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談小兒麻痹患者運動處方



66歲男性,因心衰竭轉介至治療室,他同時也是小兒麻痹患者,主要受損肢體是左下肢髖關節開始以下肌群,殘存肌力近端約poor+(2+),遠端約trace(1)。病歷上紀錄病患生活自理,獨立行走不需要輔具,外出主要開車。在那個小兒麻痺肆虐的年代,兒童發燒經常是一個膽戰心驚的故事的起源,很多孩子高燒了,醒來之後就傻傻的(腦炎);或是像陳先生一樣,醒來後就沒了腳,不能走了。

出院前做了六分鐘行走測試,六分鐘的總步行距離是247公尺。過去無運動習慣,工作為坐式生活型態,家中無運動器材。

物理治療師依據六分鐘行走測試的結果,設計了一個運動處方,包含平地行走五分鐘、固定式腳踏車十五分鐘、手搖機五分鐘、最後是幾個下肢抗重力肌群肌耐力訓練作為緩和動作。

對於大多數合併肌肉骨骼問題的病患來說,這是個合理的運動處方,循環使用運動器材,並使用健全肌群(右下肢及上肢)為主的運動模式。


但如果是針對小兒麻痹患者,卻需要考慮幾個不同的方向:

  • 選用健全肢體出力的運動模式,就沒問題了嗎?

小兒麻痹患者因為脊髓灰質遭受病毒感染,造成嚴重的肌力喪失,急性期的感染控制後,肌肉萎縮的後遺症並無法逆轉,也無法藉由肌力訓練讓喪失的肌力回復。

每一個物理治療師都知道,正常對稱、不需輔具的行走步態,需要雙下肢肌力fair(3)以上,以陳先生來看,因為受損的左下肢肌力都在3分以下,遠端(膝關節及踝關節附近)肌群甚至只有少量的肌肉活動,雖然日常活動獨立完成,行走不需輔具,但幾乎都是以健全的右下肢代償,當左下肢承重時,則是用關節鎖死(Lock)的方式,維持穩定,可以想見每一步的踩踏,對於受損的左下肢來說,就像踩在獨木橋上,關節若是沒有剛好卡住,就可能跌倒;而右下肢長期過度使用,則是容易造成肌肉的疲勞、發炎與疼痛。

心肺耐力訓練的運動模式選擇,最佳的是游泳,藉由水的浮力,支撐軀幹及肢體的重量,降低對關節的磨損及壓力,並同時利用上肢對抗水的阻力前進,訓練心肺功能。若是針對心衰竭或是急性心肌梗塞等病患,需要連結心臟監控儀器,無法在水中進行的話,可考慮手搖機等以上肢肌群為主的運動器材;若是心臟手術後有正中胸骨切開傷口的病患,則可利用較溫和的坐姿關節有氧運動,待胸骨癒合後,再以游泳或手搖機銜接。

平地行走或固定式腳踏車都不是建議的方式,因為會增加健全肢體在日常活動的代償之外,又一額外的負擔。


  • 我不需要拿拐杖!

很多的小兒麻痹患者都是在童年時期就發病,發展出許多代償方式,大部分的患者會希望能獨立行走就不要拿拐杖、能拿拐杖走就不坐輪椅,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身體的重量越來越重,加上肌力會下降、關節會退化,加諸在健側的負擔就會越大,若不適當的使用輔具或是改用電動輪椅,可能產生嚴重的肌肉關節損傷,甚至是嚴重的跌倒。

這跟我們在治療一般的病患概念不一樣,通常我們會希望增加病患的活動能力,以恰當程度的輔助,最大化獨立完成的動作,但在治療小兒麻痹患者時,要反其道而行,利用最大程度的輔助,保留身體肌肉的能力,以拉長使用年限,並且確保病患的安全。

然而,在我看過的小兒麻痹患者中,有一半以上都會拒絕更高程度的輔助。

如文章前面提及,陳先生在左下肢承重時,幾乎是以鎖住關節的方式代償,一旦關節沒有卡住,就可能會跌倒,據陳先生自己的描述,從今年以來已經無預警地跌倒兩次。即使如此,在我一開始要拿單枴給他時,他還是拒絕了,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我從來沒拿過!」「這麼久了都沒拿也都沒事啊!」

「雖然過去不拿拐杖也可以走,但我希望你到八十歲都還能站起來走路,那我們就要讓右腳可以維持二十年,拿一根枴杖幫著它,一點也不爲過啊!」

「你今年已經跌倒兩次了,下一次跌倒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如果在危險的地方,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就不好了...」

在我的堅持下,陳先生才接過我遞給他的拐杖,並在走了一段路之後,小聲地說:「確實多了一根枴杖走起來比較順,也安心多了!」


拜疫苗問世之賜,小兒麻痹在台灣已經是幾乎根除的疾病,但早期罹病的幼童逐漸邁入中老年,除了患肢的變形萎縮;健側肢體因過度使用而造成的疲乏;好發在罹病後20到40年間的後小兒麻痹症候群(PPS)之外,此類病患因長期不活動,也是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在設計這類病患的運動處方時,要特別小心謹慎,考慮保存健側肌肉力量、減少患側肢體二次損傷的概念,才能讓運動處方順利的進行。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老師周文博女士,她是國內小兒麻痹患者物理治療的專家,希望能不負她曾經不厭其煩地教導。

    41會員
    118內容數
    在心臟復健領域二十年,經常遇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裡,有真摯的情懷、有勵志的決心、有生死的取捨,不僅療癒人心,更幫助我們在人生每一次的轉折,都能有所借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間。Jacqueline 的其他內容
    白色巨塔裡的心動樂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擁抱著卻不被擁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重獲新生這件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起心動念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為什麼不。。。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從《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談如何克服無聊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avatar
    Kuan Ju Lee
    2024-03-13
    杏壇大愛-為救二水小學校學生而殞命的淺井初子老師  在彰化二水國小校園內,有一「師恩永垂」碑,背後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Thumbnail
    avatar
    樂風的民藝筆記
    2023-11-08
    職場小談-知道自己為何而戰,比起只知道戰還重要「知道自己為何而戰」這個概念和之前提到的厲害工作者有點相似,但那篇文章裡的概念是遇到問題後,才去思考源頭並順著脈絡解決問題,對我來說屬於被動的處理問題。 但今天想提到的是主動去拆解我們想達成的目標,可以是為了工作或人生,沒有特定的使用場景,我認為只要是目標與現況有一定的落差,都可以藉由這個思考方式
    Thumbnail
    avatar
    來自太陽系的菲爾
    2023-10-02
    小談"養兒防老"生,應如春花的絢麗 前言 華人有"養兒防老"的觀念,(看韓劇,似乎比華人更甚)。有此觀念後,當然就會有意無意的表現出來,而子女會從你的言行或交談中得知此點…。觀看某視頻,受訪者以身作則照顧自己的母親,希望女兒在她年老時也能仿效此舉。沒想到德籍女兒直接又明白的告訴她:妳老了之後要自己負責喔,我是不會照
    Thumbnail
    avatar
    退休教授:慕鐸
    2022-12-01
    【解謎相談室】輯一:謎|林佛兒《島嶼謀殺案》|過了這裡即不是——談本土小說中的「疆界」問題比起「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事,作品中「不自覺記錄」下來的風景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這裡」消逝了,你會記得怎麼重新建造它嗎?本次解謎相談室,我們將會嘗試用評論的方式進入一本小說.....
    Thumbnail
    avatar
    文學的地方想像
    2022-06-30
    EP1[談自閉]亞斯兒的踢貓效應 之前在臉書粉專有談過一個名詞叫做 踢貓效應 指的是對於無力改變的事情,我們會用其他的方式來撫平自己不快的情緒。就像孩子被父母罵之後,因為不能反抗,所以會找家中最沒辦法反抗自己的寵物貓出氣,因此被稱為踢貓效應。 對於有自閉特質的孩子而言,他們的踢貓效應常常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讓我們很難理解跟處理。這
    Thumbnail
    avatar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
    2021-10-06
    談行銷|滿載而鮭的壽司郎 事情是這樣的。 來台展店的日本迴轉壽司壽司郎,在日前舉辦了一個活動「愛の迴鮭祭」,只要在今明兩天姓名有「鮭魚」兩字者即可免費,同音亦享優惠。 新聞一出,紛紛譁然,畢竟誰會取個名字叫「鮭魚」?又不是出生在北海道或是新潟以鮭魚聞名的村上市。 不意,截至目前為止全台灣已經有94位「某鮭魚」改名成功,並且
    Thumbnail
    avatar
    羅英維
    2021-03-17
    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Individualpsychologie in der Schule: Vorlesungen für Lehrer und Erzieher》 Alfred Adler 1928   本書是Adler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為中學教師們講課的內容,一九二八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
    Thumbnail
    avatar
    康康
    2021-02-26
    喜歡閱讀之兒童小百科 *兼談小孩會要求大人花錢買書的書「媽媽,我要買這本書!」棠棠說。我低頭一看,驚訝,這個出版社好懂得如何賺小孩的錢啊。 其實就是把書本內容,結合玩具模型一起販售的概念,利用玩具來引發小孩購買動機,順勢抬高售價。我以培養孩子讀書興致而為那本書付錢,當我們回家翻開書本閱讀,神奇的事情竟發生了,我因此明白,陪伴幼兒讀書可以再輕鬆一些。
    Thumbnail
    avatar
    許婉姿
    2020-09-05
    太真實而叛逆到底:與陳昇、左小祖咒對談按:這篇文章,連同精簡版的訪問錄一同刊載在《小日子》雜誌創刊號。現在貼出訪談完整內容,以饗樂迷。特別謝謝《小日子》創刊主編楊芩雯辛苦整理訪問稿,並不憚其煩地查證了對談中的許多細節。
    Thumbnail
    avatar
    馬世芳
    2012-05-25