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變時代》:讓歐洲躍升為世界核心的關鍵 40 年!

2023/02/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現在的歐洲不管在科學、經濟或政治等層面都位居主導位置,許多現代社會制度也都源於它們。但過去西方世界曾只是歐亞大陸的政經邊緣地帶,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們一轉頹勢,成為當今世界的核心呢?這本《巨變時代》認為關鍵就發生在 1490~1530這 40 年中。
本書作者帕特里克.懷曼是南加州大學歷史學博士。主持有 Podcast節目《羅馬衰亡》和《歷史之潮》,下載破 1200萬。擅長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歷史給普羅大眾認識。此書中他用優美淺白的文筆,講述歐洲在這關鍵 40 年發生的「巨變」。為西方的崛起提供堅實的理由。
這篇文首先會簡述這神奇的 40 年究竟發生哪些事,讓歐洲產生根本質變,進而在往後的日子勝出;接著則會聊聊隨機性對歷史的影響,進一步思索歐洲是如何產生這些爆炸式創新;最後則會反思在這些輝煌革新的背後,人們付出了哪些慘痛代價。

【關鍵的 40 年】

究竟 1490~1530 年間到底發生了哪些「大事」,讓歐洲從邊陲變成核心呢?以下簡單條列:
  • 地理大發現
    哥倫布發現美洲開啟大航海時代,導致殖民主義興起。
  • 現代國家
    王國激烈競爭與擴張,國家從效率低落的封建體制,轉成高效率的官僚機器。
  • 金融制度
    銀行家崛起,簿記、借貸等金融手法漸趨成熟,深入影響國家、教會等各層面。
  •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興起,資金流動迅速,交易頻繁,整個歐陸形成密集的債務網路。
  • 軍事革命
    軍事從小規模的戰鬥轉變為規模化的「事業」,軍武技術高速成長。 
  • 印刷業
    印刷術興起,知識獲得普及化的機會,資訊的流動變得更加迅速。
  • 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的反動挑戰了過去教宗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導致傳統社會秩序崩解。
這些事每個都是極大的變革,可怕的是它們都發生在這短短的 40 年中。這些大事彼此互為因果,濃密交織,進而創造綜效,迎來巨大爆發。
像印刷術就間接促成宗教革命。哥倫布也是藉由印刷術的興起,才能大量經由閱讀學習前人豐富的航海知識。
另外,國家的擴張仰賴大量的戰爭。但戰爭需要的大量資金,因此王公貴族們只能盡其所能去籌錢。這樣的舉動讓信貸制度更加活絡,銀行與各類金融制度得以蓬勃發展。此外,戰爭也推動軍武科技快速進步,進而促發軍事革命。
而金錢的需求也讓王室積極投資航海計畫,企望透過海外探險奪取財富。哥倫布等探險家就是得力於這樣的背景,才有發揮的舞台。而從海外掠奪的資金又讓王室有本錢繼續資助探險,形成一種正循環。
如作者形容的:
遠航異域探險、國家擴張、火藥殺伐的戰爭、印刷術的普及、貿易與金融擴張,以及這些舉醋的累積後造成的後果,比如宗教動盪、暴力橫生和全球擴張,各類因素,林林總總,複雜難測,彼此碰撞,相互作用。
當然接下來的歐洲還是發生不少大事件,最終在 18 世紀產生工業革命,讓歐洲一舉要居世界領先位置。但這 40 年可說是為歐洲的未來打下良好基礎。或可這樣說:這些大事件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相遇,彼此融合反映,最終迸發出人類文明的閃亮花火。
印刷術產生的的不只是書而已

【歷史的隨機與不可測】

話說回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歐洲產生這些革新呢?其實這些大事件的產生的背後,充滿許多機緣巧合。
比如哥倫布曾以為地球並不大,並據此規畫他的航海目標。書中形容哥倫布等於是根據「錯誤的觀念」去執行目標。沒想到反而被他誤打誤撞地找到一片新世界。
另外當初歐洲在大西洋與印度洋擴張也並非有「遠見」的計畫。商人們只是滿腦想得到壟斷權,獲取高額報酬;王公貴族則是為了擴張所需的資金,不斷贊助商人從事探險,滿足爭權的野心。書中如此形容那時的狀況:
人們熱衷於追求財富,而且為達目的,不惜訴諸暴力。
這些不怎麼「純正」的動機,卻意外地產生許多正面影響(如上面說的金融制度與軍事革命),大大改變歐洲世界的進程。
此外,歐洲那時的匱乏,也意外成為其成長的原動力。書中提到,鄂圖曼帝國因為太有錢,國庫時常有盈餘,讓他們無須背負債務;反觀西歐統治者常常是捉襟見肘,為了能繼續打仗只能苦苦籌錢,但卻反而發展出各種金融工具與信貸制度,與銀行家們玩出一套有效的現代金錢遊戲規則。
理性上來看,政府國庫已經空虛,還到處打仗亂花錢怎麼會是好事,但從結果來看,卻很意外的是個好決定。而看似富裕的鄂圖曼,反而是因為太有餘裕而誤了事。
總得來說,歐洲的匱乏與混亂就像火苗,在各種機巧因果的助燃下,迸發出許多「爆炸式創新」,最後竟生出了秩序,使得西方成為現代制度的訂定者,徹底改變世界的運作模式。
渾沌可能迸發出新可能

【革新的代價】

這些爆炸式創新乍看輝煌無限,但光彩的背後其實充滿陰影。如作者形容的,這段歷史「有資產也有負債」。
比如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初,有個很典型的作法叫「圈地」。充滿野心的企業家們為了更高的報酬而將田地轉成牧場。從資本主義的邏輯來看,這做法相當合理,畢竟在那個時候放牧的報酬遠高於農耕。但務農的居民就悲劇了,他們只能被迫離開土地,成為資本主義潮流下的犧牲品。
另外,許多的變革更是真真實實踩在「鮮血」上。比如高效帝國崛起的背後,靠的是大量的戰爭。各地飽受戰爭摧殘,烽火綿延,生靈塗炭。而不單是歐洲付出鮮血代價,那些被西方暴力征服與奴役的異邦更是慘烈。
如作者形容的,歐洲遠征的本質絕非規矩貿易,而是血腥掠奪。如果只是要追求利潤,大可用和平貿易的手段換取香料、黃金等貴重物品。但他們選擇了輕鬆卻慘忍的道路。比如著名的航海家達伽馬就曾留下狠心燒毀穆斯林商船的紀錄:
船長(達伽馬)殘忍無比,毫無憐憫之心,不僅燒毀這艘船,也燒死船上所有的人。
許多人更是從摩洛哥、加那利群島、西非和新世界被運至歐洲後賤賣為奴。被地裡大「發現」的新世界更慘,不但遭暴力征服,還被歐洲傳來的新疾病肆虐。在哥倫布抵達後不到兩代人的時間,西班牙人去過的加勒比海地區原住民就幾乎全數滅亡。
如作者說的:
為了創新和進步,某種程度的創造性破壞不可或缺,但即便如此,破壞依然是破壞。
作為現在人,在享受這些革新好處的同時,也不能忘記這是許多人用鮮血換來的。
破壞式創新依舊是破壞

【後記】

這是本超好看的歷史書,作者的敏銳的觀察,搭配迷人的書寫,讓我彷彿回到那個時代一般,沉浸感十足。隨便揀個描述戰爭的段落讓大家感受一下:
夏日潮濕,空際瀰漫者火藥的臭雞蛋味,與未洗過屍體凝結的汗水與馬匹糞便散發的土氣相互混合。眾多野獸嘶鳴吼叫,但鋼鐵互碰的叮噹聲、火繩槍的尖銳聲、弩弦的鬆動聲與大砲的轟鳴聲將其淹沒了。
其實關於西方優勢原因的討論很多。有人說是因為歐洲具備獨特創新文化,讓它們得以改進體制、發展政治和創造技術;也有人提出歐洲地區得利於多極體,促使各國必須不斷競爭而快速進步。
當然現在歐洲會領先一定有原因,但如作者在書中所探問的:究竟要追朔到多遠?總不能說在耶穌基督誕生的時候,歐洲就注定未來會成為世界核心了吧……
這本書提出關鍵 40 年的說法, 大體上有說服我。但也上面所談及的,這些進程的背後充滿著混亂與隨機。如果回到 1490 年,看到當時的混沌歐洲,試問誰真能有那樣的遠見知道他們未來會一路高歌,成為世界核心呢?
讀歷史,或許就是要讓人們學會跳脫理所當然的敘事陷阱。我們不能忽略隨機黑天鵝在歷史上所扮演的重大腳色。當然更不能忘記這些創新背後,是用許多人付出的慘痛代價換來的。
突然想到,現在的我們是否也處在類似的關鍵節點呢?在網路社群興起的時代,人們陷入前所未有的認知混亂,極化對立成了日常;虛擬貨幣興起,又再次挑戰了傳統的金融體系;人工智慧的崛起更是讓許多人相信奇異點已近在眼前。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前的我們,似乎同樣處在這樣的一個混沌卻充滿活力的世代。只是身處其中會活得很辛苦就是了……或許在許多年後,未來的人們將能享受到這段混亂所帶來的光輝,這樣我們的付出也就值得了(笑)!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180會員
203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