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的現代「國際」體系及其運作,何時成形?
十八世紀以前,歷史上都是談「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帝國時代,王朝之間的領土界定、彼此之間的對待方式等等,與現在由「民族國家」共組的「平等」國際體系完全不一樣。那麼「民族國家」和「國際」是怎麼出現、何時出現又怎麼運作的呢?
針對這樣的問題,並有感於學生對世界史知識的匱乏,英國蘭開斯特大學曾集結許多優秀學者,編寫並出版了一套「蘭開斯特文庫」,用以給大學生們快速補充世界史知識和世界觀。
國內的麥田出版社看中此點,也從中選譯了三十本,以「世界史文庫」為名出版。這本《十八世紀的歐洲情勢》為其中一本。
本書不單是描寫十八世紀歐洲的政治變遷與國際情勢,更藉此將現代國際關係的初期變化與未來的走向描繪出來。這段期間,西班牙、奧地利、波蘭等多場王位繼承戰爭爆發,而中東歐的強國如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等國赤裸裸地犧牲小國、瓜分波蘭,現代國際關係以國家利益(而非王朝利益)為核心的初次展現。
現代國際關係體系之所以出現,與三十年戰爭後過往「王朝繼承法則」(親戚聯姻可宣布互相有繼承權的傳統規則)和「國家安全利益」的衝突、啟蒙運動的思想破除君權神授觀念等密切相關。在諸多場戰爭後,集體安全、國家至上、共同執行簽署條約的行為、犧牲小國等初階國際關係的雛型已經完備,王朝政治不可避免地衰微,並被國家利益所取代。
這段期間歐洲各主要大國的疆土也逐漸合併在一起,為民族國家的成形奠下基礎。而國家權力也在這時候因軍事行動而大幅度強化,政府力量深入各地。最重要的,莫過於「國家」取代過去的王朝向心力以及承繼天命的君王,成為動員人民的精神象徵。民族主義將在之後成為最重要的意識形態。
而歐洲除卻傳統的英、法兩強,俄國和普魯士也在這些時間嶄露頭角,成為國際不可或缺的平衡力量,逐漸取代土耳其、奧地利等傳統的老舊帝國。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也開始力圖轉型,以圖適應新式的國際體系。
因此,十八世紀可謂是傳統世界與現代世界之間的轉捩點。
本書相當精要地介紹了這段歷史,以及未來的變化,揭露了國際政治的要素如何出現與形成,是一本入門國際關係、十八世紀歐洲政治外交歷史情勢的好書,推薦給對世界史有興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