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兩個月發生嬰兒車事故,引發腦性麻痺的我,成長過程頻繁進出各大醫院的復健科,復健師彷彿是我兒時的玩伴。同時進行復健治暸的病患較少數是與我年紀相仿的孩童,多數為年邁的患者。
伴隨者我走過復健路程的除了家人及醫師的鼓勵聲,意外多了其他病患向醫師抱怨復健未能達到效果的哀怨聲。
出社會工作後的我再度回到醫院接受水療,同型復健的患者少了年幼的孩童,多數為年邁的長者。指導的復健師也從一對一改為一對多的治療方式,而我也從聽慣那些病患的抱怨聲,試著去了解其中的問題點。
:
一、醫病過程能否相互信任:
許多病人因為意外事故導致肢體傷害,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緩治療(如:水療,電療等)緩解傷害的成效並非立竿見影。但病患往往誤會醫師沒有對症下藥,治療過程短暫未見效果而開始質疑醫師的專業程度能否達成治療效果。
二、病患治療過程配合度:
治療過程通常分為醫師協助及病患獨立完成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皆有引發糾紛的狀況。
醫師協助復健的過程中移動患者的患部時,常發生角度或力道不符合患者的適應程度,導致治療過程引發爭執。
自主治療的過程常有病患接收正確治療方式、需維持的正確姿勢與復健師所下達的訊息有誤,導致治療未見其效果而放棄持續治療。
三、病患所需的正向鼓勵即陪伴:
復健的過程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及持之以恆的耐心,進步的成效就像複利的累積過程一樣經過長時間的微幅增加。在這段漫長的過程中十分需要親友的陪同支持,遵照治療師給予的治療方向給予病患提點與過程中的照顧。許多患者週遭的親友因無法感同身受患者所經歷的困難點,而給予患者對復健消極的態度,或是急於催促患者恢復的成效,都會導致患者在復健的歷程中途放棄。
諸如此類的案例層出不窮,讓許多與患者本身培養良好信任治療師感到相當扼腕。建立正確的醫療知識與互信不只是治療師與患者的醫病責任,因為意外身故的風險無不存在,正確的心態及醫療知識是人人應掌握的課題,發表此篇心得希望以自身實際復健歷程,給予正歷經復健階段的朋友們出於自身的淺見,也特此項為病患康復而努力付出的園丁們表達一份真誠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