Ernst Betche(1851-1913):澳洲園藝家和植物學家。出生於德國,出生時母親就已過世,他在波茨坦(Potsdam)一所大學進修,同時在柏林市政擔任園藝工作。1874年來到比利時根特(Gent)擔任當時為比利時皇家植物學會會員 Louis van Houtte 的私人園丁。1880年左右,他到薩摩亞(Samoa)、東加(Tonga)、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和加羅林群島(Caroline Islands)旅行,後發表了兩篇有關這些島嶼原生植物的論文。在這些島嶼上採集了一些蕨類標本,並送往德國薩克森州的萊比錫大學,其餘的標本則交給另一為植物學家 Ferdinand von Mueller 。1881年9月,被聘為雪梨皇家植物園標本管理一職。1897年3月成為 Joseph Maiden 的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